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當代藝術現場的新現象和問題有哪些?哪些藝術家在這一年創作多有亮點?
7月25日,“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上海)2024”(下簡稱“年鑒展”)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開幕。展覽是以年度為單位,通過文獻和藝術作品相結合的方式,對中國當代藝術現狀的記錄、檢閱與展現,這也是年鑒展第六次落地上海。
展覽現場,100位代表藝術家以圖片的方式梳理呈現。
據悉,《年鑒》自2005年啟動以來,每年一卷。其基本工作方法強調持續而深耕,通過對當代藝術現場和生態的記錄、觀察、追問及反思來試圖反映這個時代及其伴隨著的各種問題。《年鑒》側重于記錄其“變量”而非“常量”,從而將藝術現場文獻化和檔案化。
《中國當代藝術年鑒》第20卷共記錄全年3195個藝術活動,著錄2988篇文獻。經過統計,選出100位藝術家作為代表,選取了六個關鍵詞:影像藝術、數字藝術、女性藝術、生態藝術、藝術檔案、全球化作為今年的重點關注方向,最終以年鑒展來全面展現本年度《中國當代藝術年鑒》調查研究的成果。
展覽現場,葛宇路的作品。
“中國當代藝術本身卻不是科學,而是藝術。但現代化的過程中,其主要是由現代科學和現代藝術承載,現代人的思想和信仰也經常混雜歸并在二者之中。”此次年鑒展總策展人、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說,“2024年是世界數智技術獲得重大發展的一年,大多數人類的工作和生存尤其是精神尊嚴如何獲得,成為人成其為人以來所遭遇的最大問題,而這正是當代藝術著重反映的問題。”
對于《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呈現的20年,當代藝術的發展與變化,朱青生告訴“澎湃新聞”:各項環境的變化就是當代藝術的變化,思潮和心態在社會和意識形態中的顯現。
朱青生在現場導覽
年輕的藝術家群體的關注
在通過數據統計和檢驗核對,選出的100位代表藝術家中,“80后”“90后”的藝術家人數近半。其中,陳若璠、葛宇路、胡佳藝、黃佩珊、黎曉亮、李濤、林科、汪建偉、王璜生、楊泳梁、張曉、張培力共12位藝術家原作展出。展出作品中,能看到較為年輕的藝術家多有國外留學背景,并對身處的城市生活,有著屬于自己視角的關注。
以展覽入口處,首件陳若璠作品為例,她通過光影與材質拼貼的手法,將“建筑-光-記憶”的關系詩化處理。在作品的影像部分她模擬日光穿越窗欞與樹葉的路徑,輔以木構件的拼貼出的實物,構建出一個情感化的歷史構詞系統。
黃佩珊在介紹自己的作品。
與其對應,同為“90后”的黃佩珊,在《景觀》系列中呈現了以噴泉、仿真植物、園林構件等為線索的裝置作品。她用不銹鋼、玻璃、樹脂等人造材料反復模擬“擬自然”景觀,強調人造行為中隱含的控制欲與造物欲,并進一步探討這些視覺景觀如何潛移默化地構成我們當代的心理景觀。她將城市中的“假綠植”比喻為“象征生命力的死物”,在功能性剝離后,留下的是空殼般的符號化現實。
楊泳梁,《消失的海岸》,單屏影像、彩色有聲,2023
多年前因央美畢業展被廣為人知的藝術家葛宇路,此次帶來的作品《防微杜漸》是以16個地面望遠鏡組成的裝置系統,調動觀眾對“觀看”的主動性。至于如何觀看和理解這件作品,全憑觀眾自己。
李濤,《花窗》,不銹鋼,150×120×4 cm,2024
在對物質社會與符號機制的進一步討論中,李濤將日常生活中的廚具、樂器等金屬部件重組為圖騰裝置,保留其市井與廉價質感,生成一種被重新編碼的神圣感。張培力的機械裝置通過金色旗幟的程控動作,象征性地揭示符號的荒誕。王璜生則回到家鄉,以“浮漂”為意象,在具象與象征之間思考漂泊中的生命的遷徙與歸屬。楊泳梁的嘗試敘事電影,在《消失的海岸》中描繪兩位離家兒童的“自由逃逸”,回應城市遷徙中的童年隱喻。
展覽現場,張培力的作品《金色的旗》
展覽中的攝影作品,更直接地表現當下的生活。黎曉亮的“北京公寓”系列,聚焦生活在中國一線城市的外籍模特群體。這些年輕女性漂泊于北京、廣州、東京與首爾之間,攝影不僅記錄她們的身體與空間,也揭示出審美經濟背后的全球勞工流動與不穩定生存狀態。張曉的“鄉鎮寫真”則從另一維度揭示圖像與美學的地方性邏輯。他采集一位游走于鄉鎮集市的攝影師所拍攝的合成照片,將這些“滑稽的不協調”視為一種真實的象征,拼貼為跨年代的群體影像。
黎曉亮,《北京公寓》, 藝術微噴,122.5×92.5 cm,2015-2025
藝術擁抱科學,也包含了對數字化的反省
在影像藝術、數字藝術、女性藝術、生態藝術等關鍵詞中,影像藝術、數字藝術的變化尤其明顯。在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影像藝術”不再只是作為一種記錄現實的鏡像存在,而是發展為一種“感覺聚集體”。許多作品借助裝置性的語言,調動身體、技術與意識形態的復雜關系,使影像成為記憶、虛構與批判的交匯地。
與此密切相關的“數字藝術”成為當下生成藝術語境中不可繞過的議題。人工智能以模仿人類思維為路徑,為創作者提供了一種跨越物質性的新方法。在許多藝術家與科學家的跨界協作中,我們看到數字藝術不再僅僅是“計算機視覺”的形式探索,而是在元宇宙、機器感知與語言模型的交界點上,打開“非物質創造”的現實路徑。
展覽現場
在朱青生看來,2024年科學藝術和數字藝術獲得了畸形的超常發展。但是藝術不僅是擁抱和接受了與科學和數字化的結合,還包含了對科學技術和對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深刻反省。
據悉,展覽由北京大學中國現代藝術檔案、上海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共同主辦,798藝術委員會協辦。本次活動也是上海大學與虹口區文化和旅游局共同發起的“上海當代藝術研究基地”的合作展覽項目,展覽將展至2025年10月8日,期間還將推出多項公共藝術項目。
展覽現場,文獻部分
附:年鑒2024藝術家(注:共100名/組藝術家,標*者為本次展覽展出原作的藝術家,以姓氏首字母排序)
曹斐、曹舒怡、曹澍(b.1987)、陳若璠*、陳維、陳軸、遲世林、董大為、范西、傅中望、高磊(b.1980)、葛宇路*、耿雪、何多苓、侯子超、胡佳藝*、胡項城、黃冰潔、黃佩姍*、黃銳、蔣鵬奕、蔣志、經傲、冷廣敏、黎曉亮*、李漢威、李津、李琳琳、李怒、李舜、李濤*、李維伊、厲檳源、梁銓、梁紹基、林科*、劉成瑞、劉慶和、劉唯艱、劉毅(b.1990)、劉梓峰、陸平原、馬可魯、孟祿丁、娜布其、倪有魚、倪志琪、秦風(b.1961)、邱加、邱志杰、申亮、沈敬東、沈少民、宋冬、蘇新平、孫遜、孫子垚、譚平、陶輝、童文敏、汪建偉*、王光樂、王璜生*、王茜瑤、王璇、王一(b.1991)、王玉平、王郁洋、鄔建安、伍偉、夏航、向京、謝南星、徐冰、徐震?、閆平、楊亮、楊沛鏗、楊千、楊淞、楊心廣、楊燁炘、楊泳梁*、楊勇(b. 1975)、楊圓圓、尹朝陽、尹秀珍、于航(b.1993)、于吉、余友涵、喻紅、袁中天、張鼎、張培力*、張曉*、章燕紫、趙洋、趙趙、周力、周軼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