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把鏡頭對準八百里加急的荔枝快遞,觀眾的心,跟著荔枝一路顛簸,去完成那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小小荔枝,徹底改變了九品小吏李善德的命運,也勾勒出唐朝由盛轉衰的下滑曲線。
荔枝,在唐朝是極為珍貴的果品。那么,它是從哪兒運到楊貴妃手中的?《長安的荔枝》的設定是在嶺南,《唐國史補》、杜甫《病橘》等記載,確實提供了佐證;而在北宋之后,人們更傾向于荔枝來自巴蜀的說法。
荔枝甜美的滋味,如同唐朝盛世中的一抹亮色,讓人回味無窮;然而,真正的唐朝,如同一幅巨型畫卷,可供后人回味再三的,遠不止荔枝而已。
01 長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READING」
長安,是唐朝的都城,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長安不僅是政治、經濟中心,更是文化、藝術的交匯之地,引得無數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匯聚,還吸引了大量外國人定居于此,學習唐朝文化。
寫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杜牧,在《長安雜題長句六首》中如此描繪長安的盛景:“六飛南幸芙蓉苑,十里飄香入夾城。”
長安城呈棋盤狀,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分為宮城(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皇城(中央官署機關所在地)和外郭城(居民區、商業區、寺觀)。城內共有108個坊,商業區集中在東市和西市,其中西市尤為繁華,胡商云集,貿易興盛。
長安也是唐詩的搖籃,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大詩人都曾在此生活,留下無數名篇。
02 科舉: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READING」
科舉制度起自隋代,而取得極大發展,則是在唐代。科舉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唐人進身升階之關鍵。在中國古代,沒有哪種官吏銓選制度延續時間之長、影響之大,能和科舉制度相比。科舉取士,自隋至清,沿用一千三百多年,即使中途經歷戰亂、社會動蕩,科舉考試也幾乎沒有中止。
唐代科舉,分為常科和制科。前者有固定要求,按時舉行;后者則為選拔非常之才而不定期非常規舉行。其中最難考的,就是進士科,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一舉考中進士之時,還不到三十歲,他為此興奮地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進士及第后,雁塔題名、曲江賜宴,可以說是唐朝士子畢生難忘的榮耀。
03 武則天: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READING」
殿試,作為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特殊考試方式,是由皇帝親自在殿廷策問貢舉人的考試。這一制度,始于武則天時期。
武則天作為中國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舊唐書》記載,武則天原本是唐太宗的才人,后來成為唐高宗的皇后。她聰明睿智,善于權謀,在唐高宗去世后,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公元690年,武則天廢唐改周,自立為皇帝。武則天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文化的繁榮。
她的傳奇一生,雖然充滿爭議,但她無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從這首詩中,已可窺見其帝王氣魄:
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這是武則天于稱帝次年所作,她以人間帝王之尊命令春神,要求百花違背自然規律,在寒冬臘月盛開。這種“逆天改命”的狂妄,彰顯了她凌駕于萬物之上的權威。
04 唐詩: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
「READING」
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
——《滄浪詩話·詩評》
科舉以詩賦取士,直接影響了有唐一代的社會風氣,行卷要寫詩,宴飲要作詩,乃至送別、題壁,均需賦詩,甚至歌妓傳唱、童謠俚語也多用詩體。唐詩,更是熾烈情感的見證:白居易以“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以詩記詩,表達對友人元稹的思念與命運波折的復雜感受。
前年大火的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一句“詩在,長安就在”,道出了唐詩與唐朝的不解之緣。
據《全唐詩》,唐朝流傳下來的詩歌,有近五萬首,這些詩歌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疾苦,也表達了詩人們的愛國情懷、人生理想。
作者隊伍里,既有家喻戶曉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者,也有帝王后妃、文臣武將、僧道隱者,乃至外邦友人……
“詩國無界”,無數詩句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國文學的天空。
05 茶: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READING」
唐朝是中國茶文化形成的關鍵時期。
陸羽《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對茶的性狀、品質、產地、種植、采制、烹飲、器具等皆有論述,并首次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使飲茶從物質層面升華到精神層面。
《封氏聞見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在唐朝,飲茶是一種時尚潮流,更是修身養性的方式,體現了唐朝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06 胡漢交融: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READING」
絲綢之路這個橫跨亞歐的貿易網絡,在唐代達到了空前繁榮,成為連接東西方的文明大動脈。
唐朝與西域各國的貿易往來十分密切,大量的絲綢、瓷器、茶葉通過絲綢之路運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寶、玻璃等商品也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絲綢之路不僅促進了貿易的發展,也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長安城中的胡姬酒肆,就是唐代胡漢文化交流的生動縮影。
李白筆下“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場景,展現了一個開放包容的盛世圖景:
西域胡樂與中原雅樂交織回響,身著胡服的女子與寬袍大袖的文人擦肩而過,空氣中交融了葡萄酒與胡餅的香氣,胡旋舞疾轉如風,武藝高強的昆侖奴在唐傳奇中成為俠客形象的典型……
唐代以博大的文化自信將外來文明充分消化吸收,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新風貌,其海納百川的氣度與兼收并蓄的智慧,凸顯出偉大文明的生命力。
07 邊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READING」
唐朝疆域遼闊,邊塞地區經常發生戰爭。邊塞詩是唐朝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也是盛唐氣象的重要體現,以雄渾豪放、悲壯蒼涼的風格,展現了戍邊將士的家國情懷與塞外風物。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等。
邊塞詩大多描寫大漠孤煙、金戈鐵馬的戰爭場景,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絕雪景,也飽含“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悲慨;
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英勇,也有“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的愁緒,更升華出“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永恒哲思,成為重要的民族精神符號。
08 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READING」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天寶十四載(755),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史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叛亂,攻下洛陽,稱帝,國號燕,改元圣武。又派軍攻占長安,唐玄宗逃奔西蜀。這場叛亂持續了八年之久,不僅導致了大量的生命財產損失,也破壞了唐朝的社會秩序和經濟基礎,使唐朝逐漸走向衰落。
節度使初設,本是應對邊疆危機的臨時措施;開元盛世中,這一制度被系統化推廣。李林甫為鞏固相位,力主以胡人將領充任節度使,認為他們“不知書”而更易控制,這就埋下了權力失衡的禍根,安祿山一人兼任三鎮節度使,掌控帝國最精銳的軍隊,中央與地方的軍事平衡已被打破,強大的防御力量一旦搖身變成最具威脅的叛亂源頭,朝廷相形之下,不堪一擊……
唐朝,這個在中國歷史上熠熠生輝的時代,值得記住的,遠不止荔枝而已。
除了本文所說,它還有無數關鍵詞,如同無數畫筆,繪制出大唐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