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這兩天日子不好過,不僅是烏軍在戰場上節節失利,而且烏克蘭國內爆發了自2022年以來的大規模抗議活動。
此次烏克蘭抗議活動的導火索是澤連斯基簽簽署的一個法案:把國家反腐局(NABU)和特別反腐檢察官辦公室(SAPO)的權力,收歸自己任命的總檢察長管。
澤連斯基的這種做法是想大權獨攬,但他這么做卻把2014年“基輔廣場革命”換來的重要成果給打沒了。NABU自2015年成立以來,就堪稱烏克蘭反腐戰場上的“特種部隊”,專門盯著高官顯貴的腰包。
就說2023年,他們前腳剛查了前副總理阿列克謝?切爾尼紹夫的“別墅群”,后腳又盯上總統辦公室前副主任羅斯季斯拉夫?舒爾馬的海外資產。
澤連斯基老友蒂穆爾?明迪奇的調查更是讓人費解,這位StudioKvartal-95的聯合創始人,被曝在能源和無人機項目中玩“左手倒右手”的把戲,甚至傳出對話錄音里有澤連斯基的“金句”。
可澤連斯基這招“權力收編”,直接讓反腐機構成了沒牙的老虎。法案規定總檢察長能叫停NABU的調查,還能把SAPO的案子轉給其他檢察官。
可就在法案通過前三天,國家安全局突然突襲NABU總部,抓走兩名員工,罪名是“通俄”。這種操作,讓人不禁懷疑:到底是清除內鬼,還是殺雞儆猴?
抗議現場的畫面堪稱“烏克蘭版《權力的游戲》”。1500多名抗議者舉著“澤連斯基是魔鬼”的標語,在總統府外喊啞了嗓子。
有意思的是,人群里混著不少退伍軍人,他們舉著“我們在前線賣命,你在后方撈錢”的牌子,把戰場失利和反腐丑聞捆在一起炮轟。
這種場景讓人想起2014年的“廣場革命”,當時民眾也是在同一個廣場推翻了亞努科維奇,如今歷史似乎在重演,只不過主角換成了曾經的“反腐英雄”。
國際社會的反應更是讓澤連斯基頭疼。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直接打電話質問,德國外長警告“限制反腐機構會阻礙入盟”。
要知道,烏克蘭為了加入歐盟,這幾年可沒少在反腐上刷“存在感”,光NABU就處理了3000多起案件,追回贓款折合人民幣超過50億元。
更現實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放話,法案不撤回,下一筆50億美元的貸款就“難產”。這對每月軍費開支高達50億美元的烏克蘭來說,無異于斷糧。
澤連斯基的政治賭局背后,藏著更深層的權力博弈。法案通過時,263名議員投了贊成票,其中不少人正被NABU調查。
諷刺的是,澤連斯基2019年靠“反腐斗士”人設上臺,現在卻被民眾罵作“新沙皇”。這種人設崩塌的速度,比烏軍在巴赫穆特的防線崩潰還快。
前線戰事吃緊和后方民心流失形成惡性循環。烏軍士兵在戰壕里啃發霉的面包,后方權貴卻在倒賣歐盟援助的燃油,這種對比讓士氣跌到冰點。
不僅如此,西方援助還開始出現“縮水”跡象,美國國會最近把對烏軍援從每月30億美元砍到20億,理由是“需要看到反腐進展”。
歸根結底,這場危機的本質,是澤連斯基試圖用集權手段應對戰時困境,卻低估了民眾對腐敗的容忍底線。在烏克蘭,腐敗就像慢性毒藥,平時不顯山露水,一旦遇到壓力就會爆發。
2022年戰爭爆發時,民眾為了團結暫時擱置爭議,現在三年過去,戰場僵局和生活困苦讓耐心耗盡。
法案只是導火索,真正引爆的是積壓已久的不滿——憑什么前線士兵流血,后方官員卻能躺著數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