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糾結了一陣子之后,印度空軍似乎終于要下定決心了。近日,有印度媒體爆料稱,印度政府已經準備采購42架蘇-57和50架蘇-35,雙方即將簽訂正式協議。
▲采購蘇-57確實是印度現階段最好的選擇
怎么說呢,雖然之前都說印度在蘇-57和F-35之間猶豫不定,但實際上印度更傾向于前者。一方面,俄羅斯為了爭取印度訂單,給出的條件誠意十足——提供包含最新發動機、源代碼在內的整套核心技術,直接在蘇-30MKI生產線上改造,以保證印度盡快具備組裝蘇-57的能力,這是中國都未享受過的優渥待遇。另一方面,F-35雖然理論性能更出色,不過印度空軍經過仔細評估后認為,F-35的強大,是建立在美軍預警機、數據鏈和電子戰系統全力支援的基礎上,而印度短期內在物質上不可能掌握這些設備,政治上也無法獲得美國這種程度的支持。
▲F-35本身并沒有那么強
因此,對印度而言,F-35所謂先進的性能其實浮于表面,而蘇-57雖然技術狀態較差,但艱難的局勢恰恰是印度“抄底”的良機。對于一直想發展國產航空工業,生產世界一流戰斗機的印度而言,這種能接觸俄羅斯航空工業真正家底的機會,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事實上,前兩天印度國防研究網,剛剛提出了2040年發展規劃,準備花費15年時間裝備140架五代機(60架蘇-57和80架印度國產AMCA),并接收多達400架四代半“光輝”,蘇-30MKI的規模維持不變,而“陣風”規模要擴大到70架。
▲蘇-30MKI的升級改造也耽擱很多年了
換句話說,在印度航空工業眼里,維持多年的“印度制造”策略,已經到豐收的季節——“光輝”生產體系基本完備,就等升級雷達、航電和發動機的四代半版本獲得空軍認可,就可以大規模量產,填補米格-21、“美洲虎”退役留下的空缺,實現印度議會要求的45個作戰中隊裝備目標。繼續采購“陣風”看起來有點奇怪,但在達索迫于壓力,同意在印度設立生產線的情況下,印度是希望吸收法國先進設計制造經驗。
▲“陣風”雖然敗給殲-10CE,但生產體系對印度依然有參考價值
換句話說,印度現在的思路是,先通過進口蘇-57和“陣風”掌握現實戰斗力,并積累相應經驗,以促成AMCA和四代半“光輝”的成熟。這種俄歐兼備,利用自己裝備市場,獲得先進技術以促進國產戰斗機的思路,其實和中航工業早年快速崛起的道路差不多。印度雖然在宣傳上一直聲稱“超越中國”,但實際上還是想走經過中國驗證的道路。這也就是“光輝”雖然性能極度雞肋,印度空軍根本就看不上,印度政府依然強令高價采購的原因。
▲印度當然知道“光輝”很爛,只是想借此發展國產航空工業
平心而論,國產殲-8確實有類似遭遇——在當時殲-7暢銷全球的情況下,殲-8也曾為進軍出口市場而努力,但最終還是無人問津。進入21世紀后,殲-8受益于中航工業的整體進步,終于實現了早年設計目標,成為國產殲-10、殲-11B量產前,空軍的中堅力量。有這個成功例子,印度才能忍受“光輝”的雞肋,最終目標是造就AMCA的輝煌。怎么說呢,這種“中國行,我也行”的理念,在殲-20首飛后就曾傳播全球,而十幾年后的今天,不僅那些跟風的隱身戰斗機項目紛紛折戟,就連一度站在殲-20前面的蘇-57,甚至是美國F-35,都已經被徹底甩在身后。
▲不得不說,殲-20的成功鼓舞了很多國家
印度航空工業的規劃其實一直還不錯,但再好的規劃,如果不改變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壟斷又拖延的特性,都沒有實際價值——不出意外的話,AMCA又得重演“光輝”謀求自主生產,結果拖延數十年,不得不裝備進口設備,空耗時間和資源,對航空工業促進寥寥的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