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晨工作室那條“無需多言”的微博,本想給《年輪》原唱之爭降溫,結果把火拱得更旺。十年前那首虐哭全網的OST,如今成了版權修羅場——就像最要好的同桌,畢業時寫著“友誼長存”,十年后卻在同學群為一張老照片撕破臉,誰都不肯輸一口氣。
周五晚上的地鐵二號線,我旁邊小哥刷短視頻,BGM正好是《年輪》。屏幕上飄過“張碧晨別再消費這首歌了”,點贊3.2萬。那一刻突然懂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從來不是版權表格里的“詞曲唱”三欄,是青春濾鏡里的BGM。誰砸了濾鏡,誰就成了罪人。
翻舊賬才發現,同一首歌在不同年份里,貼滿了截然不同的標簽。2015年汪蘇瀧采訪說“寫的時候腦內就是張碧晨的聲音”,下面有人回“腦補不算合同”;2023年張碧晨商演視頻里,副歌大合唱的彈幕卻刷著“尷尬”。就像當年嗑的CP突然塌房,正主親自下場拆伙,連回憶都跟著變味。
音樂版權的朋友甩來后臺截圖:汪蘇瀧收回授權后,所有翻唱版本全灰了,KTV系統都搜不到《年輪》。“以后商演想唱?先付六位數版權費。”一句話把浪漫打成算盤珠。豆瓣小組“那些年追過的OST”已經改名叫《年輪事變》,樓主統計全程不到72小時:從網紅直播引戰,到工作室聲明、律師函、下架音源,再到這句“無需多言”,效率高得讓人心寒。
高贊評論說:“小時候聽《年輪》是虐戀情深,長大后發現是版權修羅場。”有人自嘲“上一次這么刺激還是頂流離婚”,更扎心的是那句“當年單曲循環到凌晨三點,現在凌晨三點看兩邊扯頭花——原來長大就是把歌單變成瓜田”。
說白了,這就是“誰更離不開誰”的掰手腕。一方說“沒有她的嗓子歌出不了圈”,一方懟“沒有他的詞曲她唱啥”,粉絲互甩時間線像離婚夫妻爭撫養權,可那首歌只想安安靜靜待在歌單里。最尷尬的是:歌還在,人沒散,聽眾先累了。
版權戰打完,《年輪》可能就此沉寂,也可能某天被高價授權給音綜。到那時,我們這批聽著它熬夜寫作業的人,大概只會撇撇嘴:“哦,那歌啊,當年吵得可兇了。”然后默默點開網盤,找2015年的無損版本——畢竟,青春里的歌,從來不屬于版權表,屬于每一個單曲循環的凌晨三點。
而那句“無需多言”,說到底不過是:濾鏡碎了,誰都圓不回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