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浙江文化建設“八項工程”實施20周年,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2025年4月9日,“黑神鑄煉”——「黑神話:悟空」藝術展在國家重點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出包含游戲場景原畫、角色原畫、采風、模型、雕像等900多件展品。從直面天命的恢弘意境,到人、神、妖、魔的細膩塑造,展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皆可得見。
7月25日,歷時108天的“鑄煉之旅”圓滿落幕。閉幕當天,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余旭紅在《浙江日報》文韻周刊發表文章《數字時代,東方美學的破圈實驗——“黑神話:悟空”主題藝術展的文化啟示》,解碼了“黑神話”誕生的國美基因,詮釋了東方美學在新的媒介土壤中生根發芽、煥發生機的內在邏輯——真正的傳承,不是把傳統作為標本,而是以當代創造力重新激活文明的基因。
數字時代,東方美學的破圈實驗——“黑神話:悟空”主題藝術展的文化啟示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余旭紅
“黑神鑄煉”——「黑神話:悟空」藝術展現場
在數字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東方美學如何在新的媒介土壤中生根發芽、煥發生機?
首款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去年一經上線,便以精湛的制作水準和獨特的東方文化表達,書寫了世界游戲史的中國神話。“黑神鑄煉”——「黑神話:悟空」主題藝術展(以下簡稱“黑神話:悟空”主題藝術展)于2025年4月9日在國家重點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系中國藝術界首次以游戲為主題和素材舉辦的高水平展覽。本次展覽包含游戲場景原畫、角色原畫、采風、模型、雕像等900多件展品。截至7月24日展覽閉幕前一天,線下觀眾逾45萬人次,門票與衍生品銷售總額近3000萬元,全網話題閱讀量超6億。
其熱度不止于游戲圈層,更在整個藝術與文化界引發熱議。這場游戲的出圈與展覽的火爆,背后蘊藏的是深厚的傳統文化和東方美學。它不僅讓人重新思考“什么是藝術”,也提示我們:在數字時代,東方美學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進入當代表達的主舞臺。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門前等待入場的參展觀眾
游戲進入美術館的文化躍遷
在傳統的文化體系中,游戲常被視為娛樂工業的產物,與“藝術”相去甚遠。其實,“黑神話:悟空”主題藝術展的影響已超越傳統藝術展示,作為中國游戲史上首次走進國家級重點美術館的單一游戲IP,展覽將游戲原畫、場景、模型置于美術館空間,靜態陳列與交互式體驗并置,將《黑神話:悟空》從娛樂場景構建為多重感官共構的藝術現場,這是游戲作為當代藝術新門類的歷史性入場。游戲工業的“技術靈暈”在傳統藝術的輝映下煥發新生,數字原住民在精神原鄉中不斷喚醒群體的文化記憶。
游戲藝術,登堂入室。游戲從大眾娛樂躍升為文明敘事載體,美術館成為跨界的實驗場,觀眾從游戲玩家變為美育的參與者,與天命人一起走上“取經路”,重新發現貫穿游戲卻被玩法功能性掩蓋的詩性美學。“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完全是個人。”席勒在《美育書簡》中如是說。
展覽系列公教活動
展覽同期,館方還精心策劃實施了一系列兼具學術深度與公眾參與性的公教活動,旨在構建一個超越靜態展陳的、多維度文化解碼與思想碰撞的場域:特邀著名國畫家、連環畫大師戴敦邦線上對談,探討傳統人物畫在跨媒介語境下的文化表達的多重維度;邀請英國牛津大學梵學家甘立夫(Dr. Kenneth Valpey)教授,以《西游記》與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為東方文明背景板,深度解讀神話傳說背后的文明映射與對話; 更將游戲原聲搬入展廳,現場聲樂表演沉浸式詮釋“天命人”的冒險征途。有海外學者參觀展覽后表示:“這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創新科技力量完美的結合。”
在“黑神話:悟空”主題藝術展中,美術館不再是游戲觸不可及的殿堂,而成為新美學的誕生之地,它消融了娛樂與高雅藝術的壁壘,成為全民參與的現象級文化事件。
“黑神鑄煉”——「黑神話:悟空」藝術展現場
數字時代的東方美學覺醒
展覽呈現了一場東方文化基因的當代轉譯,中國神話以全新的姿態煥發活力——這不僅是一場游戲藝術的展覽,更是一場數字時代的文化實驗、一次獨具匠心的西游新解。
一根金箍棒,如何攪動東西方美學的銀河;一場虛擬的取經路,如何照見現實世界的眾生相。展覽通過“破頑空”“載群生”“明邪正”“開塵鎖”“踏云光”“會元龍”“賭輸贏”七大單元,從直面天命的恢弘意境,到人、神、妖、魔的細膩塑造,游戲制作團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皆可得見。
一層“破頑空”單元,身著黃金鎖子甲、頭戴鳳翅紫金冠的天命人栩栩如生,打坐區觸發的不同游戲內影像以禪意交互體悟東方美學的意境;二層“明邪正”展區,2.8米高的靈吉菩薩頭像與黃風嶺場景對峙,“開塵鎖”展區陜西藍田水陸庵懸塑的1∶1復制件懸于巨屏四周,觀眾體驗游戲時,也沉浸于等比的實體懸塑中,實景掃描的造像與游戲中的數字場景相互映照,既可近距離感受雕塑像的質感,又能帶來“歷史游樂場”式的現場體驗。
“黑神鑄煉”——「黑神話:悟空」藝術展現場
展覽將數字時代的“煉丹爐”搬入美術館空間,一方面,它以極具沖擊力的巨型雕塑等身人偶、游戲經典場景,將虛擬的游戲視覺奇觀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沉浸式現場。這些首次亮相的高精度模型和原畫稿也是對游戲美術設計“煉成”過程的珍貴見證。另一方面,展覽深入剖析了游戲創作的核心脈絡。通過主角天命人從概念草圖、形象迭代、裝備演變到最終定稿的全過程展示,如同“淬化冶煉”的敘事線,直陳游戲角色塑造的深度思考與美學追求。在這里,傳統文化的素材被數字技術的高溫熔鑄,最終凝結成傳統東方美術和當代視覺敘事的金丹。
展覽的破界之力,源于對文化本體的深度解構與創新轉譯。圍繞《西游記》這一東方史詩IP,它重構了取經敘事,賦予傳統符號可感的交互語言,令其在當代語境中“生心動念”。觀眾透過屏幕所見的,不僅是游戲宇宙,更是其背后的中華文明深邃的敘事智慧與審美境界。經典的煥新表達,其鮮明的中華文化基因與獨特辨識度,正構成中國故事走向世界的核心密碼。
人文科技雙向匯通的人才培養
國美畢業生團隊擔綱創作的影神圖與壁畫
這場熱潮,深植于中國美術學院超前二十載的教育遠見。早在數字藝術尚未興起的年代,中國美術學院就已前瞻性地設置了涵蓋傳統繪畫、數字技術等跨學科課程體系,這種超前布局為培養復合型藝術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美術學院倡導“全球本土雙輪驅動、人文科技雙向匯通”,2002年成立動畫系,提出“將文人畫寫意精神注入數字媒體教學,讓丹青和梨園在動畫中相會”,成為國內首批將動畫納入高等藝術教育體系的院校之一。2004年,傳媒與動畫學院成立。
國美教師參與創作的作品
20多年來,中國美術學院動畫與游戲學院教師深度參與了中國當代影視動畫與游戲產業的發展進程。翁劼創作的《風雪山神廟》《刺客聶隱娘前傳》《戚繼光》等作品,在互聯網上獲得千萬級點擊量;教師姬鵬先后參與了《富春山居圖》、新版《笑傲江湖》《陳情令》等影視作品的美術制作;教師蔡智超先后擔任《深海》《大魚海棠2》《哪吒之魔童鬧海》《小倩》等動畫電影的藝術顧問和概念設計師。而《黑神話:悟空》,則是由油畫系走出的楊奇擔任美術總監;游戲中的場景制作、動畫設計等也由各專業的師生共同參與其中。
這支“既握毛筆,亦通技術”的創新軍團,其能量已從游戲領域輻射至電影、動畫、文創等廣闊天地,生動印證了“人文科技雙向匯通”教育體系的前瞻性。這些創新教育實踐證明,當傳統藝術教育與人文科技、數字引擎深度耦合時,迸發出的創新能量足以引發鏈態反應:“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協同發展的閉環鍛造,為數字時代文化傳承貢獻了可復制的新方案。
游戲科學公司落戶的中國美術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文化創意為主題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走向未來的回歸
當數字浪潮將游戲推上“第九藝術”的殿堂,使之成為全球青年共通的文化語言時,其價值已超越娛樂本身,正深度參與重構全球文化新秩序。“黑神話:悟空”主題藝術展,正是這場數字文明時代文化實驗的璀璨結晶。它以震撼的視聽語言,讓古老的中國神話煥發時代新生,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維度的神思遠溯與文明對話。
《黑神話:悟空》游戲覆蓋全球超100個國家及地區,目前海外注冊游戲玩家已占約30%,不僅標志著中國首款躋身世界頂級殿堂的單機游戲誕生,也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文化現象級作品之一。其鮮明的中華文化基因與獨特辨識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參與全球文化競合,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重要符號之一,向世界生動塑造了可信、可親、可敬的中國新形象。這不是孤立的成功,而是中國文化長久積累、審美更新與表達能力提升的集中體現。
“黑神鑄煉”——「黑神話:悟空」藝術展現場
這無疑說明,中華文化并非難以出海,關鍵在于如何以現代語言講述傳統精神。數字媒介所具備的感官強度與情感張力,恰恰是激活全球觀眾認同的通道。游戲以其可視、可玩、可感以及跨文化、跨語言的特性,天然具備文明互鑒的潛力,恰好補上了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的表達短板。它不是用英語講中國故事,而是用全世界都能“玩懂”的方式傳遞東方精神。這種路徑值得關注:游戲作為未來文化對話的通用語言,可能比電影、文學更有效率。
“黑神話:悟空”主題藝術展,不僅解碼了“悟空”的誕生奇跡,更昭示了中華文明現代形態所蘊含的獨特魅力、蓬勃生機與塑造未來的無限可能;它不僅展現了傳統文化IP的現代生命力,更觸發了一場關于文化創新的深度思考。
數字時代不是傳統文化的終點,而是它的新起點。“黑神話:悟空”主題藝術展,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與廣泛的社會反響,證明了這一點。它不僅喚醒了人們對東方美學的再認識,更在數字煉爐中鍛造出一種屬于中國,也面向世界的當代表達方式。
我們所處的,不只是一個技術更迭的時代,更是一個文化格局重新洗牌的時代。誰能在這個時代重新激活傳統,誰就能掌握未來的敘事權。《黑神話:悟空》與其說是一場游戲的勝利,不如說是青年文化創造活力的集體展示。數字時代的東方美學覺醒,不是一次潮流,而是一場深刻的文化回歸。這場回歸,不是走回過去,而是走向未來。
*本文刊于《浙江日報》2025年7月25日第7版文韻周刊
來 源|《浙江日報》
編 輯|周 慧 賈毓秀
責 編|劉 楊 周 慧
審 核|方 舟 廖 垣
中國美術學院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news@caa.edu.cn
“國美學術通訊”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體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