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被帶走調查的傳聞,再次不脛而走于江湖之間……
2025年7月26日,有多家媒體報道了這一消息,其中《鳳凰周刊》還聯系到了三位少林寺法師進行求證:
其中,延某甲法師稱“等官方消息”;延某乙法師表示“在外學習,不清楚”;而延某丙法師聽到詢問后,更是直接掛斷了電話。
另外,少林寺外聯負責人鄭老師并未否認傳聞,僅回應說“近日沒見到他”。
而釋永信最后一次公開露面,是在2025年5月5日主持法會,此后便無公開行程可查。
其日均發文約1.5條的微博,自7月24日清晨6:58起,也開始停止更新至今,因此打破了長期活躍的記錄。
還有少林寺內部人員稱:“聯系不上方丈”,部分電話關機。
據知情人士稱:此事“或與經濟無關——其實,早在十余年前,釋永信就曾遭弟子實名舉報,稱其“私生活混亂、侵吞資產”等等。
但官方調查的結果卻是:釋永信的月薪僅700元,而少林寺的寺廟收入,都用于維護與慈善云云。
當年,還有部分自媒體借“釋永信資產過億”“16萬袈裟”等標簽進行炒作,但卻缺乏可靠性信源;而過往關于“私生女”“轉移股權”等指控,也已被2017年的官方調查澄清為“不實”。
那么,這位出生于安徽省潁上縣、初中學歷出身的少林寺方丈,這次還能否全身而退呢?
不過,不管這位中國標志性僧侶帶頭人的個人沉浮如何,也仍都無法否認其之于少林寺及中國佛教的兩大貢獻:
一是他確實推動和擴展了少林文化的影響力,促進了中國佛教的發展;
二是將原本破敗的少林寺予以修整,將少林寺打造成著名風景點;同時,還實現了少林寺商業帝國的宏大擴張。
例如,少林寺近年來涉足地產業,僅2022年就有4.52億元購地;還有運營了超過700個商標,再加上其他商業化行為,也因此多年來被批“過度商業化”。
當然,宗教場所的過度商業化現象,隨著改革開放的實行,與中國的市場經濟之路如影隨形而至——這可不僅僅只是少林寺一家,而是極為普遍化現象,只不過少林寺在釋永信的治下,起步更早、走得更快、影響更大而已。
可以這樣說吧:全國各地,無論大小寺廟,幾乎沒有不收香火錢的;甚至是不買門票,都難見到諸神的泥塑尊容了。
宗教傳承的主要場所,都是如此的“入世”極深,甚至被人嘲諷為“銅臭味甚濃”,那么,以錢來衡量的宗教信仰,還有幾何價值呢?——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說:“僧侶富貴,信仰貧窮”了呢?
只要看看少林寺等全國各地寺廟場所,僧侶們一個比一個豪華的名車,你或就會同意中國已經出現一個“僧侶富貴階層”的觀點了!
其實,在我們這兒,對于所有的信仰,似乎都是一種“入世”致用的工具,而難成為真正“出世”的精神信仰與靈魂支柱!
這不由令人想到學者易中天的一段引發爭議之言來:
易中天稱:“什么叫信仰?信仰就是對超自然、超世俗存在的堅定不移相信!就是你相信有一個東西存在的……至于叫什么,叫上帝,叫神……叫什么無所謂……只有這個叫信仰,其他的都不能叫信仰”。
“……我們的中國人講道——天道、人道,它不超自然,它也不超世俗,它就是自然之道,或者就是世俗之道……所以它不是信仰”。
“……中國人對待鬼神的態度,是實用主義的。因此,中國人的所謂信仰,它是無所不包的——你到農村去看他的神龕里面,有如來佛祖,有觀音菩薩,有太上老君,有玉皇大帝,有關公,有偉人……”。
“考大學的時候,他就去拜文殊菩薩;生孩子的時候,就拜觀音菩薩;航海的時候就拜媽祖,想發財的時候就拜財神、關公——他們都是根據需要去崇拜的,這叫信仰?這能叫信仰嗎?
“中華文明的特點,就是3000年無信仰!我們民族有過信仰嗎?從來沒有!”
有人或會說,我們不是也把中國的儒家文化稱作“儒教”嗎?怎能說中國人無信仰呢?
確實,如果從對于人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維度的影響之大之深上看,儒家思想與文化的確堪稱能與宗教信仰所媲美。
但就如易中天所言,儒家思想主要是一種“入世”的工具,“經世致用”才是其本質特點;而信仰的概念,特別是宗教信仰,更多是指“出世”之用的“靈魂超度”——是用于追求純粹精神世界、打通今生與來世的超維度。所以,儒教顯然不具有“超自然、超世俗”的特征。
當所謂的信徒們花錢燒香去朝拜、去消災,而寺廟場所因此得以俗世化的商業發展,并在中國成就出一個人數不菲的“僧侶富貴階層”時,則真的還有多少人是發自內心有著純粹的宗教信仰呢?
且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推而廣之到所有人世間的信仰——那么,且不言這種信仰是不是局限于宗教領域,即使是世俗化的信仰中,我們每個中國人可以捫心自問:是否達到了易中天所言的——“你真的相信心中有一個東西存在”?
所以,對于像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這樣的宗教名人,最終是難逃紅塵磕絆?還是再次逃脫升天?這其實并非最重要的事情,其更多還是個人意義上的人生浮沉之標本而已。
即使少林寺換上另外的任何人當方丈,可以說,幾乎都不可能一改前任這種商業帝國化的發展路徑——因為,這是宗教場所在中國的既有存在與發展路徑,它更是廣大信眾的理念上,都是將信仰世俗化、功利化對待所致!
為我所用,才愿信;難為我用,則不信——這就是中國信仰文化的主要特點與根本宗旨,所以,即使倒下一個釋永信,還會有另外更多的釋永信站到前臺上:信仰可以放一邊,商業帝國絕對不能倒下!
而中國人的真正信仰何在呢?——如果仍是更多意義上用斤兩和金錢來衡量信仰,那么,易中天引發爭議的觀點:“中華文明3000年無信仰;我們的民族從來沒有過信仰”,是不是似乎看起來,也不太那么的極端了呢?【原創評論:瑜說還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