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藏著一件特殊的文物:來自2000多年前的豬蹄。
它來自2000多年前的漢朝,主人是一頭野豬,被砍下來以后烹飪加工,曾經散發著誘人的肉香,在經歷千年風沙侵蝕后,依然保持著原有的模樣。
這只豬蹄為什么能完好無損地保存2000年?
又是如何被發現的?
1983年,一支考古隊來到嘉峪關漢代烽燧遺址,在經過仔細的勘探后,隨即展開挖掘工作。
烽燧是古代的預警系統,也被稱為烽火臺,有專人值守,在發現敵情時會立即燃燒煙火,向附近的軍隊發送信號。
兩漢時期,軍隊在長城沿線修建了很多烽燧,這些烽燧像一顆顆明珠點綴在蜿蜒的“長龍”身上,起到良好的軍事防御作用。
如今,烽燧雖然失去了最初的作用,但依然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嘉峪關漢代烽燧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當時的一些遺址和物品都已經被漫漫黃沙所淹沒,連續忙碌幾天、結果什么也沒挖到,對于考古隊來說是常有的事。
這天,考古隊員正在挖掘遺址上的黃沙,忽然發現沙土中露出半截風干的豬蹄。
誰這么沒有素質,竟然在考古現場亂丟東西!
考古隊員很氣憤,挖出豬蹄準備裝進袋子里拿回去處理,可當他觸碰到豬蹄的時候,一股異樣的感覺從指尖傳遞到大腦。
憑借豐富的考古經驗,考古隊員很快意識到這個豬蹄不是現代的產物,它很可能來自2000多年的漢代。
這一發現令整個考古隊沸騰起來,要知道食物是研究古人飲食習慣的重要依據,然而食物難以保存,考古隊很少發現保存完好的古代食物。
為了證實豬蹄的確切年份,考古隊立即回到實驗室,利用碳-14等手段做了檢測,最終確定果然是漢代的野豬蹄。
那么問題來了,漢代的野豬蹄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是如何做到新鮮如初的?
專家分析,漢代野豬蹄千年不腐,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首先,嘉峪關常年干旱,食物能夠快速脫水,從而緩解腐爛過程,這是豬蹄不腐的必要條件。
其次,豬蹄被加工成熟食后,很快埋進土木灰里,有效阻絕空氣,阻止了微生物的繁衍。
最后,豬蹄處理得恰到好處,肉質雖然已經煮熟,但外表還保留著黑色鬃毛,這些角質形成一層保護膜,使得肉質能夠完好。
清楚豬蹄不腐的原因后,考古隊又有了新的疑惑,煮熟豬蹄必定是為了食用,為什么不提前處理干凈,煮熟后為什么要埋進土木灰里?
考古隊員結合歷史背景和遺址環境,做了大膽地猜測:
2000多年前的漢代,駐守在嘉峪關的士兵偶然捕獲一頭野豬。
他們將豬蹄加工處理,準備大餐一頓,可剛煮熟,就發現敵人來犯,只能匆匆將豬蹄掩埋在草木灰里,準備打退敵人后再來享用。
然而,士兵一去不返,也許是犧牲在了戰場上,也許是緊急遷移到其他地方,總之,他們沒有再回來尋找豬蹄。
滄海桑田,駐守在這里的士兵已經化為云煙,消失在歷史的縫隙中,唯獨這只豬蹄歷經千年,依然保持著原有的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