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三十六):唐宣宗1
31.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859年9月7日/10日),初名李怡,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7日/10日在位),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異母弟。
(1)早年經歷
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即7月27日,此據《舊唐書·宣宗紀》載;《唐會要》作六月二十三日,即7月28日),李怡(后改名李忱)生于唐長安城大明宮,為唐憲宗第十三子。李怡的生母鄭氏(孝明皇后)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謀反失敗后,鄭氏入宮為郭貴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后來被唐憲宗臨幸,生下李怡。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三月,李怡被封為光王。論輩分,李怡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皇叔,論年齡卻比敬宗和文宗還小一歲。
李怡為人持重少言,宮中都認為他“不慧(不聰明)”。他十多歲時,身患重病,當時病勢愈發沉重,忽然有光輝照耀其身,他便馬上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作揖,像對待臣下一樣,他的乳母認為這是心病。但穆宗看過后,卻撫摸著李怡的背說:“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并賜給李怡玉如意、御馬、金帶,安排母親郭太后的堂弟郭鏶擔任李怡的師傅。李怡常常夢見乘龍上天,他將此事告訴鄭氏,鄭氏對他說:“這個夢不應該讓旁人知道,希望你不要再說。”
李怡身經太和、會昌兩朝,愈加隱晦不露,與眾人在一起時,不曾多言。文宗、武宗常在宴飲集會之時強逼他說話,以此為樂,稱其為“光叔”。武宗為人豪氣,尤為瞧不起李怡,對他不甚禮遇。
(2)登基為帝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病危,宦官馬元贄等認為李怡較易控制,就把他立為皇太叔,“勾當軍國政事”,并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李忱監國后,滿臉悲傷地接待臣下,決斷事務,眾人這才見到他的隱德。
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駕崩,李忱登基稱帝,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唐宣宗。
(3)大中始末
李忱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在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以來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他對內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抑制宦官勢力過分膨脹;打擊不法權貴、外戚。他把死于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李忱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在對外問題上,李忱不斷擊敗吐蕃、回鶻、黨項、奚人,收復安史之亂后被吐蕃占領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因此,史家對李忱評價極高,認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和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一樣的明君”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盡管李忱本人在即位后“憂勤無怠”,但天下常發生水旱災害。而自大中十二年(858年)后,因所任將帥管理不當,各藩鎮也相繼發生叛亂:宣州都將康全泰驅逐其觀察使鄭薰、湖南都將石再順驅逐其觀察使韓琮、廣州都將王令寰驅逐其節度使楊發、江西都將毛鶴驅逐其觀察使鄭憲。李忱分命崔鉉兼領宣、池、歙三州觀察使、溫璋任宣州刺史、蔡襲任湖南觀察使、李承勛任廣州節度使、韋宙任江西觀察使,平定了各州叛亂。
(4)中毒而崩
自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李忱因為食用太醫李元伯所獻的仙丹(長年藥)中毒,“病渴且中燥”,身體狀況非常糟糕,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八月七日(即859年9月7日,此為《舊唐書·宣宗紀》載;《新唐書》則記為八月十日,即9月10日),病入膏肓的李忱駕崩,享年五十歲。群臣上其謚號為圣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
大中十四年(860年)二月,葬于貞陵(今陜西咸陽涇陽縣)。
咸通十三年(872年),唐懿宗李漼追謚李忱為元圣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5)為政舉措 ①政治
李忱即位后,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為座右銘。他將《貞觀政要》書于屏風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讀。他處理天下事務,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其大中年間所施之政,直到唐亡,仍受到人們的稱頌,時稱為“小太宗”。
a.加強皇權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先是用極短的時間將唐武宗時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廟堂,這樣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李忱大加起用重視科舉出身的牛黨成員(李忱本人極其重視科舉),結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
武宗在位時曾經在全國范圍內大舉滅佛,李忱在位時,糾正武宗時期矯枉過正的滅佛弊端,使其得到了適當的恢復。他以犧牲政府奪取寺院經濟之利,爭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廣大民眾的支持,從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礎,對加強皇權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厚實的政治基礎,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來刷新政治。
李忱任用宰相,皆由自己親自選定。一次,李忱命蕭鄴為相,遣樞密使詢問是否留其史職,李忱懼有朋黨,遽換崔慎由為相。
b.重視人才
李忱即位后,決定宰相的人選,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詔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于是,李忱寫下《吊白居易》,深表懷念之情。
對比之下,李忱對缺乏才能的皇親國戚卻不徇私情。其舅鄭光為節度使,李忱與鄭光討論為政之道;鄭光應對鄙淺,李忱不悅,鄭光終不復任民官。
兵部侍郎蔣伸曾向李忱上言,認為官位易得,其中多有心存僥幸的人,可能致亂。李忱對其言論倍加稱嘆,并再三留住他,說:“別的時間就不再能單獨與你談論政事了。”不久后,李忱就拜蔣伸為相。
c.整肅吏治
李忱即位后,鑒于前朝晉升高官太濫的弊端,他對高官的人數予以嚴格控制。官員各以品級授服色,自唐高宗上元年間以后規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綠,九品服深青,流外官及庶人服黃。時以紫、緋為高官,所謂的賜紫賜緋即為升高官。李忱極為珍惜紫、緋,侍從官常備紫、緋二色服相隨,但有時半年未賞出一件。他授官爵的原則是,不到規定時間的不授,沒有政績的不授,換言之,也就是不以個人好感相授,不以親近相授。
李忱最重視的是地方最高長官刺史,他認為整個帝國由各個地方所拼而成,這些父母官的政績,直接關系到民心向背。他規定刺史人選被確定后,不準直接去上任,必須到京師來接受他的當面考察,以定可否。他對此的解釋是:“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為害百姓,故要一一面見,詢問其如何施政,以此了解其優劣,再確定是否可以任命。”
d.嚴明法度
李忱雖然寬仁愛人,但用法極嚴格。尤其對于身邊的人,李忱更是嚴禁他們干預朝政。他曾說:“違犯朕的法律,即使是我的子弟,一樣不寬赦。”
《資治通鑒》及《唐語林》記載了李忱用法嚴格的兩件故事:
優人祝漢貞,以滑稽著稱,反應敏捷,能當場應景出語,且詼諧無比。李忱認為他能為自己解悶,很是寵信。有一日,祝漢貞說著說著,觸及了政事。李忱立即板了臉,說:“朕養著你是為了娛樂,你怎么能干預朝政呢?”從此便疏遠了他,并在其子貪贓事發后,杖死其子,將他處以流放。
還有一個樂工羅程,彈得一手好琵琶,也極得李忱寵愛。羅程倚恃寵,竟然因小事殺人,被關進大牢。樂工們為他求情,說他有絕藝,可為李忱游宴助興,要求赦免他。可李忱卻說:“你們憐惜的是他的才藝,而我憐惜的是祖宗的法度啊。”下令杖殺羅程。
e.從善如流
善于納諫,是李忱有別于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個重要特征。他曾想到唐玄宗所修的華清宮去放松一下,諫官紛紛上諫,諫得極為激烈,他便取消了行程。
李忱納諫的程度,僅次于唐太宗,不論是諫官論事,還是門下省的封駁(將君主不合適的詔令退回),他大多能夠順從。此外,他十分尊重大臣的奏議,每每得了大臣的奏議,必洗手焚香再閱讀。
唐太宗納諫,得了魏徵;李忱納諫,得了魏征的五世孫魏謨。魏謨是唐文宗讀《貞觀政要》后,思慕魏徵,而在魏征后裔中找來的。魏謨入仕后,再現了魏徵直言極諫之風。李忱登位后,遂拜魏謨為宰相。其他宰相進諫,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諫,獨他開門見山,無所忌諱。李忱常嘆:“魏謨有他祖輩(魏徵)的風范,朕心極重他。”
f.智術治國
李忱臨朝,對待群臣如待賓客,從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嚴不可仰視。奏畢,他臉上放出微笑,讓群臣閑語,或問里坊瑣事,或談宮中游宴,無所不至。經一刻時辰,復嚴肅地告誡群臣:“卿等好自為之,朕常擔心卿等負朕,日后難以相見!”說罷,起身回宮。大中年間最得圣眷的宰相令狐綯就曾說過:“我秉政十年,皇上對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時,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浹背。”但是李忱極度禮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禮,非常的恭敬,如此一來,恩威并重,以威權駕馭大臣,被稱之為智術治國。
李忱還極度平易近人,宮中一些低下的雜役,只要李忱見過一面就能記住對方的長相和名字以及所負責的工作,從來沒有弄錯過,這些宮人如果生病,李忱還會派御醫去為其診治,甚至還會親自前往探視病情和賞賜物品,這在歷代君王中可以說是極其罕見的。
李忱不但記性好,且心極細。度支部門上報污損的布帛,奏表中將“漬”誤寫成了“清”,主管官以為李忱不會注意,胡亂報了上去。豈知李忱一眼看破,處罰了與此事相關者。
經常外出游獵的李忱,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深入民間、了解民情,并且實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但是天下之大,李忱不可能全部走遍,為此他特意想了個辦法,秘令翰林學士韋澳將天下各州的風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編為一冊,專門供他閱覽。李忱將其命名為《處分語》,此事除了韋澳之外無人知曉。不久,鄧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后忍不住對韋澳說:“皇上對本州事務了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驚嘆啊!”韋澳詢問后,得知李忱掌握的資料正是出自《處分語》。
為解決宦官問題,他以論詩為名,召韋澳入內,屏退左右侍從,問:“近日外面輿論,對宦官的權勢有何說法?” 韋澳答道:“陛下威斷,宦官已大有收斂。”盡管大動作無法實施,但李忱還是盡力抑制了宦官。宦官內園使李敬實氣焰囂張,遇到宰相鄭朗不下馬,李忱立即剝了李敬實的官服,配給南衙當賤役。他又規定,凡是節度使有罪,監軍(由宦官充任)連坐。
按舊例:每次罷免左護軍時,繼任者從右軍挑選;罷免右護軍時,則從左軍挑選;以此來防微杜漸。李忱在位時,以法馭下,每次罷免左、右護軍,常從本軍中挑選繼任者,眾人都無法窺測他的想法。
李忱在位時,宦官問題雖未能全盤解決,但也有一定的成效,且他對吏治的整頓,亦贏得了民眾的頌揚。
②軍事 a.大破北狄,穩定北方
大中元年(847年)五月,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諸山奚,禽酋渠,燒帳落二十萬,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萬,輜貯五百乘,獻捷京師。這是繼會昌時期大破回鶻汗國以后又一次對北方游牧民族取得的軍事勝利,至此以后,北方再無大的軍事威脅,得到了徹底的平定。
李儉在《清河張公神道碑銘》對這次戰爭記載:“破獯鬻之眾,帳盈七千;拓鮮卑之疆,地開千里。萬狄稽顙,百蠻投誠”,描述了大中年間對北狄戰爭所取得的勝利。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