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本號 · 一起思考
作者:徐吉軍,新媒體:漢唐智庫!
2025年7月26日,網絡上開始傳播“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被帶走調查”的消息。有傳言稱方丈釋永信被帶走調查。少林寺方面給媒體的大夫是“等官方消息”、“不清楚”等言辭。
在少林寺官網,關于釋永信最后一次公開活動的報道是2025年7月7日,少林寺召開全體僧眾會議,釋永信出席。
另外,釋永信個人微博停更引發輿論各種猜測。更夸張的是,網絡上流傳關于“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攜帶情人、子女等34人潛逃美國被有關部門攔截”的“警情通報”也引發關注。
對此,平安開封官微回應稱:“通報是假的,請不要再傳播,目前正在開展工作。”
警方只是強調通報是假的,又說正在開展工作。
顯然,辟謠信息給人的感覺是另有隱情。
對于此類涉警信息,如果是辟謠,不會是這種口吻。
正在開展工作是什么意思?開展什么工作?
這個說法十分引人遐想。
一、少林寺不是一座普通寺廟!
在中國的宗教地圖中,少林寺絕非一座普通寺廟。
它既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祖庭,又是功夫的發源地,更是一個擁有完整商標體系、對外演出公司、地產項目、跨國分支的宗教品牌帝國。
如果說全國各地的佛教寺廟還停留在信仰維系和香火經濟的傳統模式中,而少林寺早已完成了“公司化、品牌化、國際化”三級跳。
如今,支撐少林寺成功的已經不是佛學和功夫,而是一整套現代管理體系、商業運作機制和戰略傳播系統。
這一切的核心人物,正是現任方丈——釋永信。
二、CEO方丈與佛門資本家!
據少林寺官網介紹,釋永信方丈,俗名劉應成,生于1965年,安徽潁上人。1981年到少林寺;1987年,接任少林寺管委會主任,全面主持寺院事務。1999年,升任少林寺方丈。1998年7月至今,當選為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2002年9月至今,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釋永信的佛法造詣如何,外人難以評判。不過他的戰略能力與治理能力,值得全球任何管理學大師重視。
在他的帶領下,少林寺完成了從古典景點到世界品牌的蛻變,一個深處群山的寺院,完成商業品牌的全球擴張,絕不是靠著一群念經的和尚就能做到的,勢必要引入現代管理體系和思想。
釋永信親手主導組建了一系列法人實體,包括但不限于:
少林寺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管理少林寺內部與周邊不動產;
少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負責商標運營、媒體授權、版權合作;
登封市少林演藝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負責海外巡演、武僧表演輸出;
少林禪醫館管理公司,成立于2016年,運營中醫服務、養生課程、禪修中心;
少林武術學校,負責培養海內外功夫學員,長期輸送演職僧團。
除了上述幾個重要公司,還陸續成立了多家公司,經營狀況不一而論。
所有公司或直接歸于少林寺控制,或由釋永信親任法人代表、董事長或委派僧團信任弟子出任主要負責人。
少林寺的“IP管理”,在中國宗教界可謂首屈一指。
自2000年起,釋永信主導將“少林”、“少林寺”、“Shaolin Temple”及圖形商標,注冊于中國以及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僅國內有效商標總量即超過700項,構建起一座商標護城河。
這種布局的本質,是將宗教文化資產轉化為法律保護下的商業性權益,從而有效控制品牌授權、影視合作、文創產品及海外衍生項目中的分利體系。
截至2024年,少林寺已在全球超過60個國家與地區設立少林文化中心、少林禪武館或“海外分寺”,其中包括美國(洛杉磯、舊金山)、德國(柏林)、法國(巴黎)、日本(東京)、澳大利亞(悉尼)等主要城市。
這些“分支機構”通常具備以下功能:
對外功夫教學(收費);
功夫表演與文化演出;
禪修與中醫保健;
銷售少林品牌周邊產品;
舉辦“國際禪武文化節”、“中醫體驗營”等短期課程。
更關鍵的是:所有海外機構均需通過少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授權運營,部分采取合資制或直營加盟模式。
這不僅是文化傳播,更是特許經營,既保有品牌控制力,也維持可觀收益。
總體來看,少林寺與少林寺的周邊企業本是一體,不存在明顯的分野。
外界針對釋永信個人與少林寺集體利益邊界不清的質疑不絕于耳,事實上這正是宗教場所與商業版圖廣泛存在的問題。
三、佛門智慧現代精算!
在官方話語體系中,少林寺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代表樣本”。
據估算,少林寺年商業性收入穩定在3-4億元人民幣之間,主要包括以下板塊:
嵩山景區門票分成,每年約1.2億元,少林寺與登封市文旅集團按比例分成;
海外功夫巡演,每年約4000萬-6000萬元;
商品銷售,每年約3000萬元;包括“功夫茶”“少林香”“功夫服”等;
教育培訓,每年約1億元,包括武術學校、海外禪修班、線上課程等;
禪醫與養生項目,每年約1000萬元,包括理療、禪坐、膳食管理等;
品牌授權與影視合作等。
看看少林寺的收入結構,顯然已經不能把它定義為靠香火和善款運轉的宗教機構,而是擁有成熟業務模型的多元文化公司集團。
據說當地管委會與少林寺存在分成爭議,還鬧上了法庭。
管委會人員曾經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你個寺院要那么多錢干什么?
這話著實有理。
然而自古至今佛門向來不掩飾對財富的渴望,佛要鍍金身,寺廟要有土地有寺產,朝廷賞賜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有利于修行,才能更徹底的做到“六根清凈”。
四、2015年事件!
2015年夏,一個名為“釋正義”的匿名賬號在微博、網絡平臺連續發布多篇舉報材料,內容集中指控釋永信:
涉嫌挪用少林寺資金、通過私設賬戶進行非法交易;
與女性有不正當關系,育有私生子;
出家身份造假,長期“穿僧衣而不持戒”。
舉報信中列出出生證復印件、銀行轉賬記錄、航班行程截圖等佐證材料,引發全國輿論風暴。
事件爆發后,官方展開調查,卻沒有給出結論。
宗教管理部門稱高度重視,展開調查;
登封市警方稱無確鑿證據,不予立案;
少林寺發布聲明,堅決否認,稱舉報為“造謠”;
釋永信本人未公開回應,僅通過內部渠道駁斥指控。
最終,宗教管理部門未發布任何調查結論,司法機關未介入,釋永信繼續擔任少林寺方丈。
舉報者“釋正義”亦未露面或實名對峙,事件無疾而終。
但這一事件如一枚定時炸彈,將少林寺這個千年古剎的財產管理和監督機制推上輿論浪尖,并給整個宗教界的商業運作敲響了警鐘。
五、信仰的廟堂,資本的舞臺?
信徒們都認為佛門清靜,然而商業帝國怎么可能清凈?
千年古剎成為公司總部、佛門大師成為全球品牌代言人,信仰和市場之間還有沒有界限?
顯然沒有。
不過,在資本泛濫的時代,少林寺并不是特例,只是走得更遠、更快、更公開。
少林寺的問題不在于賺錢,而在于缺乏制衡:
僧團內部是否擁有財務知情權?
企業管理是否建立僧俗分離制度?
品牌授權是否存在親屬輸送與利益關聯?
對外合作是否通過招投標、政府審核?
僧人是否仍持戒守律,還是成為佛門官僚?
這些問題,注定難以獲得公開答案。
六、少林少林!
少林寺的問題,絕不只是一個方丈的問題,而是一個體系的問題。
真正要把少林寺商業帝國納入管理體系,首先要界定宗教組織商業帝國的屬性,包括法人治理與財務監督制度,信仰空間在世俗結構中的邊界,國家如何通過制度建設引導宗教走向透明與現代。
如果任由宗教機構“類企業化”而沒有完善的規則約束,不僅會破壞宗教的公信力,更可能引發信眾心理失衡。
對釋永信個人而言,功過尚難蓋棺。
對少林寺而言,未來之路,應不止于武術與養生之術,而應重回禪宗祖庭的根本。
覺悟眾生,自利利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