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于塵
在內蒙古烏努格吐山的礦井里,6個年輕人的生命被黏稠的礦漿吞沒,他們的世界歸于寂靜。
在北京建國門內大街的辦公室里,有人正逐字逐句地審查我們的文章,然后熟練地按下了:
投訴按鈕。
我們寫了一篇文章,為一個冷血的標簽感到不安;他們則為我們這篇文章感到不安,并迅速采取了行動。
他們認為,我們那篇的文章,侵犯了他們的名譽。
看來,逝去的生命可以被“情緒穩定”,但:
媒體的權威,不容一絲冒犯。
既然如此,我們有必要就這份投訴,再多說幾句。
第一,關于“如實轉發”的責任。
《北京日報》在投訴中稱,自己只是“如實轉發”《中國之聲》的報道。言下之意,他們只是一個客觀的信源管道:
不應為內容本身負責。
這個說法,是對“媒體責任”最懶惰的推卸。
在海量的信息流中,選擇報道什么、不報道什么,本身就是一種態度。而在報道中,選擇將哪一句話提煉出來,制作成話題標簽(#),更是一種鮮明的:
編輯取向和價值判斷。
這個標簽,是你們親手打上的。
這不是“轉發”,這是在設置議程。你們用這個標簽,主動為公眾劃出了一個冰冷的重點。在6名年輕學子尸骨未寒之時:
你們選擇引導輿論去關注幸存者的情緒穩定。
所以,請不要用“如實轉發”這塊遮羞布,來掩蓋你們在編輯和傳播環節中,主動做出的價值選擇。這個選擇,就是我們批評的靶心。
第二,關于“斷章取義”的語境。
北京日報指責我們“僅僅以‘情緒平穩’一句話進行斷章取義、歪曲解讀”,認為我們沒有呈現報道全文。
我們的確是“斷章取義”。但我們“斷”的,是你們從一場人間慘劇中“斷”出來的:
冷血標題。
我們“取”的,是你們認為最值得被公眾看到、需要被強調的那個“義”。
請問,北京日報的報道全文,到底是什么樣的語境,能讓“情緒穩定”這四個字,在6條生命的悲劇面前,顯得溫情、恰當且必要:
這是不存在的。
真正的語境,不是你們那篇報道的上下文,而是那6個破碎的家庭,是整個社會對這場人禍的悲痛與追問。
在“悲劇”這個最大的語境下,任何試圖宣告“穩定”的言辭,都是對人類基本情感的背叛。
我們不是在歪曲解讀,我們只是用一個正常人的情感,去解讀了你們反常的“重點”。
如果說這是歪曲,那我們只能認為,你們的價值觀,已經與:
公眾的樸素情感歪曲到了無法對齊的程度。
第三,關于“名譽”與“公信力”。
北京日報的投訴,法律依據是“侵犯名譽權”。但我們必須厘清一個關鍵區別:
名譽權不等于公信力。
名譽權是法律賦予每個法人和自然人的權利,防止的是惡意的、無中生有的誹謗。
而公信力,是一家媒體通過其專業、良知和擔當,從社會大眾那里一點一滴贏取的信任。
名譽權可以靠投訴和刪帖來“維護”,
但公信力不能。
我們的文章,并非捏造事實來誹謗你們,而是基于你們公開的言行,對你們的公信力提出了尖銳的:
公眾質詢。
當一家媒體面對公信力受損的批評時,第一反應不是反思業務和價值觀,而是動用法律工具試圖讓批評者:
噤聲。
這本身就是對其公信力的又一次巨大傷害。
你們正在用保護“名譽”的手段,加速消耗你們所剩無幾的“公信力”。
第四,關于批評的權利與權力的傲慢。
我們也注意到,這是一場:
實力懸殊的對話。
一方是盤踞在建國門內大街,擁有強大法務和渠道資源的北京日報報業集團;而我這一方,是互聯網上一個普通的自媒體賬號。
當一個龐然大物,面對來自草根的批評時,選擇的不是公開回應、不是下場辯論,而是訴諸平臺規則:
進行投訴刪除。
這本身就不是一種尋求溝通的姿態,而是一種利用權力優勢壓制批評的:
習慣性動作。
這份投訴,比我們那篇文章更有力地證明了我們原文的觀點——
一種脫離群眾、自我感覺良好、聽不得半句逆耳忠言的權力幻覺,已經深入骨髓。
你們不是在捍衛榮譽:
而是在捍衛不被批評的特權。
至于“挑動網民攻擊媒體”,更是無稽之談。
我們必須首先厘清一個核心概念:
公眾批評不等于網絡攻擊。
我們的文章,是基于你們公開發布的內容,提出的公開質詢。這屬于“輿論監督”的范疇。
而你們試圖將這種監督行為,偷換概念為非理性的“攻擊”,其潛在邏輯是——“我們”是權威媒體,代表著秩序和正確,
因此任何反對我們的聲音,都是在:
挑動和攻擊。
這不是在捍衛媒體的尊嚴,而是在捍衛一種不容置疑的特權。
恰恰因為《北京日報》是重要的公共媒體,你們的每一個標題、每一個標簽,都理應接受的公眾審視。
當你們的言論脫離了公眾情感,公眾便有權發出質疑。這種質疑的權利,不會因為你們頭頂主流媒體的光環而被剝奪。
真正“挑動”網民情緒的,不是我們的文章,而是你們那個在悲劇面前顯得格格不入的:
情緒平穩標簽。
我們的文章只是將這種已經廣泛存在的情緒,清晰地表達了出來。如果說這是挑動,那無異于說,指出皇帝沒穿衣服的那個孩子,是挑動民眾攻擊皇權。
一家媒體有沒有公信力,恰恰體現在它如何面對批評。是反思自省,還是捂住別人的嘴,指責別人挑動攻擊。
你們的選擇,已經給出了答案。
最后,我們重申我們的觀點:
媒體的天職,是報道真相,是與人的命運共情,是追問責任,是推動社會向好。
它絕不該淪為一臺只懂:
匯報 情緒穩定的冰冷機器。
這份投訴,我們:
不會承認侵權。
是非曲直,留給所有讀者評判。
李宇琛
寫于2025年7月27日
本文已開啟快捷轉載,歡迎轉載公眾號
我的微信:LEELOVEPHOEBE
我的郵箱:lixunhuang@protonmail.com
lixunhuang1996@gmail.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