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美第三輪關稅磋商進入倒計時之際,美國政府卻接連收到三重打擊,令其在談判桌上的籌碼面臨崩塌風險。特朗普團隊原本希望通過施壓與威懾迫使中方讓步,但眼下內部困境與國際局勢的突變,正讓美方的戰略布局陷入被動。
此次磋商前,特朗普政府已提前釋放信號——核心訴求是推動中方擴大對美國商品的采購,尤其是油氣資源。為此,美財長貝森特曾威脅稱:"特朗普政府不急于達成協議,但會將中方購買俄伊石油納入談判范圍。"這一表態被解讀為典型的"退而求其次"策略:先拋出一個難以接受的條件(涉及俄伊),再退而要求中方購買更多美貨。
中方對此早有明確回應: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事實上,美方所謂的"不急于談判"更像是偽裝——若真不迫切,特朗普近期又怎會頻繁對華釋放緩和信號?所謂"威脅",不過是為后續讓步鋪路的談判技巧。
三重打擊接踵而至,美方"籌碼"加速流失。
第一重打擊:特朗普支持率創新低
因介入伊以沖突、空襲伊朗核設施,特朗普的支持率已跌至歷史低點。7月24日民調顯示,其支持率僅剩37%。愛潑斯坦案的持續發酵、愈發嚴厲的移民政策,以及關稅對普通民眾生活的沖擊,都是導致民意流失的關鍵因素。
第二重打擊:歐盟明確"去美國化"
歐盟主席馮德萊恩訪華后公開強調:"中歐合作至關重要,這與歐美關系無關。"這一表態直接戳破美方"拉攏歐盟對抗中國"的幻想——無論歐美關系如何波動,中歐合作的基礎都不會動搖。歐盟已做好"兩手準備",不再將戰略重心完全綁定美國。
第三重打擊:日韓澳集體"反水",韓國動作最狠
五角大樓近期逼迫日韓澳就臺海問題表態,試圖在西太構建"反華包圍圈",但三國反應令美方失望:
日本石破茂政府已通知在臺日企:"若臺海生變,自行撤離員工";
澳大利亞明確表態:"不支持臺海單方面行動,是否派軍由當時政府決定";
韓國李在明政府則更進一步,通過改善朝韓關系徹底擺脫美方控制。
李在明上臺后,一改尹錫悅時期的"親美"路線,轉而推動朝韓關系緩和:停止在韓朝邊境對朝廣播喊話(文在寅時期曾關閉,尹錫悅重啟)、解除對朝鮮電影的限制(通過文化交流傳遞善意),甚至計劃邀請金正恩出席在韓舉辦的APEC峰會(特朗普與中方高層均將參會)。
這一系列舉措的核心目標清晰:通過緩解朝鮮威脅,逐步收回被美軍掌控的"戰時指揮權"。原本韓軍將指揮權交給美方,是為了應對朝韓沖突時的統一指揮;若朝韓關系改善,軍事威脅解除,駐韓美軍的必要性將大幅下降,韓國也能真正實現軍事獨立。
對美方而言,韓國的"反水"尤為致命——若連最忠誠的盟友都開始擺脫控制,所謂"印太戰略"的支柱將徹底崩塌。更關鍵的是,韓國在臺海問題上的態度轉變,直接削弱了美方對華施壓的籌碼。
面對美方的談判策略與國際局勢的突變,中方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反對非法制裁、堅持平等合作。而美方如今內憂外患——支持率下滑、盟友離心、談判籌碼流失,其原本"施壓-讓步"的劇本正走向失控。正如觀察人士所言:"當美國連'拐杖'都開始松動,還能在談判桌上掀起多大風浪?"
這場博弈的最終走向,或許將取決于美方能否正視現實——合作共贏才是唯一出路,而非靠威脅與算計。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