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外號文化,咱中國人玩了幾千年。人活一輩子,誰還沒個外號?甚至有時候外號比你原本姓名還要知名。
但要說外號比本名還響的,當屬江湖中人。
梁山一百單八將,個個有諢名——“及時雨”宋江、“智多星”吳用、“豹子頭”林沖,名號一出,其人其性,如在眼前。
而在群雄并起、風云激蕩的三國時代,英雄豪杰、謀臣猛將,個個都有響當當的稱號,尤其是 “龍、鳳、馬、鬼、虎、麒麟” 這六個名號,道盡了亂世中最頂尖的奇才。
他們或運籌帷幄,或沖鋒陷陣,憑一身本事攪動天下風云。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六大奇才究竟是誰?他們又憑什么擔得起這些自帶光環的稱號?
臥龍:諸葛亮
諸葛亮這 “臥龍” 的稱號,可不是自封的,而是荊州名士龐德公給起的。
龐德公說諸葛亮是 “臥龍”,意思很明確:這是一條潛伏在深淵里的龍,平時看著不起眼,一旦時機到了,便能騰云駕霧,攪動乾坤。
諸葛亮年輕時隱居南陽隆中,一邊種田一邊讀書,看似不問世事,實則早就把天下大勢摸得門兒清。
當時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一張《隆中對》,把 “先取荊州,再奪益州,三分天下” 的藍圖鋪得明明白白。
后來的故事,大家更熟了。他輔佐劉備從無立錐之地,到奪荊州、占益州,硬生生建起了蜀漢政權。赤壁之戰,他 “借東風”“草船借箭”,以弱勝強破了曹操百萬大軍;入蜀之后,他推行 “法治”,規定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把蜀漢治理得井井有條。
劉備臨終前托孤,說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諸葛亮一句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便扛下了興復漢室的重擔。
六出祁山北伐,他明知蜀魏國力懸殊,卻仍拖著病體前行,直到五丈原病逝,真正做到了 “生為蜀漢,死為蜀漢”。
這樣的智慧、這樣的忠誠,他早已不是簡單的謀士,而是成了中國人心中 “智慧與忠義” 的代名詞 —— 這條龍,潛時藏鋒,飛時驚天,既能翻云覆雨,更能守住初心,擔得起所有贊譽。
鳳雛:龐統
有龍就有鳳,和諸葛亮并稱 “臥龍、鳳雛” 的,正是龐統。這稱號還是龐德公給的,他說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把龐統抬到了和諸葛亮平起平坐的位置。
“鳳雛”,意思是幼小的鳳凰,別看現在不起眼,長大了可是能翱翔九天的神鳥。這評價,夠高吧?
龐統投劉備時,已經30多歲,按理說不算“雛”了。但他的出場方式太驚艷,劉備讓他當耒陽令,他倒好,天天喝酒不管事,被張飛去查崗,結果半天就把積壓了幾個月的案子斷得明明白白。
張飛驚得直拍大腿:“龐縣令非百里之才也!”這才被劉備提拔為軍師,和諸葛亮平起平坐。
他的高光時刻,是入川獻“上中下三計”。當時劉備猶豫要不要攻劉璋,選了中計,結果一路順風順水,直接殺到雒城(今四川廣漢)。
可就在雒城之戰中,龐統率軍攻城時,被劉璋部將張任射中落馬,年僅36歲就沒了。
他死后被葬在落鳳坡,這地名聽著就像特意安排的,好像老天爺都在說:“鳳雛終究是雛,終究沒能飛起來。”
有人說龐統不如諸葛亮,其實不然。諸葛亮擅長戰略布局、穩定后方,龐統則精于奇謀險策、開拓進取。若他能活得久些,蜀漢或許會是另一番模樣。
錦馬超
“錦馬超”這個名號光彩奪目。“錦”字寫盡他少年英雄的絕世風姿:面如傅粉,唇若抹朱,銀甲白袍,獅盔獸帶,俊美如畫。“馬”字則直指其顯赫出身——伏波將軍馬援之后,手握令羌胡膽寒的西涼鐵騎。
建安十六年,渭水之畔,馬超為報父仇,率西涼鐵騎殺得曹操割須棄袍,幾近喪命。曹操慨嘆:“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然而英雄末路,輾轉投奔劉備,位列五虎上將,卻始終是外人 —— 劉備重用他的名聲,卻不給他實權,讓他鎮守邊疆,遠離核心。
據說馬超臨終前給劉備上書,說 “臣門宗二百余口,為孟德所誅略盡,唯有從弟馬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托陛下,余無復言”,字里行間全是血淚。最后也因家族血仇難雪,郁郁而終。
鬼才:郭嘉
“鬼才”是啥?就是謀略奇詭到像鬼一樣捉摸不透。陳壽在《三國志》里說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更直接:“唯奉孝為能知孤意。”
郭嘉的“鬼”,全在“出其不意”上。當年曹操打袁紹,大家都怕袁軍人多,郭嘉卻提出“十勝十敗論”,結果真把袁紹滅了。
后來曹操打呂布,呂布堅守下邳,曹軍久攻不下,郭嘉說“呂布勇而無謀,如今困獸猶斗,必死無疑”,結果呂布被活捉。
他說孫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于獨行中原”,結果孫策果然被許貢的門客刺死。
他臨死前拉著曹操的手說:“遼東太守公孫康,一直首鼠兩端,您別急著打,他自己會把袁尚的頭送來。”結果沒過多久,公孫康果然殺了袁尚父子,把腦袋送了過來。
郭嘉活著的時候,曹操幾乎沒打過敗仗;他一死,曹操在赤壁大敗,哭著說:“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民間有句話叫“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意思是如果郭嘉活著,諸葛亮根本不會出山。這話雖然夸張,但也能看出郭嘉在三國迷心中的地位。他是曹操的“大腦”,更是三國前期最耀眼的謀士。
幼麟:姜維
“麒麟”乃祥瑞仁獸,“幼麟”姜維,喻其少年英杰,如稀世珍寶。諸葛亮初見這位天水少年郎,便驚嘆其才,視為衣缽傳人,傾囊相授。
本是魏將的姜維,被諸葛亮收服后,便以光復漢室為己任。諸葛亮星隕五丈原,他接過北伐大旗,“九伐中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蜀漢滅亡,他仍以“愿陛下忍數日之辱”的膽魄,行險一搏,試圖復國。事敗臨死前還大喊:“我計不成,乃天命也!”身死,肝膽剖出大如斗。
縱然身后毀譽參半,“幼麟”姜維,用一生詮釋了何謂“繼丞相之遺志,討篡逆之奸賊”的孤忠與執著。
“虎”的稱號,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猛虎”孫策,有人說是“冢虎”司馬懿。
而他們兩個,也代表了“虎”的兩種形態——一種是鋒芒畢露的“猛虎”,一種是隱忍待發的“伏虎”。
先說孫策。他17歲繼承父親孫堅的基業,帶著三千士兵闖江東。當時江東豪族林立,土匪遍地,可孫策根本不怕。他打仗時身先士卒,“所向皆破,莫敢與之相抗”;待人又講義氣,“輕財好施,善于用人”,連太史慈這種降將都死心塌地跟著他。
不到五年,他就平定了吳郡、會稽、丹陽等六郡,把江東之地打造成了孫家的基業。
其勇猛剽悍,用兵如神,恰似猛虎下山,勢不可擋。然天不假年,二十六歲遇刺身亡,如猛虎早夭,徒留英名。
再看司馬懿。他和孫策剛好相反——“冢”是墳墓的意思,“冢虎”就是藏在墳墓里的老虎,平時不動聲色,一出手就要人命。
他早年裝病騙曹操,后來輔佐曹丕、曹叡,他老老實實干活,從不爭功;諸葛亮北伐,他帶兵抵抗,不管諸葛亮怎么罵他 “畏蜀如虎”,甚至送他女人衣服羞辱他,他都忍著不出戰 —— 因為他知道,蜀軍遠道而來,耗不起,只要熬下去,諸葛亮必敗。
果然,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司馬懿不費一兵一卒贏了。后來曹爽專權,司馬懿又裝病,把權力讓出去,暗地里卻培養死士。等到曹爽放松警惕,他發動 “高平陵之變”,一夜之間奪回大權,把曹爽一黨斬盡殺絕,為兒子司馬昭、孫子司馬炎鋪平了道路,直接導致了晉朝的建立。
這隱忍、這狠辣,真不愧 “冢虎” 之名。
臥龍”的經天緯地,“鳳雛”的驚才絕艷,“錦馬超”的神威悲愴,“鬼才”的算無遺策,“幼麟”的孤忠繼志,“虎”的勇烈與隱忍,他們的故事里有熱血、有遺憾、有掙扎、有堅守……
三國之所以讓人著迷,正是因為有這些鮮活的奇才。
那么問題來了:這六大奇才里,你最佩服誰?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