青鋒
“投資了 11萬元,剛開始還能返現,不料近期忽然傳出企業暴雷的消息”,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居民馬先生遭遇的位于山東省臨沂市的“樹拍易購”平臺暴雷事件,據臨沂市當地市民介紹,涉事企業在當地已經存續多年,其“不僅搞商業,以前還搞房地產”。這讓人不能不有所質疑,在當今大數據之下,被當地市民認為“感覺比較懸”的這家企業,監管機構,為何沒有對其“暴雷”做提前預警,并加強防范,以及采取相應措施?
從媒體披露的這家企業所謂“第一天買進,第二天賣出,如此便可維系本金生利。積分可以兌換平臺上的商品”,也即寧夏石嘴山市居民馬先生所述的“返利模式是一半現金+一半積分,經營用戶每天按投資額的1%返現,他投的11萬元,每天返利現金550元,另外550元折合成550個積分,可以用來購買平臺上的商品,包括大米、油、飲料、蝦,以及牙膏、牙刷、毛巾,甚至按摩椅等數百個品類”。而“大米為10斤袋裝,每袋價格為520個積分,折合現金520元,價格高出市場價10多倍”等情況看,其經營模式與傳銷模式沒有什么大的差別,或者說,是換了另外一個馬甲。
這種被三番五次明令禁止的行為,為何能夠逃過監管機構的監管?
據有關當事人稱,是涉事企業采用人與人之間介紹并轉發鏈接才能下載的APP,并在其APP上利用直播,假以“跟政府有合作,致力于產業經濟的數字化轉型”,誘以“投資1000元起步,門檻不高,返利非常誘人”,讓下載其APP的人成為他們的“經營用戶”。正是這樣,涉事企業不讓其APP在相關市場上線,以此躲過了網絡監管等部門的監管。
不過,盡管“樹拍易購”采用人與人、點對點下載APP有可能躲過網絡監管部門等的監管,但據臨沂市市民對媒體所稱,“樹拍經常搞大型的商業活動,以前他沒少去機場、車站拉人去樹拍公司開會”,以及出租車師傅所述的“他們在車里常談如何如何掙大錢,公司的會我也聽過,不太懂,反正感覺比較懸。看似新賽道,其實都是老套路,打著‘互聯網+’‘新質生產力’的幌子,實際上還是親戚找親戚,朋友拉朋友”等情況看,能被一個出租車師傅識破的“你看中的是‘人家的回報,人家看中的是你的本金’”的騙局,當地有關部門不可能不耳有所聞,但為何不加監管與防范呢?
客觀地說,有關部門不能被指為完全沒有預警。據報道,“早在今年3月,山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就發出過風險警示,指出樹拍資金流向不明涉嫌非法集資等問題”,但為何沒有引起當地政府重視,以至于到如今暴雷了才不得不出動防暴警察維持秩序,設置幾所中小學做登記點,苦口婆心地規勸全國各地前來維權的“投資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