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全
據《工人日報》報道,“他們一直催促我簽合同,我沒細看就簽了,后來才意識到上當了。”7月21日,在浙江杭州讀大學的小高告訴記者,暑期他想兼職賺生活費,在某招聘軟件應聘外賣騎手,結果錢沒賺到,反被騙走近千元租車費、保險費。原來,對方所謂的“騎手招聘”只是個幌子。
類似遭遇并非個例,深陷“騎手招聘”陷阱的大學生不在少數。此類騙局之所以屢屢得逞,首先在于詐騙分子精準拿捏了暑期大學生的求職心理。在兼職賺錢不易與生活成本高的雙重壓力下,“低門檻”“高薪資”等承諾對企望在暑期賺取生活費的大學生極具誘惑力,容易讓其產生“就算有風險也值得”的沖動。這背后暴露出大學生兼職市場正規渠道稀缺、供需信息嚴重不對稱的結構性問題。當正規渠道無法滿足需求,灰色地帶自然就有機可乘。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招聘平臺對入駐企業資質審核形同虛設,淪為詐騙分子的“旋轉門”。平臺若僅滿足于信息中介角色而規避審核責任,無異于助紂為虐。
從法律視角看,這類騙局已涉嫌多重違法。虛假廣告、非法經營、合同欺詐等行為交織,形成難以簡單歸責的灰色網絡。當騙局被精心拆分為“招聘—租車—貸款”等看似合法的環節時,單一部門監管往往力有不逮,給騙子留下可趁之機。
在深層上,該類騙局屢禁不止,也折射出零工經濟野蠻生長下的監管困境。隨著外賣、網約車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寄生其中的騙局層出不窮,而配套監管卻相對滯后。例如,電動車租賃本屬民事合同,卻被包裝為入職門檻;分期貸款本是金融服務,卻成為捆綁求職的工具。不同領域的商業行為被惡意串聯,便形成了針對弱勢求職者的制度性陷阱。現有法律對這種復合型詐騙的規制不足,違法成本遠低于收益,從而導致“抓了罰—罰了放—放了再騙”的惡性循環。
填平暑期“騎手招聘”陷阱,亟需構建多方協同的共治網絡。招聘平臺應承擔起第一道防線責任,通過實名認證、保證金制度、黑名單共享等措施,提高入駐門檻。相關政府部門應打破信息孤島,建立跨部門的聯合執法機制,對招聘、租賃、貸款等環節實施全鏈條監管。特別值得借鑒的是,人社部近期公開征集人力資源服務領域違法違規線索的做法,可將暑期兼職市場納入重點監控范圍。司法機關亦應加大對典型案例的懲處力度,通過提高違法成本形成震懾。
高校作為學生管理的主體,不能止步于發布風險提示,應采取建立“兼職黑名單”、開設法律實務課程、組織正規企業開展校園招聘等舉措,提升學生的防騙能力。企業尤其是大型平臺企業,更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可通過官方認證站點、透明化工單系統、新手保護機制等方式,為大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兼職環境。
填平暑期“騎手招聘”陷阱,不僅關乎千萬學子的切身利益,更是對新業態健康發展的一次制度校準。這需要政府監管的智慧、平臺企業的擔當、高校教育的配合以及全社會共同營造的誠信環境。唯有多方合力,暑期兼職方能成為年輕學子走向社會的安全通道,而非一場膽戰心驚的冒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