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懂車帝公布那組引發行業地震的輔助駕駛測試結果時,這場看似專業的技術測評已然演變為一場關于話語權爭奪的暗戰。華為系車型在測試中表現亮眼,而小鵬等新勢力則遭遇滑鐵盧,這種戲劇性反差不僅讓車圈沸騰,更暴露出當前智能汽車行業一個根本性矛盾:在技術路線百花齊放的時代,究竟誰有資格制定評判標準?這些標準又服務于誰的利益?
測評機構在智能汽車時代扮演的角色已遠非中立裁判。傳統燃油車時代,零百加速、油耗、NVH等指標都有國際通行的測試標準,測評結果相對客觀。但輔助駕駛技術的復雜性徹底改變了游戲規則——不同車企采用不同的傳感器配置(純視覺派vs激光雷達派)、不同的算法邏輯、甚至對"安全"的理解都大相徑庭。某新勢力工程師私下透露:"有的測試場景我們從未納入研發考量,因為按照我們的技術路線,這些場景本應有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當測評標準與產品設計理念出現錯位時,低分未必代表技術落后,高分也未必等于用戶體驗優異。
從測試結果來看,情況并不樂觀。無論是高速還是城市事故場景模擬,沒有一家車企的輔助駕駛系統能夠完美通過所有測試項目。在高速夜間遇施工加卡車場景,僅47% 的測試車輛能安全避讓;兒童突然沖出過馬路場景,也只有 58% 的測試車輛能有效剎停。曾經被車企們大力宣傳、消費者寄予厚望的輔助駕駛功能,在現實測試中似乎并沒有展現出應有的實力。
而對于測試過程,網友們也是吐槽不斷。有人指出測試過程不嚴謹,每臺車的變量沒有做到100% 一致,存在諸多漏洞。雖然懂車帝回應稱測試期間并未有人為干預方向盤,所有測試數據均為自動駕駛系統的表現,但這并不能完全平息網友們的質疑。在這個追求精準和公平的時代,這樣的測試過程,確實難以讓所有人信服。
面對測試結果,車企們的回應也各不相同。7 月 25 日,鴻蒙智行通過官方微博賬號發文:“已看到某平臺所謂‘測試’,不予置評。” 同時,在這條微博下方,附帶了一份 2025 年上半年輔助駕駛報告長圖。報告顯示,其輔助駕駛總里程達 16.7 億公里,高速輔助駕駛里程 11.9 億公里,城區輔助駕駛里程 4.8 億公里;已應對 3.2 億次別車加塞情況,通過紅綠燈路口約 4 億次,用戶月均使用輔助駕駛里程達 460 公里,系統用戶活躍度高達 94.8% 。AITO 汽車、智界汽車官方微博也發布了相同的聲明,選擇以沉默應對此次測試結果。
特斯拉的回應則別具一格。特斯拉CEO 馬斯克于 7 月 25 日在社交媒體轉發了測試節目視頻,并配文強調:“由于法律禁止數據出境,特斯拉在沒有本地訓練數據的情況下,在中國取得了最高成績。” 特斯拉副總裁陶琳也在微博發文稱:“這次測試的結果我們和大家一樣都是從媒體上看到的,我們不關注排名,因為任何測試、排名都是相對的、短暫的,但對安全的要求卻沒有上限。同時,也希望大家看到,這次測試的本意并不是排名,而是提醒大家專注路況,安全第一。” 陶琳的這番話,看似云淡風輕,實則巧妙地回避了對測試結果的直接回應,將重點轉移到了安全理念上。
嵐圖汽車雖未參與此次測試,但其CBO 邵明峰的發言卻相當引人關注。他認為懂車帝的封閉高速測試 “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行業在極端場景下仍存技術共性瓶頸”,比如高速避險、感知系統對非標障礙物識別等能力都有待進一步提高。他還提出了兩點極具建設性的建議:一是將 “失效兜底能力” 納入行業強制標準,例如碰撞自動解鎖、夜間施工區誤判率等;二是以 “最差場景通過率” 取代營銷話術,以此倒逼企業筑牢安全底線。邵明峰的發言,無疑是在這場風波中,為行業發展指明了一個務實的方向。
此次懂車帝的輔助駕駛測試,讓我們看到了輔助駕駛技術光鮮外表下的諸多問題。車企們在大力發展技術、宣傳功能的同時,是否更應該關注技術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測試機構在進行測試時,是否也應更加嚴謹,確保測試結果的科學性和公正性?畢竟,輔助駕駛關乎生命安全,任何一點疏忽都可能釀成大禍。廣大消費者,在面對車企們天花亂墜的宣傳時,也需保持清醒,不要盲目相信,畢竟,自己才是生命安全的第一責任人。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系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后臺申請并獲得授權
法律顧問
北京市煒衡(福州)律師事務所 賴成龍律師
官方網站
www.51qc.com
15960183947 黃主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