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國知名軍事媒體《元防御》刊載一篇深度長文,以中國新一代超遠程空空導彈為引子,歷數中國空空導彈的發展歷程。
結合中國最近幾年出現的一系列先進武器,文章感慨道,“中國的國防科技可能將在數年內全面超越西方”。
從無到有,橫空出世
1958年,一枚未爆的美制AIM-9B“響尾蛇”導彈“滯留”在殲-5戰斗機的尾噴口中,使我們得以首次近距離研究該類武器——同時成為我國研發空空導彈的開端。
經過第一代“導彈人”夜以繼日的研究與攻堅克難。很快,首款國產空空導彈PL-2誕生。
PL-2空空導彈
PL-2的出現讓我們一躍成為全球極少數擁有研發空空導彈能力的國家。
正是從PL-2開始,我們從“學習到追上,再到超越”,逐漸成為全球空空導彈領域的“頭號玩家”。
此后,PL-5、PL-7、PL-8、PL-9等第二代近距、中程空空導彈陸續服役。
中國空空導彈“霹靂”家族愈發壯大,但還缺少一款能達到世界頂尖水平的空空導彈。
90年代末,中國啟動PL-10與PL-12的研發項目,這兩款產品幾乎是我們空空導彈知識儲備體系下最杰出的代表作。
PL-10空空導彈
PL-10為新一代對標美國AIM-9X系列的近距格斗導彈;PL-12為中程主動雷達導引導彈,目標相當于美國的AIM-120C和俄羅斯的R-77。
通過這兩款導彈的成功研制,《元防御》認為這代表著“中國導彈技術追平美俄”。
但“追平”顯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由于在火箭動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加上電子領域的蓬勃發展。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導彈技術迎來井噴式的發展。
從升級款的PL-9C III型,到PL-10、PL-12A。
這些導彈現已成為殲-10、殲-11、殲-15、殲-16與殲-20的主力裝備,并在國外實戰和各類軍演中證明了其優秀性能。
《元防御》對此不得不承認,“它們在性能上普遍被認為已接近甚至等同于西方產品”。
2015年,中國新一代遠程空空導彈PL-15亮相。
這是21世紀以來,世界空空導彈市場第一款“顛覆性的產品”。
PL-15導彈采用主動雷達導引,具備雙向數據鏈與初速超過5馬赫的能力,射程達200–300公里,已進入高超音速武器范疇。
PL-15于2016年服役,被用于殲-10C、殲-11B、殲-15T、殲-16和殲-20戰機。
在今年5月份的印巴空戰中,PL-15E(出口型)用令人震驚的表演引發了全球性的關注。巴基斯坦空軍用PL-15在很短時間內擊落了印度空軍包括“陣風”戰斗機在內的5架四代及四代半戰斗機。
而被擊落的印度戰機沒有一架提前發出預警。
但PL-15僅僅是開始。
PL-17想象圖
2022年,服役的PL-17導彈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擁有先進超遠程空空導彈的國家。
《元防御》稱,“PL-17導彈旨在將PL-15的打擊范圍延伸至400甚至500公里。該導彈采用固體燃料推進,慣性導航結合衛星定位,輔以雙向數據鏈導引。”
“PL-17常被與尚未服役的美軍AIM-260項目做對比”。
只是AIM-260何時能加入美國空軍還沒人知道,但中國已經又開始發展代表未來方向、更為先進的空空導彈。
AIM-260
在法媒的這篇文章中,其表示中國新一代先進遠程空空導彈項目已在材料測試上取得關鍵進展。預計擁有超過800公里以上的射程,并能在全程維持高于5馬赫的飛行速度。
通常高超音速飛行會造成巨大的熱負荷,特別是在大氣密度較高區域,導彈需使用既耐高溫又不阻礙雷達波傳導的復合材料。
《元防御》稱,“中國已在用于航天器測試的‘電弧加熱風洞’中完成相關高溫空氣流模擬試驗,驗證了材料與電子設備在極端環境下的可靠性。”
最后法媒預測,“若進展順利,該項目將進入最后飛行測試階段有望于2030年前后服役”。
“殺傷鏈”時代,美國空軍將面臨史無前例的壓力
盤點完中國空空導彈的歷史與現狀,《元防御》開始探討中國超遠程空空導彈的重大戰略意義。
文章認為,美軍戰機戰力很大程度上依賴其龐大的支援機群,如KC-46A加油機、E-7A“楔尾”預警機(注:這款預警機項目已經下馬)、E-2D、RC-135偵察機等。
上述平臺極大擴展了美軍全球打擊范圍與態勢感知能力。
例如E-7A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對高空大型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僅為600公里,若其需在800公里外操作,其作用將大打折扣。
PL-17已使得美國支援機必須后撤至500公里外,此時戰機加油效率降低約70%,嚴重影響戰斗節奏。
若中國新一代遠程空空導彈真能達到800公里射程,美軍的支援平臺將被迫撤至超出作戰半徑范圍之外。
尤其在太平洋地區,美軍F-16、F/A-18、F-22和F-35等主力戰機的航程將無法覆蓋有效作戰區域。
目前全球多數戰機的雷達探測距離僅為80–150公里。因此,在缺乏外部目標指引時,戰機無法真正發揮PL-15、PL-17這類遠程空空導彈的效用。
北約通常由E-3、E-7或艦載雷達提供遠程引導,并通過Link 16等數據鏈為導彈提供實時坐標更新。
但這些系統一旦發射雷達波便會暴露自身,成為對手打擊的目標,尤其是在對抗隱身目標時,越是靠近,暴露風險就越大。
《元防御》表示,對此中國的解決方案之一是使用搭載先進電測系統的低可探測性無人機進行被動定向。
通過多點協作測算目標位置、速度與高度,衛星與光學偵察手段亦可補充。
一旦導彈達到目標可能位置,其末段制導系統將開啟鎖定,目標幾乎無法逃脫——因為此時才會被發現,已來不及規避。
這意味著,中國有望同步開發新一代“殺傷鏈”系統,以最大化超遠程空空導彈的戰術效用。
文章最后,法媒感嘆中國這幾年先進武器一個接一個地出現,令人眼花繚亂。
“包括041型常規潛艇、兩款新一代戰機、軌道彈道打擊系統、新型主戰坦克、大型兩棲攻擊艦(指076型)等。”
文章贊嘆道:“中國不僅在跟上西方技術腳步,甚至已在多個領域開始引領節奏”,“自1990年至2025年,中國完成了相當于55年的國防科技進步,而西方僅進步了約35年。”
并且《元防御》認為中國在所有軍事領域均已領先俄羅斯。
《元防御》之后還補充了一個結論:
“這也印證了一個更廣泛的趨勢,中國的國防技術已在多個方面與西方平起平坐,甚至開始形成優勢。面對這樣的態勢,西方國家僅剩下極為有限的窗口期。”
“中國或將在不久的將來,全面超越西方在國防科技領域的主導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