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前期十分順利,一路攻城拔寨,無人能敵。
但是因為馬謖的失誤,導致蜀軍糧道被斷,諸葛亮不得不帶著大軍后撤,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事后,馬謖被軍法處置,當眾處死。
但其實馬謖死得有點冤,因為這次戰敗的責任不能都算在他一人頭上……
諸葛亮的安排
馬謖,字幼常,白眉馬良的弟弟。馬家有五個兒子,個個都是才華橫溢之人,其中馬良是最厲害的一個,其余的都差不多。
而馬謖是最喜歡研究兵法的一個,經常與其他人高談闊論,諸葛亮也非常欣賞他。
馬謖平日里的高談闊論,讓諸葛亮認為他真是個軍事天才。
但是實戰的時候他才知道,原來馬謖就是個紙上談兵的趙括,只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完全不會換位思考,要不然他也不會在街亭敗得那么慘了。
當初諸葛亮率領蜀漢大軍一路北伐,他們的目的是奪回舊都長安,而他們其實已經來到了長安門口。
想從南邊去長安的話,有兩條路,一條路過郿城,另一條路走子午谷。
子午谷這邊沒有城池,就是一條山谷,若是能穿過子午谷,便可直接來到長安城前。
魏延就想這么干,他想向諸葛亮要一支兵馬,沿著子午谷小路前進,直接前去攻打長安城。
這便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也是最不可能成功的計劃。
其實“子午谷奇謀”就跟后來鄧艾的“偷渡陰平”差不多,都是主打一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但是長安城可不是成都城,那時候的曹魏蒸蒸日上,光憑魏延是攻不下長安的。
而且他未必就能從子午谷穿過去,因為是個人都能想到在這里安排一隊伏兵,這一件“低收益,高回報”的事,何樂而不為?
而且曹魏也不缺兵馬,派一些人過去也不要緊。
總之,走子午谷這條路的話,收益很大,但風險更大,諸葛亮不愿冒險,因此他選擇了走另一條路。
另一條路就是走郿城,去郿城也有兩條路,一條路是走斜谷,另一條路是走箕谷。
諸葛亮讓趙云帶著一支小部隊去了箕谷,他們是疑兵,主要目的就是將魏軍的注意力吸引到箕谷這邊。
而諸葛亮自己則是帶著大軍走斜谷,直奔郿城。
長安和郿城就相當于成都和綿竹,若是郿城被諸葛亮拿下,拿下長安也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不管走哪條路,都得保證后路,大軍出征,后勤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若是后勤供給出了問題,軍隊的戰斗力就會大大降低,基本上就打不了仗了。
馬謖的錯誤
要想讓后勤補給順利運送到軍中,就必須保證糧道暢通,而蜀軍的糧道上有一個關鍵節點,就是街亭。
這里是“山、路、河”的布局,大路被山和水夾在中間,如果在道路中間設好機關陷阱,敵軍很難突破。
而且就算敵人想翻山而過,也是很難的,因為守軍可以占據山頂,利用滾木礌石等裝備,對敵軍造成大量傷害。
只要士兵的數量足夠,想要守住街亭還是很簡單的,因為很容易構筑防線。而攔住敵人的關鍵點就在于——擋住大路。
因此諸葛亮在馬謖出發之前,一直在叮囑把軍營設在大路上,以此阻攔魏軍前進的步伐。
但是等馬謖到了街亭之后,卻將諸葛亮的囑托拋在了腦后,將兵營放在了山上。
馬謖的想法是,這座山乃是天賜險地,四面不相連,而且樹木茂盛,完全可以據險固守。
副將王平對馬謖的這種想法很是不解,因為這里想要攔住敵軍的話,就得在大路上扎營,然后再讓士兵們砍樹做柵欄封路,亦或是挑土堆砌城池,這才能讓敵軍難以前進。
馬謖卻不聽勸告,要“引經據典”,用兵書里所說的“憑高視下,勢如劈竹”來反駁王平。
王平雖然不是那種學院派的將領,但是他勤奮好學,也很有天賦,因此他也跟著諸葛亮學到了不少東西。
王平觀察過地形之后,很快便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山上沒有水源。
他告訴馬謖,要是魏國截斷了我軍取水的道路,將士們肯定會受不了的。
但是馬謖又“引經據典”,將《孫子兵法》里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給搬出來了。
馬謖說魏軍一旦斷了山上的水源,蜀軍將士必然會被激怒,然后他們肯定會更賣力地作戰。
非常經典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你別問為啥會進入“死地”。
馬謖想利用士兵們對水的渴望,“挽狂瀾之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但是這“狂瀾”是自己找來的,大廈也是自己先推的。
原本很簡單的一件事,卻被馬謖弄得一塌糊涂。
王平見勸不住馬謖,只好自己帶著五千兵馬在路上扎營,馬謖則是帶著大部分人馬去了山上。
不久之后,司馬懿趕到,當他發現街亭已經有人在鎮守時,頓時就沒了底氣。
因為司馬懿知道,這里雖然沒有城池,但并不好打,只要有人駐守,那大概率就過不去了。但是司馬懿的兒子出去轉了一圈后發現,蜀軍大營居然在山上。
司馬懿大喜,當即便下令“圍而不打”,蜀軍想沖鋒,卻不知道趕往哪里沖。
沒有了水喝,士兵們很快就撐不住了,軍心一散,事情就結束了。
雖然諸葛亮給馬謖安排了很多幫忙的,但還是沒能守住街亭。
諸葛亮得此消息后馬上撤退,這才避免了蜀軍主力被全殲。
罪魁禍首
街亭丟了之后,蜀軍全面潰敗,眾人撤回漢中,開始戰后總結。諸葛亮先是占了馬謖的幾個副將,之后又把馬謖給拉了上來。
當初馬謖站出來接下這個任務的時候,以自己全家老小的姓名做了擔保,但是任誰都沒想到,全家老小的姓名在馬謖眼中就這么隨便。
將馬謖拉出去殺掉之后,諸葛亮的一句話,點出了馬謖背后的靠山,這個靠山其實就是諸葛亮自己。
就在馬謖即將被推出去問斬的時候,有一人攔了下來,正是蔣琬。
蔣琬認為此時殺害大將實在是“親者痛,仇者快”的錯事,希望諸葛亮能放馬謖一次。
但是諸葛亮卻不聽勸,認為馬謖這一次太過分了,如果不殺則不能正軍法。
等馬謖真的死了之后,諸葛亮又哭了起來,但是他并不是為了馬謖而哭,而是為了自己哭。劉備曾囑咐過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如今看來,果真如此,諸葛亮“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馬謖背后的靠山,其實就是諸葛亮自己,如果不是諸葛亮罩著他,他絕對去不了街亭,哪怕讓王平當主將呢?
因此如果尋根溯源的話,諸葛亮用人不當,罪責也不小。
但是現在馬謖已經被殺,諸葛亮的認罪態度良好,眾人也不忍心再苛責諸葛亮。
原本應該一同被殺的諸葛亮,靠著一系列操作,成功免除了自己的死刑。
他為了堵住眾人的嘴,還給劉禪寫信,申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這事也就這么過去了。
最終還是馬謖一個人背負了所有的罪責,成了一只冤死的替罪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