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漢寢唐陵何處是,再過些些也不妨。”三百多年前,樅陽縣義津鎮先讓村的鄉賢吳廷枚“讓十丈”的故事,與桐城張英“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的“讓三尺”一樣,有異曲同工之處。如今,這些傳統智慧被融入基層調解工作,讓“禮讓”從家風升華為現代治理良方。近日,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先讓村,采訪這里的禮讓精神是如何融入基層治理。
《高甸吳氏宗譜》記載了“讓十丈”。
據村民提供的《高甸吳氏宗譜》記載,明末清初,私塾先生吳廷枚以“漢寢唐陵何處是,再過些些也不妨”詩句勸導族人退讓十丈,鄰族感動亦退十丈,二十丈空地成“先讓禮讓”精神地標?!白屖伞陛^桐城“六尺巷”早數十年,體現中華“情理法”融合的治理智慧。?當地文史專家考證,吳廷枚逝于康熙八年(1669),早于張英拜相(1699),印證這一傳承時序。
先讓村的先讓禮讓牌坊
“我先讓,你禮讓,互讓十丈美名揚?!睒宏柨h政協文史研究員吳社教表示,三百多年來,先讓村的禮讓精神不僅未被歷史長河湮沒,更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成為基層治理的智慧源泉。
2022年底,樅陽縣義津鎮先讓村20戶村民主動拆除圍墻、菜園、豬圈等,讓地修建寬5米新路,解決“行路難”問題。村民張國林坦言:“雖有小損,卻為子孫讓出大路。”
?如今,“先讓禮讓”從家訓升華為治理良方。2023年8月,樅陽縣便推出20項具體舉措,構建“源頭治理、全民參與”模式,建成245個“先讓禮讓工作室”,創新“說、聽、記、察、勸、讓、和、訪”八步工作法,實現“矛盾不上交、信訪不上行”目標,構建了以“先讓禮讓、互謙互讓、明辨事理、以和為貴”為內涵,以“源頭治理、全民參與、和諧共享”為體系的新型基層治理模式。
先讓村的先讓禮讓工作室
?先讓村黨支部委員吳亮指出:“過去爭地邊,現在論廣場舞音量,矛盾雖變,化解之理未變。”樅陽縣委史志研究室主任方千則認為,從“讓十丈”到“六尺巷”,禮讓精神已成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紐帶。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章玉政教授評價,“先讓禮讓”體現“以情暖人、以理服人、以法導人”的獨特智慧,為基層治理注入創新動力。
大皖新聞記者 張思平 蔣六喬 攝影報道
(安徽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