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帶女兒在公園玩兒時,聽到幾個奶奶討論說:
“我家孫子,只要他媽媽一回來,那晚上就不跟我睡了,吃飯不跟我坐一起,上學不讓我接送,就連說話也變得脾氣暴躁起來,我看這些都是他媽媽教的,害怕我搶走了孫子的愛,故意那么教的”
講真的,同為媽媽,剛開始聽到這番話的時候內心不禁堵得慌
一方面,是對孩子成長環境的堪憂
如果一個家庭的相處模式變成了“誰搶了愛”、“誰故意教的”宮斗模式,大人若每天都忙著勾心斗角、制造內耗和情緒焦慮,那又有什么好心情和好的語言留給孩子呢
另一方面,是對媽媽這個角色的鳴不平
從家庭教育、和媽媽這個角色來看,蘭媽相信沒有任何一個母親會故意教自己的孩子“不跟誰親”
這一點,還是很具代表性的
如果真的有孩子跟老人不親,背后的真相也是: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誰陪伴孩子陪得多,那孩子就跟誰親
當然了,這里并不是說孩子不跟誰親,就是誰不愛孩子,而是愛的表達方式有很多,能讓孩子理解和消化的愛,才是一段感情能得到雙向奔赴的關鍵
比如,以下幾種情景的表現形式,就充分地體現了“愛一定要能被理解”這句話:
01
愛是相互間的尊重和包容
你在公眾場合維護了孩子尊嚴,孩子自然喜歡和你在一起
對于愛孩子這件事,蘭媽相信,爸爸媽媽也好,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也罷,大家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
在愛孩子這件事上,也不應該非要論個第一、第二,或者第三、第四
很久以前,碰到過一個“一講話就哭”的玻璃心女孩
每次只要是奶奶和媽媽共同問她一個問題,她都會靜靜地低著頭不說話,隨著大家的嘮叨聲音越來越重,女孩的眼淚也跟不要錢一樣嘩嘩直流
奶奶說:“這孩子也太脆弱了,學習學得好不好不要緊,做人的問題一定要及時治一治,你看看,我們誰跟她說話,她都低著頭不搭理,一點尊重人的禮貌都沒有,要是以后嫁了人,怕是在婆家也沒有好日子過”
媽媽也說:“我們也沒對你怎么樣,一臉受了委屈的苦瓜臉給誰看呀,就你這臭脾氣,也就是在家里敢橫著走,到了外面根本沒人會慣著你”
后來,為了讓女孩開口說話,媽媽甚至還不斷施壓說:“你啞巴了呀,講話呀,如果再不說話,以后就當個啞巴,我們一家人都不要說話了”
對此,女孩依舊是緊閉著嘴巴,怎么都不肯說一個字
再后來,還是爸爸下班回家后,女孩才飛奔到爸爸的懷里,然后嘰嘰喳喳地說了很多不愿意跟奶奶和媽媽講的話
爸爸問女兒“為什么不愿意和奶奶媽媽講話”,女兒的回答居然是:“媽媽和奶奶以前總是問我更喜歡誰、現在又問我愿意聽誰的,我不管怎么回答,都有一個人會不高興,就算我回答「聽誰得都行」,她們還會怪我沒主見…”
看吧,愛就是相互間的尊重和包容
特別是公眾場合下認可孩子、尊重孩子、也能包容孩子的小缺點,孩子人前有了自尊自信,對家人、朋友、甚至每一段關系,自然都透露著積極陽光、和容易親近的自來熟特點
所以,愛孩子就要懂得維護孩子的自尊,不要問孩子“更愛誰”、“喜歡聽誰話”的無聊問題,也是不給孩子“找為難”里的性格尊嚴
如此,孩子才能輕松自在地愛自己、愛別人
02
愛是過去很多日子的陪伴
你陪伴了孩子每一個階段成長,孩子自然會依賴這份感情
愛孩子這件事,也是有個先來后到的
正如“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這件事,絕對就是媽媽的先入為主,給了孩子獨一份的依賴和無可替代的情感寄托
認識一個姑娘,是一個脾氣比較暴躁的性格
特別是讀了大學之后,和家里人說話總是吃魚帶刺那樣讓人聽了不舒服
比較典型一次,女孩開學前一個星期開始收拾行李,媽媽每天都從家里找一樣東西塞進行李箱
女兒看到后有些煩躁,對著媽媽就開始吐槽說:“老媽,你能不能一次性把東西都裝好了,每天跟擠牙膏一樣,真的好煩人呀”
媽媽為了讓女兒滿意,開始翻箱倒柜地尋找學校能用得上的物品,每準備一樣東西的時候還不忘問一句:“這個用得上嗎?需不需要給你裝上呢”
女兒一聽,雙手一攤,做了個無語的表情就不說話了
再后來,女兒到學校開始讀書之后,和家里聯系最頻繁的那個人就是媽媽
對此,很多人都說“女兒就是不一樣,不管怎么爭、怎么吵,還是媽媽的小棉襖,走到哪里都離不開媽媽”
媽媽呵呵一笑,然后告訴大家:
哪有什么離不開,只不過是以前無數個日夜陪伴里的習慣和責任依賴罷了
媽媽這個角色也是天生就為孩子而生的,孩子哭了別人可以繼續玩手機,媽媽不行,第一時間就要去抱著孩子哄,如果沒有這樣做就會被人吐槽不負責任,孩子學習不好別人可以輕飄飄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媽媽不行,總是未雨綢繆地給孩子鋪路,生怕孩子把自己的走過的苦日子再走一遍,孩子生病了別人可以該干什么就干什么,可媽媽還是不行,寧愿用自己的命去換孩子一生平安順遂…
所以,媽媽的愛,不僅偉大,還是其他人無法超越的時間軌跡
從十月懷胎的情緒感知、嬰幼兒哺乳的親密接觸、到牙牙學語、蹣跚學步,乃至再后來的作業輔導、學期畢業、成家立業、帶孫幫扶…
光是這些跨越時間、周期又長的相依相伴,就是很多人無法比擬,也是無法超越的情感深厚
就像“你都沒有陪伴孩子那么多,也沒有參與孩子的成長和回憶,孩子又怎么會相信你、依賴你呢”
03
愛是懂得鼓掌喝彩的聽眾
你把孩子當成舞臺上耀眼明星,孩子自然喜歡找你分享喜悅
有人說:“,不掃興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幸福感滿滿的孩子,父母永遠不應該打斷孩子的快樂,更不應該用成年人的思維和規則去限制孩子的自由”
事實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更愿意有一個支持自己、鼓勵自己、還能為自己鼓掌喝彩的聽眾
如果有家長能做到這一點,那親子關系自然也會不一般了
公園里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
媽媽問:“晚上吃什么飯”
女兒:“I don't know”
媽媽:“你連想吃什么飯都不知道嗎”
女兒“yes”
媽媽再問:“那我們去吃米飯?面條,還是火鍋呢”
女兒依舊是“I don't know”
對此,媽媽一直是耐心十足地和女兒對話,從未有半點不耐煩、或責怪孩子的意思,對話期間還不停地贊美女兒的英語水平大有提升
每次一想到這里,蘭媽瞬間就明白了自己為什么會對父母無感的原因了
因為打從我沒有回答出他們想要答案那一刻開始,父母就會劈頭蓋臉地把我罵一頓
同樣是用英語回答問題,我想爸爸肯定會罵我幾句:
“能不能好好說話?”
“拽什么英文”
“看把你能耐的”
是呀,一個能欣賞鼓勵你,和一個聽到你講話就不停挑刺的人,你更愿意和誰親近、多講話呢
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04
愛是眼里藏不住的溫柔體貼
你把孩子每一次缺點說成優點,孩子自然會用積極能量待你
愛孩子這件事看起來簡單,實際上一點也不容易
特別是讓孩子感受到愛這件事,很多家長都掉進了所謂的“為你好”陷阱,總覺得自己走過的路比孩子吃過的飯都多,總是以自己的那點經驗和認知去不停地限制干涉孩子的生活
可時間久了,孩子感受到自由被限、也沒有自信和快樂可言時,你猜他們會怎么做呢
不久前,蘭媽讓女兒去幫忙取快遞
大女兒騎著自行車,小女兒緊跟其后,原本是姐妹同心,也特別放心的體驗過程,可小女兒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快遞丟在地上,然后還嘮嘮叨叨地說了一句:“以后再也不去取快遞了,累死我了”
聽到如此聲音,我連忙吹捧說“辛苦了,真是謝謝兩個寶貝,幫了媽媽如此大的忙,這個家離了你們可是不行”
再后來,當我拿著剪刀開始拆快遞,發現包裝盒都是濕著的時候,大女兒像個做錯事的孩子一樣小心翼翼地解釋說:“就是,那個,我取快遞的時候太重了,沒拿住,然后就不小心掉地上了,剛好地上還有一灘水”
我一聽,立馬安慰說
“我還以為什么事呢,沒事啊,多大點事呀,快遞摔了就摔了,只要摔的不是你們就謝天謝地了”
“再說了,你能幫忙去取快遞就已經很棒、很厲害了,特別是快遞拿不住掉地上了,我們大人也會經常干這樣的事”
沒想到,女兒這個時候卻告訴我說:“要是奶奶,肯定不會這么說,肯定會罵我把快遞摔壞了,還罵我沒用,什么事都做不好”
事實上,奶奶并不是把快遞看得比孩子重要,也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在愛的表達方面太過直白,導致孩子無法接受
特別是當奶奶聽到女兒的如此心聲后,她也是滿臉委屈地說:“我就是怕孩子拿快遞的路上遇到危險,才會罵她們幾句,希望她們長長記性,沒想到孩子居然是這樣看我的”
所以說,愛孩子這件事一定要簡單明了,眼里有藏不住的溫柔體貼,講出的話也盡是欣賞和理解
特別是孩子有缺點犯錯的時候能懂得把缺點說成優點,那孩子身上的能量積極自信了,和家里每個人相處的時候也自然是積極相待了
那么,關于孩子不跟老人親的相關真相,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