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美國國務院總部外聚集了一大批西裝革履卻神情落魄的人。這些人曾是美國政府內部對華政策的“操盤手”,如今卻成了一夜間被掃地出門的“無業游民”。
就在他們收拾行李的前幾天,他們還陪同國務卿魯比奧在馬來西亞出席第15屆東亞峰會外長會,風光無限。返程的航班還沒落地,裁員郵件已悄然抵達郵箱,這一刀來得猝不及防,卻早有伏筆。
2025年2月,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令,要求聯邦政府進行機構精簡和預算壓縮。當時外界并未察覺這紙命令的殺傷力。
但幾個月后,這枚“定時炸彈”終于爆炸,國務院內部突然啟動裁員程序,1300多人一夜之間被掃地出門,而這批人中,大多數正是過去幾年在南海、湄公河、東盟等方向上負責對華強硬政策制定與執行的核心人員。尤其是“多邊事務辦公室”被整建制裁撤,引發軒然大波。
這是美國國務院處理印太安全事務、監控南海局勢、對接東盟合作的樞紐部門,曾一度被視為對抗中國的中樞神經。
如今這條神經被一刀斬斷,許多曾被稱為“中國問題專家”的人,從此失去了在美國政壇立足的資格。那些曾為特朗普政府“沖鋒陷陣”的人,如今反過來怒斥他“過河拆橋”、“無情無義”。
一名剛從馬來西亞返美的南海事務外交官憤怒地表示,自己“剛在現場為美國爭取話語權,下一秒就被掃地出門”,甚至沒有任何交接安排。多年積攢的專業知識和外交積累,竟然在一封解聘郵件中灰飛煙滅。
在這場“無聲政變”中,國務院中層文職官員被“一鍋端”,其中包括政策規劃、情報分析、地區事務協調等關鍵崗位。他們并非臨時任命,而是制度內的常任骨干,曾是美國對華戰略的“穩定器”。如今這些人被整體剝離,相當于直接抽空了美國在印太方向的戰略執行鏈條。
最諷刺的是,這些被裁人員在被解雇前的“績效評價”仍是優異。他們寄望于自己的資歷與表現,認為即便崗位被撤銷,也能被調往其他部門。結果卻是無任何過渡,無任何解釋,連基本的安置都沒有。一紙通知,切斷了他們與國家的聯系,也暴露出特朗普政府“用完即棄”的冷血作風。
特朗普此舉并非一時興起,而是早有謀劃。在釋放出“將訪華”、“中美關系良好”等言論的同一周,大規模裁員行動同步推進。這是一場配合外交節奏進行的“人事清洗”,清除內部反華鷹派,為下一階段的中美談判鋪平道路。
“如果還帶著一幫天天炒作中國威脅的人,怎么營造訪華氛圍?”一位知情官員道出了背后的真實邏輯。特朗普的算盤打得很精明。過去幾年,他靠“中國威脅論”獲得了不少政治紅利,成功推動軍費上漲、壓制輿論、操控選情。
但如今這套劇本已難以為繼,貿易戰未見成效,印太戰略推進受阻,反華政策反噬經濟,特朗普不得不轉向更靈活的策略。而這些曾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反倒成了他轉身的第一批“犧牲品”。
在國內財政吃緊、外交受限的背景下,特朗普需要“輕裝上陣”。尤其是在金磚國家推進本幣結算、去美元化趨勢加劇,中國對美稀土出口驟降的壓力之下,美國的財政和高科技產業遭遇空前壓力。
中國手握鍺、銻等關鍵礦產的“咽喉”,而美方正焦頭爛額地應對芯片、光刻機等領域的封鎖失靈。特朗普必須清理內部噪音,為8月即將登場的貿易談判爭取空間。
這1300名被裁的反華政客、外交顧問和智庫人員,如今成了這場外交轉向的“沉沒成本”。他們過去靠著炒作“中國擴張”、“南海威脅”、“東盟離心”等議題,為自己爭取預算和地位,如今卻因失去利用價值而被棄如敝履。
這些人一邊在保守派集會上怒罵特朗普“背叛美國價值觀”,一邊又試圖借“中國議題”重新刷存在感。有國會助理甚至曝光稱,特朗普私下承諾芯片封鎖“會松動”,以此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卻連續通過三項反華法案,州議會提出240余項反華提案,一邊示好,一邊施壓,特朗普的兩面策略昭然若揭。面對這場“內訌”,中國態度堅定而冷靜。在稀土出口方面實施審批制度,對美出口量驟降近90%,直接擊中美國軍工高端制造命門。
與此同時,在金磚國家框架下,中國推動本幣結算和黃金儲備增持,人民幣跨境支付創下歷史新高。美元霸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而特朗普的“靈活轉身”正是對這一現實的被動回應。
那些被裁的“南海問題專家”、“印太事務顧問”,如今還在試圖制造輿論,聲稱“美國戰略受挫”、“盟友將靠攏中國”。
但事實上,正是他們這些人,在過去幾年里不斷挑動地區緊張,煽動對華敵意,破壞了中美之間本可穩定發展的空間。他們從未真正關心地區安全,只關心自己的政治利益,如今被清除,亦是咎由自取。
特朗普的本質,仍是一個精于算計的商人。他并不在意什么價值觀、政治立場,他只看投入與產出是否匹配。這批人過去能為他創造紅利,他就供養他們;如今成了負擔,他就毫不猶豫地裁撤他們。
國務院、白宮、國安會,乃至“美國之音”、“國際開發署”等機構,都曾是他“開刀”的目標。這一輪裁員,不僅撼動了美國對華政策的執行體系,更暴露出其政策背后的短視與功利。
所謂“中國威脅論”,不過是美國政客的提款機,一旦提款結束,制造恐慌的“專家”自然被踢出局。華盛頓的對華政策,從來不是為了什么正義或正當性,而是政治和經濟利益的產物。
中國,面對這些動蕩與變化,始終保持清醒與定力。無論是外交上的軟硬兼施,還是經濟上的卡脖反制,亦或是在多邊機制中的主動作為,都在不斷提升自身的話語權和戰略空間。
美國若真想緩和局勢,首先要清理的,正是那些靠反華吃飯的政治寄生蟲。這場人事風暴,是特朗普政府的一次“戰略清理”,也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次拐點。
那些昔日風光無限、今朝無處安身的“反華急先鋒”,也終于嘗到了自己親手編織的“威脅敘事”反噬自身的滋味。他們忘了,狗糧不是永遠都有的,主子也會變心。
短短幾個月內,從馬來西亞的外交宴會到華盛頓街頭的失業抗議,這些反華政客的命運可謂冰火兩重天。
他們曾自詡為美國印太戰略的設計師,如今卻淪為中美關系正常化路上的“代價支付者”。這不是時代的背叛,而是他們從一開始就站錯了方向。
特朗普的這一刀,砍得果斷而兇狠,也砍出了美國外交政策的虛偽與冷血。對中國而言,局勢雖復雜,但主動權已悄然在握——風向,正在改變。
信息來源:
[1]特朗普政策拖后腿!美國6月失業率要創三年半新高? 金融界
[2]美發布“AI行動計劃”應對中國競爭 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