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與村莊在他的筆下顯得凝重、堅實、苦澀,沉默中透露出??的?奈與?命的頑強,映射的恰是他內?深處對?命韌性與倔強的贊頌。7月25日,藝術家杜華林首個油畫個展“遇見河西”在關山月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匯集其十年藝術苦旅的結晶,呈現《邁入西域》《父親》等60余幅承載絲路蒼茫與生命哲思的力作,展期將持續至8月10日。
從設計巔峰到藝術苦旅
杜華林的藝術生涯充滿傳奇色彩。作為中國首批設計拓荒者(深圳市設計聯合會副主席、上海世博會形象設計專家評委),他曾站在都市視覺符號設計的潮頭。然而在功成名就之際,他卻毅然轉身,背起行囊深入河西走廊的千年古道。這位西安美院畢業、上世紀80年代即南下深圳開疆拓土的西北漢子坦言:“南下廣深數十年,無常中變成了都市里喧囂的牛馬。”這種對現代文明的疏離感,驅使他在祁連山的白雪與戈壁的風沙中重新尋根,以十載光陰踐行一場“向現代化的反向行走”,回看我們文明的源流,成為“文化的素食者”。
談起對“河西”的情有獨鐘,杜華林說:“匆忙?鋒利的時間之刃,似乎總在暗?我要撿回被遺落了多年的畫筆,為此,我?乎徒步?遍了千?之遙的河西?廊,蒼美?神秘的故鄉天地,震懾愚鈍之?,?然造化使?折服。不知道是我執念著那??地,還是那??地同情著我,年復一年,我以孤獨?真誠的畫筆?進她,去感受安靜的澎湃,不可驚擾,不可辜負,是我內?對河西之境的朝拜。”
在各種新潮觀念博人眼球的今天,傳統寫實藝術已經被視為“昨天的藝術”,古典油畫更需要長期訓練磨煉、扎實的技術功底和深厚的藝術修養,杜華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逆流而上,選擇了一條技術門檻很高的苦修之路。十年中,他一人、一車、一部相機、一打速寫紙,孤獨地行走于千里河西的蒼茫、空曠與深邃之間,向藝術史的深度探尋,窮經皓首深入研究古典油畫各流派的藝術風格與中外名家的技術特色,融會貫通,自成體系,體會寫實繪畫永恒的藝術魅力。
對于這段長達十年的藝術苦旅,藝術評論家黃治成認為:“老杜選擇河西,不只是被歷史的厚重與深邃所吸引,更是在探尋現代社會物質之上的精神家園。也許是東部與西部的海拔落差形成了河西風景的蒼茫與寧靜;也許在那里能夠穿越歷史,可以靠近神祉,因此,老杜的風景已不只是自然之景,也是人文之景,是畫家心中的理想之境。”
故土深情重構河西視覺史詩
走進美術館幽暗的展廳,冷峻的射燈如同舞臺追光,荒寂的畫面更顯出一種令人屏息的寂靜力量。在這個即時快感充斥屏幕的時代,杜華林的畫作如同一面沉靜的鏡子,映照出都市人內心深處對“真實”的渴望與追求。在此次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邁入西域》中陰影下干涸的沙床,仿佛能聽見時光的流沙在畫布下涌動;《父親》則如同一部無聲的電影,講述著時光的故事,細膩的筆觸里包裹著深沉的情感,讓個體記憶成為連接時代的精神臍帶。杜華林的作品從不刻意迎合視覺快感,而是以近乎苦修的方式,讓油畫語言回歸土地的本質——那些看似荒寒的畫面,實則是對生命韌性的熱烈禮贊,是用顏料與肌理譜寫出的大地詩篇。
作為杜華林的好友,知名藝術家劉子建專程趕來參加展覽開幕式,他認為,杜華林的作品是古典趣味與現代思想的結合,其中更多的是現代人對時間、歷史、個人生命與人類命運的思考。他這樣評價杜華林的作品:“原野與村莊在他的筆下顯得凝重、堅實、苦澀,沉默中透露出??的?奈與?命的頑強,映射的恰是他內?深處對?命韌性與倔強的贊頌。他更像是個詩?,富有調性的?彩、豐富的肌理和冷峻的構成,營造出的廢墟之象古樸荒寒,這種空寂?聲的佇?,使得他的風景在靜穆中呈現出神圣的品格,本質上是要通過對?然的凝望與敬畏,實現個?亦是這個時代的困苦中的精神救贖。”
那些粗糲的肌理是歲月的指紋,冷寂的色調下流動著土地的體溫,廢墟的沉默中回蕩著生命的驚雷……杜華林筆下的河西走廊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為喧囂迷失者的精神原鄉。
作為一位西北漢子,杜華林把這批作品命名為《河西》,這是凝固的史詩,也是流動的鄉愁,飽含著畫家對故土深沉的愛!策展團隊表示,“此次展覽,不僅是杜老師藝術生涯的階段性呈現,更是與所有觀者共同的一次心靈之旅。”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謝湘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