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現(xiàn)在已經(jīng)非常炎熱了,但是在農(nóng)村當中,卻還流行著一句農(nóng)諺“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這不禁讓人疑問,這個炎熱天氣,啥時候才是個頭啊?明明小暑、大暑頂著“暑”的名號,為何真正的酷熱卻落在立秋之后?2025年8月7日即將迎來立秋,但高溫的“余威”遠未結(jié)束。看來炎熱的天氣,依舊會持續(xù)下去。
一、暑,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二十四節(jié)氣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帶暑的節(jié)氣還是比較多的,比如小暑、大暑、處暑。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解釋:“暑,煮也,熱如煮物也”。形象地描繪出火氣在下、驕陽在上的“上蒸下煮”狀態(tài),人如置身蒸籠,濕熱交加。
這就是我們口中說的暑熱,這種感受源于夏季太陽直射點的北移,尤其是大暑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120°,地表蓄熱達到峰值。此時身體感受也愈發(fā)的明顯。
二、為何立秋處暑反而更熱?
我們要知道雖然立秋(8月7日)標志著名義上的秋季開端,但實際熱度不降反升。主要原因在于三伏天的滯后效應。
三伏包含初伏、中伏、末伏,其中中伏和末伏常跨越立秋。2025年7月22日大暑正值“中伏”前后,而立秋(8月7日)至處暑(8月23日)恰處于末伏階段(8月14-24日),正是地面積熱最集中的時期。
另外,控制我國的副熱帶高壓在立秋后并未完全南撤。其邊緣區(qū)域(如長江流域)受下沉氣流影響,持續(xù)晴熱少雨,形成“秋老虎”。數(shù)據(jù)表明,華南東部處暑期間仍可能出現(xiàn)35℃以上高溫。
農(nóng)諺“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其實就證明了,三伏熱力峰值與節(jié)氣名義的錯位。例如今年大暑(7月22日)后,多地高溫在立秋前后才達到年度頂峰。都是在告訴我們,天氣的炎熱,并未在小暑大暑就已經(jīng)結(jié)束。
三:8月7日立秋,還要熱多久?
今年的立秋時間是公歷的8月7日,處暑的時間是8月23日,也就是說處暑之后,天氣炎熱才會慢慢消退,而這個時間南北方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北方地區(qū):冷空氣活動增強,處暑后約18天(即白露前后)明顯轉(zhuǎn)涼,晝夜溫差拉大。例如東北、西北地區(qū)處暑后平均氣溫較立秋下降1.5℃,9月初可感受到秋意。
南方地區(qū):受“秋老虎”控制,需再熱1個月左右。副熱帶高壓反復北抬,導致晴朗高溫持續(xù)至9月下旬(白露后)。華南、江南等地最高氣溫仍可突破30℃,民間甚至有“處暑處暑,熱死老鼠”的夸張形容。
當秋老虎出現(xiàn)的話,你會感受到比現(xiàn)在還要炎熱,空氣干燥、日照強烈,晝夜溫差較小,午后酷熱如盛夏。其時間持續(xù)期從15天到2個月不等,這個則取決于副熱帶高壓的強度。
處暑后天氣的一個變化?
處暑之后“白天熱、早晚涼,燥濕相間”。中醫(yī)提示此時易出現(xiàn)口干舌燥、皮膚干癢等“秋燥”癥狀,而午間暑熱仍可引發(fā)耗氣傷津。所以我們在飲食上,也要及時的做出調(diào)整,少食辛辣燒烤,多飲百合粥、雪梨湯潤肺;綠豆湯、酸梅湯解暑需溫服,忌冰鎮(zhèn)。
小暑大暑不是暑,意思就是這個時候,還沒有到達炎熱的巔峰,而到了立秋處暑,此時才是最為炎熱的一個時候,具體要熱多久,北方至少是處暑之后,而在南方地區(qū),想要真正的涼爽,則要等到白露節(jié)氣前后,也就是說要到9月7日左右,才會真正帶來涼爽天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