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杭州那場演唱會,票價確實不便宜,VIP座位早就賣光了,大家都挺期待。
誰知道音響里突然冒出個小孩唱《蘋果香》,臺上她還在那認真對口型,觀眾當場就笑瘋了。
假唱都能這么淡定?這份自信到底哪來的?
作者-山
這場面也太尷尬了
童聲一響,全場傻眼。
那天晚上的杭州演唱會,本來氣氛還算不錯。觀眾們花了不少錢買票,就等著聽那藝娜現場演唱那首火遍網絡的《蘋果香》。前奏一起,大家都準備跟著哼唱。
結果音響里傳出來的,竟然是個奶聲奶氣的童聲版本。
這下可好,全場觀眾的表情就像被按了暫停鍵一樣,先是愣了一秒,然后哄堂大笑。更絕的是,臺上的那藝娜好像什么都沒發生,還在那里專業地對著口型,手勢一個不落,表情管理堪稱完美。
你說這事兒擱誰身上不得找地縫鉆進去?可那藝娜倒好,繼續她的"精彩演出"。觀眾們從最初的震驚,到忍俊不禁,最后變成集體狂歡。有人舉起手機瘋狂錄像,有人直接喊起了"退票"。
整個場面像極了一出荒誕劇。那藝娜在臺上"深情款款"地演繹著童聲金曲,臺下觀眾在用笑聲和起哄聲表達著他們的"欣賞"。這種詭異的和諧,讓人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
網友們看到視頻后,調侃說那藝娜的"嬰語"說得真好,還有人說這是史上最誠實的假唱——連偽裝都懶得做了。
說實話,這種操作背后的門道,比表面看到的還要深。
樂子人的錢也太好賺了
咱們先搞清楚一件事——到底是誰在為這種演出買單?
答案可能會讓你意外:一群自稱"樂子人"的觀眾。他們買票不是為了聽歌,而是為了現場圍觀一場網絡奇觀。
哎,這年頭的娛樂方式真的是越來越抽象了。傳統意義上的粉絲,是因為喜歡偶像的才華或者作品才去支持。但那藝娜的觀眾不一樣,他們更像是去參加一場集體行為藝術。
說白了就是花錢買個樂子。
她越是"翻車",觀眾們越興奮。每一次假唱穿幫,每一個尷尬瞬間,都成了社交媒體上的素材。大家拍下視頻,配上"家人們誰懂啊"的文案,輕松收獲成百上千的點贊。
這形成了一種詭異的共生關系。那藝娜提供話題和笑料,觀眾們提供門票收入和流量數據。她不需要唱得好,甚至不需要真唱,只要能持續制造槽點就行。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中老年觀眾是真心喜歡她的"樸實無華"。他們覺得那藝娜不裝不作,就像鄰家大姐一樣親切。這種錯位的認知,讓整個現象變得更加復雜。
年輕人去看熱鬧,中年人去找感動,老年人去尋共鳴。同一個舞臺,三種不同的期待,這就是妥妥的審丑經濟啊。
不過話說回來,能把假唱玩得這么6,背后可能還有點技術含量。
原來還能這樣作弊
你們知道嗎?現在的造假技術,已經卷到連AI聲紋都能模仿了。
那藝娜團隊在杭州事件后的甩鍋表演,簡直比變臉還快。先說是音響師失誤,后來改口說是"抽象互動",最后干脆甩鍋給觀眾,說是應觀眾要求才這樣做的。
這套連環甩鍋術,真的是讓人服氣。
但最搞笑的是,他們還曬出了與音響團隊的聊天截圖,試圖證明自己的"清白"。問題是,現在誰不會P個聊天記錄啊?這種截圖的可信度,大概和那藝娜的真唱一樣稀有。
更關鍵的是,就算真的是音響師失誤,那作為演出的核心人物,在現場出現如此明顯的問題時,為什么沒有及時叫停重來?反而繼續對口型對得不亦樂樂?
這里面可能涉及到一種叫AI聲紋偽裝的技術。簡單說就是讓機器模仿你說話的黑科技,可以把任何人的聲音合成出來。如果真的用了這種技術,那整場演唱會可能從頭到尾都是"假的"。
當然,這只是推測。但從技術可行性來看,完全說得通。畢竟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只要能維持熱度,什么手段都有人愿意嘗試。
演唱會的彩排要求本來是非常嚴格的,像放錯童聲這種低級錯誤,在正規演出中幾乎不可能發生。除非,這根本就不是個錯誤。
技術歸技術,但這事兒反映出來的問題,其實更大。
抽象文化到底抽象了啥
你們有沒有想過,"抽象"這個詞什么時候變成了萬能擋箭牌?
以前無法用正常邏輯解釋的荒誕行為,現在只要貼上"抽象文化"的標簽,瞬間就變得合理了。但說穿了,很多所謂的"抽象",其實就是嘩眾取寵的包裝紙。
那藝娜就是這種文化的典型代表。她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巨大的"梗",一個讓人無法用常理判斷的存在。當你在演唱會上看到她對口型放出童聲時,你根本分不清這是事故還是策劃,因為在她的世界里,這兩者的界限早就模糊了。
咱們一邊嘲笑她的荒誕,一邊又忍不住關注她的動向。這種矛盾心理,正是抽象文化得以生存的土壤。
我覺得吧,真正的問題在于我們進入了一個"萬物皆可娛樂"的時代。連假唱穿幫、技術作弊這些原本應該被譴責的行為,都能被包裝成娛樂產品來消費。
更可怕的是,這種現象正在稀釋專業性的價值。傳統的勤學苦練、藝術打磨,在"現象級傳播"面前顯得笨拙而多余。只要你能制造話題,只要你有數據,你就能登臺演出。
年輕人通過P圖和AI技術,把那藝娜包裝成"帝國最后的明珠",這種調侃背后,其實是對專業標準崩塌的無奈調侃。
說到底,這就是個惡性循環。平臺需要流量,網紅需要關注,觀眾需要談資。在這個巨大的娛樂機器里,真實和虛假的邊界正在被無限模糊。
結語
說實話,看到那藝娜這事兒,我的感覺挺復雜的。一方面覺得好笑,另一方面又有點擔心。
網紅經濟火成這樣,專業的東西反而沒人在乎了?當流量數據可以碾碎一切門檻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該停下來想想,這樣的娛樂生態到底在把我們帶向何方。
那藝娜的"自信"建立在巨大的流量泡沫之上,根基脆弱。那些為"看樂子"而來的觀眾,今天可以把她捧上神壇,明天就能因為另一個更有趣的"樂子"而將她拋棄。
真正的舞臺,從來不屬于嘩眾取寵。它屬于那些用心打磨作品、尊重藝術的人。
你們怎么看這事兒?是繼續當樂子看,還是覺得該認真對待?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