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瑞士EHL酒店管理專業留學生回國后的自白書。
欄目 | 讀者投稿
領域 | 酒店業
01
“你回國端盤子,還要去瑞士讀個碩士?”
當親戚對我手上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商學院(EHL)offer調侃時,我只是習以為常地微微一笑,畢竟諸如此類的“端盤子+鋪床單專業”、“畢業就是服務員”標簽已經貫穿了我國內本科四年的酒店管理學習生涯。
事實也確實如此,酒店管理專業是個典型高投入、低回報的專業。
現在回想,我本科的大學同學里,90%的人最終沒有進入酒店行業,他們考研、保研、轉專業,或者在本科畢業后選擇非垂直酒店領域就業。
即使在號稱酒管界“哈佛”的EHL,也僅有54%的畢業生就職于泛酒店領域(如國際連鎖酒店、獨立酒店等),其余46%則分布在咨詢、金融、零售等非垂直行業。
EHL集團公眾號畢業生就業方向數據
即使瑞士鍍金歸來,我也深知酒店業作為勞動密集型服務產業,它運營的本質就決定了即便名校畢業,大多依舊需要從端盤子、鋪床等基層崗位做起。
因為你想成為管理者,就得先懂服務流程,懂部門運轉,懂客戶反饋,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從端盤子、鋪床單、站前臺做起,從重復勞動中理解業務,從被投訴中學會溝通。
但問題是,對于高學歷者來說,這個從基層做起的過程,并不比別人更輕松,反而更別扭。
我的同學小A,本科985院校,碩士瑞士EHL畢業,如今在深圳某頂奢酒店做餐飲管培生。
他每天六點半上崗,凌晨收工,來得比保安早,走得比保潔晚,加班、輪休、體力勞動一樣不少。
在這家酒店,他活成了反面教材,同事、前輩們背后蛐蛐:“瑞士回來的,不一樣得洗杯子?”
他也常自嘲:“以前覺得學歷是臺階,現在才發現只是門檻。”
某一線品牌酒店管培生招聘要求
,類似的心理落差,其實在我身上也曾反復出現。
瑞士畢業,回到杭州后,有時我會不禁思考:酒店管理專業的高等教育,是否有存在的必要?這張砸重金、耗青春讀出來的酒店管理碩士畢業證書,真的值得嗎?
02
無論國內外酒店管理畢業生,只要在國內就業,都會被現實迎頭一擊。
究其根本,國內酒店行業的水平薪資普遍偏低,缺乏吸引力。
根據最佳東方官方招聘數據,一線城市國際品牌酒店的管培生起薪通常在7-9K,相比金融、互聯網行業的應屆生則動輒過萬元的起薪,傳統酒店業的薪資競爭力就明顯不足。
其他行業vs酒店業應屆生起薪
說來可笑,在酒店HR的招聘邏輯中,員工的穩定性和實用性往往被置于首位,于是就會出現“十個酒管碩士不如一個洗碗工有用”的極端認知偏差。
由此,高學歷酒管人才往往會在求職時陷入以下的尷尬悖論:
“自降身份”卻在酒店招聘市場競爭中遠沒有中專學歷受歡迎,“另謀出路”又被其他行業的HR靈魂拷問“你這專業不對口,深造這么多年不去酒店行業不可惜嗎?”
不僅瑞士歸來的高學歷人才在國內求職時會遭遇毒打,國內高校酒管專業課程體系的不成熟同樣放大了我本科同學就業時的痛苦。
就我個人感受而言,國內本科四年最大的感受是所學內容廣而不精。
我們從基礎的酒店運營實操(如客房、餐飲服務,甚至包括端盤子、鋪床、調酒品酒等技能),到經濟學、統籌學等商科理論及數據統計分析(如SPSS應用),課程內容橫跨酒店業、旅游業、餐飲業、服務業、互聯網業、房地產業等多個領域。
坦白說,這些專業涉及面過于寬泛,導致自己感覺好像什么都懂點皮毛,卻難以專攻深度領域,讓熱愛酒店行業的我進一步想去瑞士深造。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國內高校教師選擇在酒店管理專業任教,可能更多與高校職稱評審機制相關,而非純粹出于學科建設或行業人才培養的目的。
事實上,即使在不少國內“雙一流”大學,學院內也普遍缺乏專注于酒店管理領域研究的資深教授,以及具備豐富行業經驗的講師參與授課。
這些國內院校的酒管課程設計更傾向于應試導向,內容則多囿于教材理論,與實踐和酒店業的前沿發展脫節。
這一點,與更注重一線實干的瑞士EHL學院形成鮮明反差(旅界題外話:)。
EHL MiHM2023項目課程設計:名校課堂更重實踐
更讓我們扎心的是,大眾對待酒店人的“雙標”態度。
他們一方面看不起酒店工作,覺得是低端服務行業,另一方面又特別喜歡大肆炫耀酒店消費。
大眾在享受酒店的星級服務時也往往只關注表面的消費體驗和感官刺激,卻忽略了背后為他們提供完美服務的人,甚至拿住酒店人怕差評等軟肋反復要挾。
這些年,“”等國內很多熱搜新聞皆源于此,讓不少酒店人寒了心。
由此,似乎一提到“在酒店工作”,外人很難以懷著尊重的態度去看待我們,自動與“伺候人”、“不需要學歷”、“技術含量低”等諸如此類的刻板偏見畫上等號。
但往往又是這些人,在酒店消費了價值幾百元的下午茶后,就要大張旗鼓地發一條帶有酒店定位的朋友圈,我想這種現象的本質是消費主義對酒店文化價值的片面榨取。
我認為作為一個全球資產高達4.7萬億美元的產業,酒店的價值絕不應該只是“鋪床單”、“端盤子”的簡單相加。
其實,那些看似“標準化服務”的背后,是我們酒店人一次次試錯、優化、反復推演出來的結果,外人貶低酒店管理專業時,卻只看到服務員手里的盤子,很少有人關心背后的判斷和布局。
種種因素疊加,無論瑞士EHL學成歸來,還是國內本科酒店管理專業畢業后就走上工作崗位,想在國內酒店基層崗位獲取一份應得的尊重,真是何其難也。
03
瑞士求學一年半,給我的最大感受是酒店行業未來“會鋪床、會調酒”的基層員工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但對于我們這些讀了幾年書、一路從理論學到實踐的人來說,真正的價值或許不是把杯子端得多標準,而是能看懂一個酒店為什么賺錢、品牌該怎么做、流程怎么改、成本怎么控。
雖然目前社會給高學歷酒管應屆生提供的就業資源具有很大局限性,但許多酒店集團針對這類人才核心崗位的招聘也一直在不斷地努力和優化。
客觀說,雖然酒店這行起薪確實不高(比不了大廠),但和許多國內中小企業提供給應屆生的福利待遇相比,我認為還是具有一定競爭力的。
舉個例子,我看到一線城市的頭部品牌酒店提供給管培生的福利通常包括:
稅前起資保持在7k左右+五險一金或者六險二金 提供食宿、體檢報銷、雙休、法定節假日及工作日保障
此外,很多酒店晉升體制具有相對的完善性和穩定性,包括系統的培訓和季度考核評估機制、月度年度表彰獎勵機制、18個月輪崗后晉升副經理等等。
我社會經驗少,不知道這些國內酒店晉升體系、福利制度能否真的完整兌現。
但在探索學習酒管專業道路上,我依舊堅定地認為,酒店管理專業的高等教育對口方向不應該是單向的低端服務,而是融合了資產管理、品牌運營、用戶體驗設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
只是回歸現實,對于大多數酒管生而言,這始終是一個高投資、低回報就業的專業,因此我真心建議中產家庭的孩子慎重考慮在這個專業深造。
中產家庭試錯空間是有限的,真正能走得遠的人,往往不是一開始就把它當跳板,而是深入基層之后,那批和我一樣依然愿意留下來的人。
在這種前提下,即便是學成碩士去做一線服務,也不是學歷的浪費,而是一種長線投資,投資在未來十年、二十年,能在文旅、資產、空間運營等廣義服務行業中,占據主動權的職業角色。
酒管生多元職業發展軌跡
我很喜歡首旅如家酒店集團CEO孫堅的一句話:“當代酒店業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知識結構的競爭。”
而EHL帶給我的,正是一種思考酒店、文旅、地產空間運營邏輯的能力結構。
即使現在還用不上這些能力也沒關系,希望將來有一天,行業需要它們時,我還沒被別的現實打敗。
作者王玉玨,尚在求職找工作
今日話題:酒店管理專業的就業方向除了酒店,還有哪些對口就業?歡迎在下方留言框與旅界君互動。
————END ————
歡迎來撩旅界主編微信:haoxi524(加群:公司職務+姓名,不備注公司信息一律不通過申請!感謝配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