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本應該擁有繁花似錦的未來。但一場突如其來的事故卻將他們的生命永遠定格在7月23日10時20分。
他們的不幸罹難,留給其父母的是無盡的錐心刺骨之痛。
發生在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烏努格吐山銅鉬礦選礦廠的生產安全事故,既是意外,更是人禍。
當我們在為遇難者痛心的時候,當我們在譴責涉事企業不負責任的時候,而讓人更加悲憤的則是所有主流媒體對此事的刻意淡化。
東北大學這六位學生明明死于責任事故,但所有媒體對此事的相關報道卻統一將“遇難”輕描淡寫為“溺亡”。
官方為淡化事件影響、規避危機責任,可以冷血將學生不幸罹難稱之為“溺亡”,但作為以記錄事實、追尋真相為天職的媒體,不該如此照本宣科。
溺亡是什么?溺亡俗稱淹死,指因大量液體進入呼吸道,影響氣體交換而引起的死亡。溺死屬于窒息性死亡。
但這六位學生是因格柵板脫落墜入運轉中的浮選槽。槽內的物資又非普通水體,而是含有了化學藥劑的礦漿,更有高速旋轉的機械葉輪。因此他們的遭遇,怎會是“淹死”這般簡單?落入浮選槽后,學生們除了窒息外,恐怕更要承受劇烈的化學灼傷與機械創傷。
所以以事實為基還原真相的媒體,應該秉持公正,而非遮蔽慘烈,用溺亡這類輕飄的詞語消解悲劇的沉重。
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是新聞業的道德底線與正當性根基。如此駭人聽聞的一起重大責任事故,理當被真實呈現,容不得半分淡化。
不能因為板子沒有拍打在自己身上,就感覺不到疼痛;不能因為自己遠離災難,就如此漠視生命。
作為同行,我為在報道此次生產安全事故中一直使用溺亡一詞的媒體感到羞恥。
當下,一些所謂的主流媒體,早已偏離了“主流”應有的擔當。
在報道花邊八卦時他們不遺余力,標題黨玩得爐火純青;可面對關乎生命安全的重大公共事件,卻屢屢縮起頭來,成了沉默的“縮頭烏龜”。
民眾固然需要正向引導,但更需要真相,需要媒體作為社會一份子應有的同理心。
明明是“遇難”偏說“溺亡”,明明是“打撈”偏說“救出”,明明是“中毒”偏說“異常”。我很想問問他們,玩這種蹩腳的“文字游戲”有意思嗎?
若所有媒體都故意說些言不由衷的話,若所有報道都口徑一致地回避真相,若這世間再無追尋真實的聲音,這樣的賤逼媒體,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災難總讓人心痛,所以它絕不容許被美化。
唯有將災難的殘酷赤裸裸地呈現在公眾面前,我們才能真正引以為戒;唯有將傷痛刻骨銘記,我們才能阻止下一場悲劇的降臨。
“溺亡”二字如果不改,何以告慰逝者?何以面對良知?
溺亡不改口,天理都難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