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財政缺口五千億!這個數字讓事業單位改革再也拖不下去了。
2024年7月起,山東全面啟動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這不是第一次嘗試,但絕對是力度最大的一次。十年前就列出的79家改制名單,直到現在才真正落地。
阻力比想象中大得多。老職工最擔心退休金縮水。
新政策給工作滿30年的人開了"內部退休"通道。補償方案算得上厚道。
每干滿一年補一個月工資,養老保險直接劃到個人賬戶。
東華科技的"揭榜掛帥"讓年輕人收入翻倍。
有能力的人確實迎來了好時候。山東廣播電視臺年收入14.6億,改制對它來說就是走個形式。
但那些小單位就慘了。
招待所、培訓中心這些長期吃財政飯的單位,轉制后很可能直接關門。35歲的孫曉杰面臨中年危機。考公超齡,轉行困難,這批人最焦慮。
江蘇給了五年過渡期。
山東這次直接"一刀切",確實夠狠。
九零后小伙放棄考公學技術。改制后他的項目提成從5%漲到15%,月入增加三成。圖書館、文化館成了香餑餑。
這些保留事業編制的崗位突然變得搶手。市場早就給部分單位"驗過身"了。掛著事業單位牌子干企業活的,現在只是正名而已。
真正的鐵飯碗不是某個單位,而是自己的本事。這話現在聽著特別扎心。
技術骨干在改制后反而賺得更多。混日子的人好日子到頭了。
財政窟窿倒逼改革加速。這次山東是鐵了心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有些單位躲進高校逃避改制。這種鉆空子的行為能持續多久?公務員考試降溫了。
朋友圈突然冒出很多職業規劃師,風向變得真快。改制就像大浪淘沙。
能賺錢的單位活下來,沒本事的被淘汰。五千億的財政缺口不是小數目。
山東這次改革,其他地方都在盯著看結果。中年職工的出路在哪里?
這個問題現在還沒有完美答案。技術才是硬道理。
建筑設計院的例子說明,有本事的人永遠餓不著。事業單位改革說了二十年。這次山東動真格,效果如何還得觀察。
鐵飯碗思維該變變了。靠單位不如靠自己,這話越來越現實。改制后的陣痛期有多長?
職工們的適應過程值得關注。
財政壓力下的改革沒有退路。山東這一步,走對了還是走早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