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拾遺隊員沉浸式感受陽新歷史底蘊、紅色精神與民俗魅力,2025年7月8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拾遺”志愿服務隊踏入陽新歷史博物館,開啟一場與歲月對話的奇妙旅程,從歷史文物展館的悠悠古韻,到紅色展廳的熱血激昂,再到民俗展廳的煙火溫情,每一步都在觸摸陽新獨特的歷史溫度。
在陽新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故事的土地上,歷史的車輪留下了深深淺淺的轍印。走進歷史文物展館,昏暗的燈光下,一件件歷經滄桑的文物有序陳列,像是沉默卻深情的時光信使,靜靜訴說著陽新久遠的過去。“故里陽新,文脈興國” 的浮雕墻,開啟歷史探尋之旅。從 “大事記” 里,陽新建制沿革清晰鋪展:商周時的地域雛形,經漢晉唐宋的行政更迭,到近代的紅色熱血與現代新生,如同一條蜿蜒長河,見證陽新在歷史浪潮中不斷演進。新石器時代的大路鋪遺址文物,陶鬲、陶罐等古樸器物,帶著原始的溫度,它們曾在先民手中傳遞,見證陽新土地上最早的煙火。商周陶鼎,雖歷經千年,裂紋與包漿里,仍藏著當時的冶鑄智慧與生活氣息,訴說著陽新早期文明的星火。南宋 “中和” 水晶印,溫潤晶瑩,是歷史細節的生動呈現。它曾在南宋的陽新土地上,蓋下莊重印記,見證當時的政令傳遞、社會秩序,將千年前的文化與制度,濃縮于一方水晶,讓后人觸摸到南宋陽新的社會脈搏。
圖為陽新歷史文化陳列雕刻。溫雅茜 供圖
穿過歷史文物展館的靜謐,紅色展廳里的氛圍變得激昂而壯烈,1921年陽新縣蘇維埃會議決議案,泛黃紙頁上的墨痕,記錄著早期革命火種的傳遞;鄂東道委舊址照片,斑駁墻壁后,藏著黨組織秘密活動、凝聚力量的故事,見證革命工作的艱難與堅定。鄂東南兵工廠的舊槍,雖歷經戰火,卻承載著陽新人民自制武器、武裝抗爭的智慧與勇氣,背后是兵工廠里日夜趕工的身影,是用簡陋條件支撐革命戰斗的決心。“中國共產黨湖北省陽新縣金龍區黨部執行委員會印” ,鮮紅印文,是革命組織扎根基層、動員群眾的憑證,彰顯著黨的領導力;陽新縣蘇維埃政府駐地的舊影,石板路、老建筑,曾見證工農代表齊聚,為土地革命、人民解放謀劃,開啟陽新革命斗爭新階段。紅色的歷史印記,無聲訴說:“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
圖為1931年陽新全縣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的決議。溫雅茜 供圖
走出紅色展廳,民俗展廳如同一幅細膩的生活長卷,緩緩展開。陽新因地理而生的獨特地域文化,滿是煙火人間的溫度。陽新地處長江之濱、幕阜山脈北麓,山水相依的地理環境,塑造了獨特的民俗風貌。走進陽新民俗展區,“耕讀傳家” 的石刻,傳遞著世代堅守的質樸家風。陽新的水土滋養農耕文明,也孕育崇文傳統,耕田養家、讀書立德,早已融入血脈。雕花古床精刻細琢,紋理藏著往昔的生活溫度,是匠人的心血,也是家族故事的容器;布貼 “梅蘭竹菊” 色彩斑斕,以非遺技藝詮釋君子風骨,讓傳統美學鮮活呈現。民俗展廳里的一切,都讓拾遺隊員感受到陽新因地理而生的地域文化溫度。那是山水滋養出的生活智慧,是代代相傳的民俗風情,是人間煙火的溫暖與親切,訴說著一方水土的生活智慧與精神傳承,得以觸摸到陽新民俗里,那溫暖而堅韌的人文力量。
圖為陽新雕花古床。溫雅茜 供圖
走出陽新歷史博物館,歷史文物的古韻、紅色故事的熱血、民俗文化的溫情,仍在心中回蕩。下午,拾遺隊員前往仙島湖,由過去的陽新來到如今的陽新。仙島湖水域面積廣闊,湖內島嶼鑲嵌其中,錯落有致,湖水清澈見底,碧波萬頃,與藍天、青山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
徘徊于陽新歷史博物館,觸摸過千年文物的溫度,聆聽過紅色歲月的吶喊,沉醉于民俗器物的傳承,那些歷史的碎片,在目光所及處拼湊成過往的山河。當腳步邁出展館,踏過仙島湖的波光,現實的風拂過臉頰,才驚覺,歷史的厚重已悄然沉淀心底,而眼前的山水,正以鮮活的姿態,續寫著陽新的當下與未來,讓過去與現在,在這一方天地里,完成了一場無聲卻震撼的交融。陽新的歷史,就像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每一次觸摸,都能感受到新的溫度,新的感動,讓拾遺隊員愈發熱愛這片充滿故事與生命力的土地,也更加懂得傳承與銘記歷史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