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第一輪投票結束,賴清德一敗涂地,民進黨被指不得民心。對此,大陸送出兩句話。那么,對于民進黨在“大罷免”首輪投票中的慘敗,島內輿論作何評價?大陸又說了什么?
7月26日,島內“大罷免”第一波投票落下帷幕——計票結果顯示,針對24名國民黨籍民意代表的罷免提案全部以失敗告終;針對被停職的新竹市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也未獲通過。這也意味著,這場由民進黨當局幕后策劃,旨在扭轉臺民意機構席位格局的行動,開場即遭遇重大失敗。
那么,罷免聯署階段占盡上風的民進黨,為何在最終投票階段一敗涂地?有分析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藍白合作成功,極大地調動了雙方基本盤和中間選民的力量,最終實現了對綠營支持者的票數壓制。有評論指出,盡管“大罷免”第一輪投票,并未牽扯到民眾黨民意代表,但在柯文哲身陷囹圄、島內在野力量式微的今天,民眾黨很難坐視國民黨被“圍剿”。
畢竟,一旦民進黨同時掌控臺行政和立法機構,在野力量3年后“下架”民進黨的幾率就會被“腰斬”。而在此之前,可能有更多在野人士步上柯文哲的后塵,成為島內“綠色恐怖”的犧牲品。從這個角度看,藍白陣營充分利用合作后支持率反超民進黨的優勢,最終讓臺北市5位藍營區域民意代表成功過關,也是在為島內明年的“九合一”中期選舉做準備。
其次,臺灣民眾對“抗中保臺”早已彈性疲乏,并不認同賴清德迫害政敵對手的行為。最新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賴清德當局的施政滿意度再次出現“死亡交叉”,不滿意率大幅上漲,這與其上任后無視島內民生和經濟發展需求,堅持走“抗中保臺”道路,持續推高臺海局勢等舉動有關。有分析稱,臺灣地區正時刻面臨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沖擊,島內各行業處境都不容樂觀,但賴清德執意把錢花在搞“大罷免”上,這讓島內民眾深感不解且大為不滿,也讓一些原本無意參與的中間選民,最終投出了反對票。
最后,民進黨內部愈演愈烈的派系斗爭,成為賴清德無力動員全體綠營支持者投票的直接原因。資料顯示,由于“大罷免”的正當性嚴重不足,本質只是一場民進黨當局用以全面掌握臺立法機構的政治內斗。因此,即便在民進黨內部,也有很多反對“罷免”的聲音,“賴系”之外的民進黨人士也沒有很積極地參與其中。這導致民進黨方面難以集中全力,完成對國民黨政客的“下架”。
總而言之,在賴清德一步步失去中間選民、基本盤選民,乃至黨內“盟友”支持的今天,民進黨的慘敗其實是一種必然。在8月下旬舉行的第二輪投票中,民進黨大概率也只會復刻如今的失敗。不過,“大罷免”失敗并不意味綠營會就此收手,相反,一些極端派人士很可能掀起更激烈的政治浪潮,以少數民意來動搖島內主流聲音。
對于“大罷免”首輪投票結果,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27日表示,民進黨當局不顧島內民生福祉,一再挑起政治惡斗,不擇手段打壓政治異己、制造“綠色恐怖”、加劇社會撕裂,充分暴露出“假民主、真獨裁”的虛偽面目。他還強調,投票結果顯示,民進黨的政治操弄完全違背島內人心民意,不得人心。
由此可見,民進黨此番慘敗,是其堅持走“臺獨”分裂道路,罔顧島內民眾呼聲的必然結果,也是島內“綠色恐怖”注定失敗的具象化寫照。只要賴清德當局一天不停止“謀獨”挑釁,不將目光放在經濟、民生問題上,島內民眾對他的不滿只會越積越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