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媒體《防務快報》在今天刊發了一篇介紹俄羅斯新型空空導彈的文章。和大家分享如下,為了大家閱讀體驗好一點,稍有改動。
伊茲德利 180,也稱為 K-77M 或 R-77M,是俄羅斯的一種新型空對空導彈,是在蘇聯時代的R-77導彈的基礎上 演變而來的。它專為部署在蘇-35和蘇-57戰斗機上而設計,對烏克蘭構成了真正且日益增長的威脅。
俄羅斯戰斗機最近開始使用這種遠程導彈,試圖與烏克蘭飛機交戰。該武器有多種名稱:伊茲德利 180、K-77M 和 R-77M。
烏克蘭消息人士已經證實俄羅斯人使用了該導彈,并得到了回收的導彈碎片的照片證據的支持。
從技術上講,K-77M 是 R-77(也稱為 RVV-AE、Izdelie 170 或 K-77)
的現代化版本,R-77最初由蘇聯 Vympel 設計局在 1980 年代開發,作為美國 AIM-120 AMRAAM 的對應物。原始 R-77 的一個關鍵特征是其主動雷達導引頭。該導彈的研制在 1990 年代在俄羅斯基本完成,射程有限,為 70-80 公里。它最顯著的特征是其獨特的格子控制鰭。
然而,這些格子鰭被證明是導彈的設計缺陷之一。盡管打算在飛行中部署,但實際經驗和圖像表明該機制并不可靠。鰭片非但沒有提高性能,反而增加了空氣阻力,擴大了導彈的雷達橫截面——以及發射機的橫截面。
2003 年,俄羅斯開始開發改進版本,命名為 R-77-1(RVV-SD、Izdelie 170-1 或 K-77-1)。測試于 2010 年代初結束。關鍵升級包括更強大的雷達導引頭、更遠的采集范圍和額外的無源尋的通道來對抗電子干擾。導彈的機身也經過重新設計,以提高空氣動力學效率。
Izdelie 180 (K-77M / R-77M) 的開發始于 2010 年代,專門用于下一代 蘇-57 隱形戰斗機。這個版本完全放棄了格子鰭。有趣的是,盡管發生了這一變化,俄羅斯消息人士仍然稱贊原來的尾翼,認為它們縮小了導彈的整體尺寸——這是內部武器攜帶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然而,在安裝在 蘇-57 上的導彈的唯一公開圖像中,它連接到外部翼下掛架上。然而,現有信息表明,該導彈實際上被設計為安裝在蘇-57 的內部武器艙內。
根據俄羅斯的說法,由于采用了新型雙脈沖固體燃料發動機,K-77M 的航程更長——據報道可達 190 公里。這個數字似乎主要適用于與高空目標的交戰。據稱,該導彈還配備了具有有源電子掃描陣列 (AESA) 雷達的新型導引頭,可擴大探測范圍并提高鎖定可靠性。
自 2020 年代初以來,俄羅斯官方媒體多次報道該導彈的發展。現在看來,該武器已經達到了作戰部署有限的階段。據報道,除了蘇-57 之外,K-77M 還與蘇-35 兼容。俄羅斯消息來源最近才出現了一張配備這種導彈的蘇-35 的照片。
鑒于俄羅斯空天軍(VKS)目前的空戰戰術——尤其是高空巡邏——任何遠程空對空導彈都構成重大威脅。到目前為止,主要關注的是 R-37,它也提供了更長的航程,盡管沒有接近俄羅斯宣傳通常聲稱的 400 公里。現在,K-77M 提出了一種新的威脅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空對空導彈的實際有效射程都是一個高度動態的參數,取決于發射飛機和目標的飛行剖面——包括高度、速度和方向。正如常見的那樣——盡管在俄羅斯的報道中尤其如此——宣稱中所稱的射程數字通常反映了理想化的條件和最大發射參數。
敵方導彈有效射程的任何改進都會擴大對手的戰術選擇并增加對友方飛機的威脅。此外,部署配備新一代導引頭的導彈可能需要升級烏克蘭戰斗機上的電子戰(EW)系統。(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