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譯珊
宿舍樓底下的快遞架永遠堆得像小山,取件碼成了每日必看的消息,拆快遞時的“撕拉”聲里藏著期待——對大學生來說,快遞早已不是簡單的物流包裹,而是連接校園與世界的紐帶,是生活儀式感的來源,也是從依賴到獨立的成長見證。
第一次自己填收貨地址時的緊張,至今還刻在許多人的記憶里。剛入學時,父母寄來的被褥包裹上寫著“XX大學XX宿舍樓XX號床”,連收件人姓名都備注著“XXX的女兒/兒子”;而現在,快遞單上早已是利落的“XXX”,地址爛熟于心,甚至能精準到“靠近樓梯的第三個貨架”。從“父母代填”到“自主下單”,這張小小的快遞單,藏著大學生從依賴到獨立的第一步。
快遞箱里裝著的,是生活的千滋百味。冬天來臨前,媽媽寄來的毛衣裹著陽光的味道;備考期間,朋友悄悄下單的咖啡和零食帶著暖心的鼓勵;生日時,異地戀戀人寄來的禮物里,除了物件還有手寫的信。當然,也有“踩雷”的時刻:網購的衣服尺碼不對,滿心期待的零食味道奇怪,拆開快遞的瞬間從期待跌到失望。但正是這些或甜或澀的體驗,教會年輕人“貨比三家”,學會看評價、查參數,甚至鼓起勇氣和客服溝通退換貨——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都是生活能力的積累。
快遞架旁的場景,是校園生活的縮影。下課鈴一響,抱著書本的學生順路拐向快遞點,取件時要在密密麻麻的包裹里翻找自己的那一個,偶爾會拿錯別人的快遞,又笑著放回原位。有人抱著巨大的行李箱式包裹,大概是新買的被褥;有人手里攥著小小的快遞袋,多半是剛到的化妝品小樣。取件處的阿姨總能記住常來的面孔:“那個總買零食的小姑娘又來了”“穿藍外套的男生今天取了三個快遞”。這些日常的互動,讓冰冷的快遞有了人情味兒。
而處理快遞箱的方式,藏著年輕人的環保意識。有人把硬紙板攢起來,賣給廢品回收站換點零花錢;有人用快遞箱做收納盒,裝文具、放零食;社團活動時,大家一起把紙箱改造成舞臺道具、宣傳展板。某高校環保社團發起的“快遞箱回收計劃”,一個月就收集了兩千多個紙箱,經過改造后變成了校園義賣的手工藝品。這些被賦予新生命的紙箱,不僅傳遞著環保理念,更讓大學生在動手過程中體會到“變廢為寶”的樂趣。
畢業季的快遞站總是格外忙碌。曾經塞滿宿舍的書本、衣物、玩偶,被一一打包成幾十個紙箱,貼上“寄往XX市”的標簽。這些箱子里裝著的,不僅是四年的生活用品,更是一段青春的回憶。有人在快遞單上寫下“前程似錦”,有人對著堆積如山的包裹突然紅了眼眶——原來,收拾行李的過程,也是和大學生活告別的過程。
從拆第一個快遞的新奇,到處理最后一個包裹的不舍,快遞箱見證了大學生活的每一個瞬間。它像一個沉默的伙伴,裝著期待與失落,藏著成長與回憶。當多年后想起大學,或許會忘記某堂課的內容,但一定記得在快遞架前翻找包裹的午后,記得拆開媽媽寄來的包裹時的溫暖,記得畢業時打包行李的復雜心情——這些藏在快遞箱里的故事,早已成了青春里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