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a
“只花26元,擁有上海兩大時髦特產——咖啡和排隊”,社交平臺上的這句調侃,直接道出了當下-86℃咖啡在上海的火熱程度。
暴雨中排隊2小時,只為喝一杯咖啡,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的場景,就真實發生在「三立方丨Mahlk?nig Dirty專門店」的門前。
據剁椒Spicy了解,這款咖啡的核心賣點藏在制作環節,商家用實驗室級別的超低溫冷凍柜,將特制玻璃杯急凍至-86℃,當0℃的特調風味牛奶倒入杯中,杯壁瞬間凝結出細密霜霧,接觸杯壁的牛奶會凝結成綿密奶霜,充滿視覺沖擊力。
且這份儀式感有著嚴格的賞味時限,“快速喝完杯底才有雪糕”,“最佳口感僅停留在倒入牛奶后的30-40秒內”,許多消費者表示,從拍照到喝完,也就3口左右的功夫。
顯然,消費者的熱情在哪里,商家的腳步就追到哪里。
上海「三立方」引發兩小時排隊潮后,各地咖啡館接連推出類似的特調產品,試圖分一杯熱度羹。成都先是接連開出三家門店,北京也迅速跟進,7月24日,Basepoint咖啡就將這款特調納入菜單里。
但實際上,-86℃咖啡并非「三立方」首創,早在今年4月份,就有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曬出廣西「ORI COFFEE」已經推出這款產品,定價38元一杯,只是彼時并未掀起水花。
如今這股風刮向全國,各地定價也呈現出地域差。上海「三立方」26元一杯附贈定制杯,海南「Plan O Coffee」30元且不送杯,成都「川納萬海Daily」定價40元,而北京「Basepoint咖啡」48元,前期推出半價優惠,被調侃流通“滬幣”的上海,反倒價格最低。
即便價格不低,熱度仍居高不下。剁椒Spicy檢索發現,這些店鋪大眾點評里的最新評價,多是慕名前來品嘗-86℃咖啡的消費者,不少人提到“為了拍照打卡來的,味道沒太記住,主要是體驗這個過程”“30多秒就沒了最佳口感,感覺有點倉促,但拍出來的照片很出片”。
從各地火速跟進的速度來看,這款咖啡的制作門檻并不高。
一般來講,海鮮食材、日料刺身等普遍選擇-45/-65℃的深冷冰柜,而科研樣品、試劑、生物樣本長期冷藏,大多選擇-86℃的高端實驗室冷凍箱,這也意味著這類設備本就不屬于咖啡行業,獲取渠道相對寬泛。
業內人士向剁椒表示,一臺-86℃專業冰柜約3—4萬左右,特制防裂玻璃杯成本4—5元一個,而剁椒在平臺檢索看到,實驗室二手的-86℃冰柜轉讓價僅2000元左右。
需要明確的是,這類“體驗型”產品注定只是引流工具,適合小眾咖啡店用來吸引顧客,尤其對于獨立咖啡店而言,需要打造與連鎖品牌不一樣的產品和體驗。
-86℃咖啡作為極度內卷的茶咖領域差異化競爭的典型案例,背后一個新趨勢逐漸清晰,越來越多小眾咖啡館里,咖啡本身正在退為“附屬品”。
換句話說,當-86℃的冷凍技術、30秒的食用期成為消費焦點,飲品的社交屬性已遠超口感本身。而這或許正是新消費時代,一杯咖啡能讓人在暴雨中排隊兩小時的真正原因。
事實上,三立方的走紅早有征兆。
作為2021年創立的小眾品牌,它從誕生起就錨定“平價咖啡” 賽道,憑借極致低價迅速打開市場,迎來第一波發展期。
除了此次引發爭議的 -86℃咖啡定價26元,美式、拿鐵、澳白等核心產品均鎖定10-20元區間,而“自帶杯減5元”的長期活動,更是將多款產品價格壓至5元。
這種近乎成本價的定價策略,讓三立方直接與瑞幸、庫迪的9.9元咖啡展開正面交鋒,甚至早早成為上海消費者心中“最便宜咖啡”的代名詞。
線上渠道也迎來爆發式增長,據剁椒Spicy檢索發現,三立方在京東外賣平臺上疊加優惠券后一杯美式僅需6元,目前已售銷量已高達8萬單,與知名度更高的代數學家持平,甚至遠超皮爺咖啡3萬的銷量。
而讓它真正跳出“平價即粗糙”認知的,是第二波靠設計與周邊掀起的熱潮。
“同價格喝瑞幸和喝三立方完全是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作為小眾平價品牌,三立方在價格之外構建了獨特的品牌調性。
具體來看,品牌極具特色的藍白配色與極簡主義設計感貫穿于包裝、空間與周邊產品,早期甚至依靠周邊打開了市場知名度,目前品牌周邊產品已超過100種,不少消費者直言,“最開始嘗試三立方就是為了買他們的杯子。”
品牌也深諳這一優勢,從開業初期的“買咖啡送隨行杯”,到“集五杯換長柄傘”的階梯式活動,再到多個聯名套餐與小程序積分兌換體系,周邊的強綁定和互動玩法不僅強化了消費者粘性,更讓品牌在低價市場中樹立起差異化標簽。
但可見的是,在咖啡品牌密集布局的上海,僅靠低價與設計難以突圍。三立方所在的街邊店和寫字樓區堪稱咖啡紅海,1公里內聚集著多家Manner、星巴克、瑞幸,再加上Tims、Wagas 等競爭者,競爭異常激烈。
三立方能從中脫穎而出,關鍵在于一套以低價打開市場、靠復購沉淀用戶、借輕量模式快速鋪開的運營邏輯。
在門店運營上,三立方以直營門店為主,門店面積僅需5-50平方米,這一路徑與Manner早期靠2平米小店爆紅的模式高度相似,本質上都是用極致性價比撕開市場缺口,而三立方則將價格戰打得更為徹底。
目前,三立方已布局36家門店,且幾乎全集中在上海,據稱還將開設一家400平方米的旗艦店。近期,品牌先在江浙滬開放聯營合作伙伴,計劃明年將聯營和加盟業務拓展至全國市場。
而支撐其低價策略,使其能夠與瑞幸等品牌正面交鋒的,正是背后強大的供應鏈優勢。
品牌負責人劉思強曾向咖門透露,他在國內投資了烘焙工廠,產能可供應100多家咖啡館,拿到的熟豆成本與別家生豆成本相當,省去了烘焙環節的加價,相當于用烘焙廠反哺新品牌,此外,他在南方經營十余年的咖啡連鎖品牌,也為其帶來了生豆采購的規模優勢與議價權。
然而,當低價策略觸達天花板,三立方試圖用 “低溫概念” 向中高端市場試探。
與品牌其他門店形成鮮明差異的是,位于安福路的「三立方|Mahlk?nig Dirty 專門店」選擇聚焦單一品類,僅主打 Dirty咖啡,-86℃系列包含香草莢、朗姆和肉桂Dirty三款。
這家面積僅約10平方米的小店,自6月10日正式開業后,不到一個月便躋身咖啡熱門榜Top1,據店員透露,最近日常銷量穩定在500至800杯。
不過,有熟悉奶源冷鏈的行業人士向剁椒透露,為營造門店火爆氛圍,不少品牌會采用“排隊托”的方式,而此次「三立方」的突然爆紅,也被曝出存在類似情況。
“排隊1個多小時,3點排起4點半喝到的,但其實2點就到了,店員說溫度還沒到要3點開賣,那會兒門口已經好多人”, Lily描述她的排隊經歷。
社交平臺上,和Lily一樣出于好奇來嘗試的人占大多數,其中有很多人嘗過味道之后覺得平平無奇,認為“單靠低溫噱頭根本留不住人”,還發出 “會不會火過兩個月”的疑問。
“如果我有20塊,不如買Manner,如果我有30塊,可以買Volcan和Tequila”,不少人體驗過-86℃咖啡后表示,“口感很一般,排隊買的并不是咖啡而是體驗”。
當瑞幸把門店開到2萬家,庫迪用兩周年時間闖進“萬店時代”,連鎖品牌早已用工業化效率重構了咖啡行業的底層邏輯,9.9元的美式、標準化的供應鏈,讓咖啡變成了即拿即走的快消品。
這種情況下,小眾咖啡館若還在比拼豆子產地、烘焙工藝,無異于在紅海市場里拼刺刀,連鎖品牌用規模和價格鎖死咖啡本身的競爭維度后,小眾玩家必須找到新的價值支點。
但消費者的支付意愿從未消失,他們更愿意為不可復制的體驗買單,獨立咖啡館的生存邏輯,也正在從賣咖啡轉向賣場景。經剁椒Spicy觀察,咖啡店的場景營銷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一是精準鎖定“小眾圈層”,聚焦某一類人群的核心需求,在縫隙里找到生存空間。
“谷子咖啡店”的走紅就是例證之一。位于上海人民廣場的「霧雨咖啡店」,菜單上只有基礎款咖啡,20-30元的客單價甚至高于部分連鎖品牌,但這絲毫不影響它成為二次元愛好者的知名打卡地。
與其說這是一家咖啡店,不如說它是個巨型咖啡“痛店”,店內陳列著老板收藏的各類周邊,且高頻更新“重返未來”“明日方舟”等熱門IP的新物料,這些比咖啡本身更能勾住目標消費群體。
對二次元愛好者而言,消費邏輯很清晰,買的不是一杯拿鐵,而是進入同好圈子的入場券,就像有網友直言,“去霧雨不是為了喝咖啡,是想看看新到的谷子,和同好聊兩句新出的手辦。”
類似的邏輯正在各個細分領域生效,博物館咖啡店靠文物復刻杯吸引文保愛好者,學術咖啡館用沉浸式自習氛圍賣出“不被打擾的自習位”,戶外主題咖啡館用裝備陳列和路線分享綁定戶外人群......
如果說圈層場景靠情感共鳴留住人,那“功能型場景”則降低了專業服務的門檻。
法律主題咖啡館的走紅,正是把這種邏輯推向了更高階,它們不僅用場景設計吸引打卡,更用 “咖啡+服務”創造了不可替代性。
鄭州「庭外咖啡」的 “訴訟美式”、貴陽「LAW COFFEE」的 “無效婚姻拿鐵”,名字就自帶傳播點,法官臺造型的吧臺、傳票樣式的杯套、蓋著“無罪”印章的打包袋,這些用法律元素包裝的場景設計,確實能快速抓住年輕人的注意力。
但真正讓它們跳出網紅速朽定律的是藏在場景背后的實用價值,這批法律咖啡店大多扎堆在法院周邊,武漢「律咖」開在漢陽區法院對面,重慶「鉅沃法律小館」緊鄰沙區法院,點一杯咖啡可能順帶獲得專業幫助,還能直接牽線專業律師。
對消費者來說,買的不再是一杯25元的拿鐵,而是“30分鐘免費法律咨詢”的隱性服務,買一杯“公正拿鐵”的錢,可能順帶解決了 “租房合同要不要加補充條款”“被拖欠工資該怎么取證” 之類的實際困擾。
相較于前兩種模式靠運營取勝,第三種邏輯更直接,搶占稀缺資源,讓場景本身成為流量。
買一杯咖啡去著名地標打卡,成了一種流行攻略,對小眾咖啡店而言,這意味著無需復雜運營,只要把店開在“對的地方”,就能靠場景本身撬動消費。
拉薩一批“布達拉宮咖啡店”的走紅正是典型例證,剁椒Spicy檢索發現,在大眾點評上,標注“布達拉宮店”的本土咖啡店不少于10家,甚至不少店直接標注了“布達拉宮觀景店”。
它們的價格多在40元一杯,人氣、好評、評論數排位均位于前列,而秘訣在于普遍依托于酒店、大型綜合餐廳,早就占住更好的布達拉宮打卡視角和不可復制的觀景資源。
游客到拉薩必拍布達拉宮,而咖啡館提供了“消費即獲得最佳機位”的便利,慈渡酒店頂樓的慈渡?CIDU COFFEE,能將布達拉宮鑲嵌在雪山藍天白云間定格,星月菩提餐廳頂樓的咖啡店,則一眼能遙望到布達拉宮的的遼闊感。
抖音上“買咖啡拍布達拉宮”的攻略動輒數萬點贊,更讓這種模式成了流量密碼,消費者花40多塊買杯咖啡,本質上是買最佳打卡機位,用消費即可解鎖稀缺視角的便利,把地標景觀轉化成可消費的場景。
可見,從圈層場景的情感共鳴,到功能場景的實用價值,再到稀缺場景的資源壟斷,小眾咖啡店的突圍路徑雖不同,卻指向同一個核心,消費者永遠需要的不是一杯咖啡,而是一個值得花時間坐下的理由。
1分鐘速讀本文:
這篇文章講的是上海一家叫「三立方」的咖啡店,因為推出了一款“-86℃咖啡”突然爆火,甚至有人愿意在暴雨中排隊2小時就為了喝一杯。
這款咖啡的賣點在于它的制作方式:用超低溫冷凍的杯子(-86℃),倒入牛奶時會瞬間結霜,形成視覺沖擊力很強的“奶霜”效果。但最佳口感只有30秒左右,很多人喝完表示“味道一般,但拍照很酷”。
其實,這種咖啡并不是三立方首創,早在4月份廣西就有類似產品,但沒火起來。而三立方能引爆熱度,靠的是低價策略(26元一杯,比北京、成都的同類產品便宜)和社交傳播(很多人專門去打卡拍照)。
三立方本身是一個主打“平價咖啡”的品牌,美式、拿鐵只要10-20元,甚至比瑞幸還便宜。它靠低價吸引顧客,同時用設計感強的周邊產品(比如杯子、雨傘)增加品牌粘性。
但咖啡行業競爭激烈,光靠低價很難長久。所以三立方這次用“-86℃”這種新奇概念試探高端市場,雖然有人質疑是營銷噱頭,但它確實成功吸引了大量關注。
文章還提到,現在很多小眾咖啡店不再只拼咖啡品質,而是靠“場景”吸引顧客,比如:
- 二次元主題咖啡館:吸引動漫愛好者,賣的是社交體驗而非咖啡本身。
- 法律主題咖啡館:開在法院附近,甚至提供免費法律咨詢,顧客買的其實是服務。
- 觀景咖啡館:比如拉薩的“布達拉宮咖啡店”,顧客花錢是為了最佳拍照視角。
總結來說,現在的咖啡店越來越卷,單純好喝的咖啡已經不夠了,能讓人拍照打卡、社交分享的“體驗”才是吸引顧客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