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新聞網 在華夏文明的版圖上,山西以 “表里山河” 的獨特稟賦,承載著五千年文脈的厚重,也書寫著轉型發展的鮮活篇章。這片被太行山與黃河勾勒出地理輪廓的土地,正以自然之壯美、人文之璀璨、精神之堅韌、發展之活力,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地理天成:山河塑造的獨特肌理
山西的地理骨架,由山與河共同鐫刻。東依太行,”千騎儼欲前,群峰望如削” 的險峻地貌綿延起伏;西臨黃河,壺口瀑布 “駭浪翻滾如萬馬奔騰” 的磅礴氣勢震撼人心。全省四分之三面積為山地,”縣縣有山,無縣不山” 的格局,造就了其 “表里山河” 的經典意象。
作為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如一條碧綠絲帶橫貫其間,灌溉出沃野千里,成為滋養山西人的 “母親河”。太行的巍峨、呂梁的深邃、黃河的奔騰、汾河的溫潤,共同勾勒出這片土地的雄渾與靈秀。
人文寶庫:穿越千年的文明印記
山西被譽為 “中國古代建筑寶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 531 處,數量居全國之首。這份厚重,在《黑神話:悟空》的鏡頭中得以印證 —— 游戲 36 個取景地中,27 個源自山西古建,讓千年遺產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五臺山不僅是世界現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群,其梵樂更堪稱 “世界僅存的音樂絕響”;云岡石窟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5100 余尊造像依山而鑿,從 17 米的巨佛到幾厘米的小像,折射出北魏藝術的巔峰;遼代應縣木塔,以純木結構屹立千年,成為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同類建筑;平遙古城歷經 600 余年風雨,城墻雄姿猶存,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喬家大院的磚石木雕間,藏著晉商 “匯通天下” 的傳奇。
紅色豐碑:烽火淬煉的精神脊梁
這片山河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抗爭史詩。88 年前,盧溝橋事變后,八路軍挺進山西,在太行深處點燃抗日烽火。平型關大捷打破 “日軍不可戰勝” 的神話,喬溝的硝煙中定格著先輩的決絕;陽泉獅腦山作為百團大戰主戰場之一,見證 105 個團 20 余萬人的雷霆出擊 —— 這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在抗戰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寧可前進一步死,絕不后退半步生”,”白刃格斗英雄連” 的番號延續至今,偉大抗戰精神如太行山脈般,矗立在民族記憶深處。
舌尖風味:刻進基因的飲食密碼
山西人的餐桌,是面食藝術的殿堂。大同刀削面經 “揉三醒三” 工序,以 “刀不離面、面不離刀” 的技法,成就 “中厚邊薄、棱角分明” 的獨特口感;莜面在巧手中化作栲栳栳、磨擦擦等多樣形態;黃米面制成的油糕、棗介糕甜香軟糯;高粱面經細致工序,在紅面擦尖中綻放風味。
搭配汾酒的醇厚、平遙牛肉的鮮嫩、老陳醋的酸爽、稷山麻花的酥脆,構成一幅鮮活的 “山西味覺圖譜”,將地域情懷融入煙火氣中。
轉型新篇:向新向綠向未來的活力圖景
今日山西,正以全方位轉型書寫新答卷。作為國家重要綜合能源基地和電力外送基地,其外送電量居全國前列;新能源加速崛起,晉北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推進,大同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落地,電網新能源裝機占比突破 50%,外送綠電位居全國第一。
科技創新亮點紛呈:太鋼集團研發的 “手撕鋼” 厚度僅為 A4 紙的 1/6,太重集團 550 噸起重機刷新世界鑄造起重機紀錄;始建于 1924 年的陽泉閥門公司,58 個產品填補國內空白,躋身國家級專精特新 “小巨人”。
生態保護成效顯著:太行山、呂梁山綠化持續推進,”七河” 治理、”五湖” 保護讓 “一泓清水入黃河” 成為現實,運城莊上村成首個 “中國零碳村鎮示范村”,華北豹種群數量全國領先。
交通與開放格局升級:117 個縣(市、區)全通高速,大西高鐵實現 “千里秦晉一日還”;2024 年 4 月,山西中歐班列首次抵達巴塞羅那,現有 23 條線路通達 16 國 48 城,對外開放之門越開越大。
五千年文脈流淌,表里山河煥新顏。從文明根脈到時代潮頭,一個生機勃勃的山西,正以多元魅力擁抱世界。(李彬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