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美國國防記者協會組織的閉門簡報會上,美軍太平洋陸軍副司令沃威爾中將透露了一組令在場所有媒體記者陷入沉思的數字:
若解放軍對臺灣采取武力統一行動,而美軍決定參與其中,即便不派遣地面部隊,預計也將造成超過2.1萬人的傷亡。
這是美軍現役高層將領首次公開談及介入臺海局勢可能帶來的“慘重代價”。相較于美方以往強調的“戰略威懾”與“共同防衛”,此次發言向外界展現了一個更接近現實的戰爭圖景,也促使美國社會開始重新思考——臺海沖突,是否值得卷入?
這次簡報原本只是一場例行性的軍情通報,由美國國防記者協會主辦,參與者為五角大樓授權的數十位核心媒體記者。然而,當沃威爾談及五角大樓委托智庫進行的50次模擬推演時,現場氣氛驟然緊張。
“若中國大陸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而美軍決定介入,僅依靠海空力量就可能造成超過2.1萬人的傷亡。”這是沃威爾當時的原話。
這一數據立即讓在場記者陷入短暫沉默。會后,美國《陸軍時報》評論指出,這是首次有現役戰區級將領正面揭露可能介入臺海沖突所要面對的嚴重后果,并強調“這種傷亡規模是美國家庭難以承受的”。
需要指出的是,自2001年阿富汗戰爭爆發以來,美軍投入超過2萬億美元,調動兵力超過80萬人次,最終造成約2400名士兵陣亡、約2萬人受傷,而這是一場持續近20年的“長期戰爭”。
但沃威爾中將所描述的傷亡預期,卻是“在第一周就達到這一傷亡量級的數倍”。換句話說,一旦美軍介入臺海沖突,僅首周的死亡人數就可能超過阿富汗戰爭全周期的總和,而且這場戰爭可能完全缺乏像中東戰場那樣的“緩沖地帶”。
在西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將面對的是中國海空軍在本土周邊構建的高強度作戰體系,這意味著美軍無法像以往那樣“邊打邊撤”或實施“戰略收縮”。一旦投入戰斗,就必須正面對抗,而對手則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熟悉本地環境的正規武裝力量。
美媒指出,沃威爾的觀點并非孤例。在他之前,印太戰區的海軍與空軍指揮官也曾私下表達對戰時后勤保障、醫療系統及兵力調動能力的深切擔憂。他們普遍認為,即便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等盟友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也難以根本緩解美軍在高強度沖突中所面臨的人員壓力。
這其實暴露出一個結構性矛盾:五角大樓的“戰略規劃者”往往以全球部署和遠程打擊能力為依托,而前線指揮官則必須面對資源有限、時間緊迫以及敵方火力相當的現實。
沃威爾特別提到,如果在短時間內需要將成千上萬名傷員從西太平洋前線運送至美國西海岸的高端醫療設施,所面臨的后勤與醫療挑戰將是“難以想象的”。
目前,美軍的前線醫療部署主要集中在沖繩、關島及菲律賓等少數區域,即使盟友提供部分轉運與急救協助,也難以應對一周內可能出現的上萬傷員。
更關鍵的是,在高強度沖突中,這些醫療節點本身也可能成為打擊目標。換句話說,美軍的“傷員轉運鏈”可能尚未啟動,就已經被敵方摧毀。
多年來,五角大樓一直宣稱“美軍始終準備捍衛自由”,但沃威爾的這次發言,實際上從側面揭示了這種口號背后的現實空洞。
無論是后勤保障還是傷員處理,從兵力輪換到戰區防御,美軍在西太平洋的現有部署根本不足以支撐一場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常規戰爭,尤其是在中國大陸擁有更短作戰距離、更充足資源和更強動員能力的前提下,美軍即使在局部取得戰術勝利,也難以獲得戰略主動。
這或許也是為何一線將領普遍持謹慎態度,不愿輕易承諾“武力支援”的原因。他們清楚,一旦開戰,美軍并不具備傳統意義上的優勢。
美媒在后續分析中也提醒,若美軍介入臺海局勢,并在短時間內遭遇大規模傷亡,這不僅是一次軍事挑戰,更將引發美國國內政治層面的劇烈動蕩。
阿富汗戰爭在美國本土已引發廣泛質疑,公眾的戰爭疲勞最終促使拜登政府在2021年做出迅速撤軍的決定,而那場戰爭持續了20年,美軍總死亡人數不過2400余人。
如果臺海沖突爆發后,首周美軍死亡人數就突破數千甚至上萬,即便白宮試圖以“捍衛民主”為理由包裝其介入行為,也難以平息輿論與社會的強烈反彈。
因此,美國實際上既沒有資格,也缺乏底氣宣稱自己已為一場難以控制代價的臺海戰爭做好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