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軍隊在德國入侵前的狀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陸軍的步兵部隊組織結構和訓練方法幾乎完全延續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模式。盡管在戰間期的二十年里,汽車運輸得到了顯著發展,但法國步兵仍幾乎全部依靠徒步行軍,物資供應主要依靠畜力運輸。法國軍隊的戰術仍然基于一戰時期的壕溝防御原則,顯得僵化而缺乏靈活性。
截至1939年,法國在歐洲大陸設有兩個主要軍事指揮系統:東北戰區包括三個集團軍,任務是對抗德國;東南戰區則由一支軍隊負責防御意大利的進攻。此外,作為殖民帝國,法國還在北非、赤道非洲、東非、黎凡特(敘利亞和黎巴嫩)、馬達加斯加、越南、印緬、“東大”和大洋洲等地駐有殖民部隊。
步兵:
戰時前,法國本土常備陸軍由24個步兵團組成(每三個團編成一個師)、20個摩托化步兵團、8個阿爾卑斯山部隊團、12個“要塞”團(部署于馬奇諾防線)、以及11個獵兵營和12個阿爾卑斯獵兵營。1939年9月法國對德宣戰后進行了全面動員,到1940年春,陸軍新增了85個步兵團、79個后備團、18個獵兵營和23個阿爾卑斯獵兵營。
騎兵:
除了步兵外,法國陸軍還保有一定規模的騎兵力量。戰時動員后,共有3個輕型機械化師、5個輕型騎兵師、5個騎兵旅、23個軍級偵察分隊。
裝甲部隊:
法國本土駐有3個坦克師、34個坦克營和12個獨立坦克連;此外,北非和黎凡特駐有8個獨立坦克營和2個獨立坦克連,越南還有1個坦克營。
炮兵:
德國入侵前,法國軍隊配備了30個重型軍級炮兵團、21個陣地炮團、10個加農炮團、10個榴彈炮團、18個輕型炮兵團、7個防空炮兵團以及10個獨立反坦克炮連。
總體實力:
至1940年5月10日德國進攻之時,法國已完成全面動員,陸軍人數超過200萬人,配備了3,609輛坦克,約1,700門火炮和1,400架飛機。
法國步兵部隊的組織結構
根據戰前編制,每個步兵師由 500 名軍官和 17,000 名士兵與士官組成。一個步兵師通常包含:
- 3 個步兵團
- 2 個炮兵團
- 1 個偵察連
- 2 個工兵連
- 2 個通信連
- 2 個運輸連
- 1 個補給連
- 1 個醫療連
步兵團
一個步兵團約有 80 名軍官和 3,000 名士兵,下轄:
- 3 個步兵營
- 1 個運輸連
- 1 個醫療連
- 1 個重武器連(3 名軍官、100 名士兵),裝備有:
- 6 門 25 毫米反坦克炮
- 2 門 81 毫米迫擊炮
- 3 輛 31.R UE 型輕型履帶補給運輸車
除了重武器連以外,其余各單位均采用 畜力運輸 進行補給與支援。
步兵營
每個步兵營包括:
- 3 個步槍連
- 1 個重武器連
(營內沒有行政后勤連)
營部為一個小型單位,由以下人員構成:
- 營長(少校)
- 副官(上尉)
- 情報官(中尉)
- 輔助人員包括:2 名書記員和 5 名通信員(3 人騎自行車、1 人騎摩托、1 人駕車)
此外還有:
- 1 個通信組(21 人,配備無線和有線通訊設備)
- 1 個補給組(12 人,使用畜力運輸)
重武器連
由 2 名軍官和 7 名中士組成指揮核心。下設單位包括:
- 1 個補給班(12 人,配畜力車)
- 4 個重機槍班(每班由兩個 14 人火力小組組成,配備兩挺三腳架式重機槍)
- 1 個迫擊炮班(配備兩門 81 毫米迫擊炮)
- 1 個火炮班(配備兩門 25 毫米 SA-L M.34 型反坦克炮)
每個步兵營的三個步兵連中,每連由6名軍官和149名士官與士兵組成。連由2名軍官指揮,另有11名軍士協助。一個連下轄四個步兵排、一個迫擊炮班(6人配備一門60毫米迫擊炮)和一個補給班(12人,配有一輛馬車)。
每個步兵排由一名中尉或準尉指揮,配有一名中士協助。排長下轄一名配備VB步槍榴彈發射器的下士、一名通信兵和一名觀察員。每個排包括三個步兵班,每班由一名中士擔任班長,一名下士擔任副班長,一組配備“沙泰勒羅”M24/29輕機槍的火力小組(包括射手、裝填手和3名輔助士兵),以及一個由4名步槍兵和1名VB榴彈兵組成的步槍組。通常的做法是將三個VB榴彈兵集中編組,由一名下士指揮,以增強火力協調。
法國軍隊的軍服
描述二戰前法國軍人的軍服是一件既復雜又混亂的事情。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法國的制服樣式經歷了多次變更,而根據1921年制定的條例將軍服顏色從灰藍色改為卡其色的轉變過程也被嚴重拖延。因此,在那個時期,法國軍人身著各式各樣顏色不一的制服并不罕見。
法國的制式軍服種類繁多: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下,普通士兵需要穿著三種不同的制服,而軍官則多達五種。更復雜的是,普通士兵的制服由國家統一配發,而軍官的制服則必須自行出資定做。考慮到法國人普遍愛美,軍官們在定制服裝時通常會根據最新的時尚潮流,對制式裁剪進行各種個人化的修改與裝飾。
這一切都使得描述法國軍隊在戰前的軍服幾乎變得毫無意義。尤其是戰爭爆發后,法國人不得不徹底放棄他們那引以為豪的艷麗禮服、日常制服和外出服,告別了他們喜愛的紅褲子、笨重的肩章,以及在現代戰爭中毫無用處的軍刀。最終,法國所有軍人都換上了幾乎一模一樣的工作服和卡其色野戰行軍服(兩者主要的區別在于帽子的顏色——工作服配的是黑色軍帽,野戰服配的是卡其色軍帽)。下面將重點介紹這款卡其色的制服。
大陸軍(駐扎在歐洲本土部隊)的軍裝
盡管法國官方早在1921年就確認了卡其色為軍服主色,但法國軍隊全面完成從工作服到野戰服的卡其色轉變卻是在1938年底,當時法國人已開始嗅到“歐洲戰爭即將爆發的氣息”。自那時起,法國所有本土部隊(不包括非洲與殖民地部隊)統一配發了卡其色的新式制服。
卡其色軍上衣(法式軍服,french)有五顆紐扣,采用翻領設計(不同于一戰及1920年代流行的立領),大腿部位有內置口袋并配有口蓋(軍官版則為外貼口袋,胸部與大腿各兩個)。褲子與綁腿也為同色卡其布(騎兵部隊則配有馬褲和皮靴)。新引入的卡其色襯衫配有胸前口袋,需搭配深卡其色領帶(領帶必須從上衣領口露出)。
法國人常將長度至膝蓋的厚重軍大衣的下擺卷起,以免妨礙行走。穿軍大衣時,士兵可不穿上衣,而是穿上1936年引入的“澤西衫”——這是一種輕便的卡其色羊毛針織套頭衫,帶翻領,專門為步兵部隊在寒冷天氣中替代上衣而設計,目的是減輕個人裝備重量。
法國軍隊的頭部裝備
法國軍人的主要頭飾是軍便帽,它已成為法國軍隊的象征。這種軍帽呈硬質圓柱形結構,頂部是一個直徑較大的圓形帽蓋,帽高約為10厘米。在法國大陸部隊中,除了戰斗服(卡其色)以外,所有制服所配的軍便帽帽檐均為黑色。而在殖民地部隊中,帽檐顏色則因兵種和駐地不同而變化。
帽檐前方通常繡有部隊編號,表示所屬單位;帽檐上沿會縫制金屬飾帶(galon),用以顯示軍銜(詳細軍銜標識將在后續章節介紹)。士官佩戴的軍便帽與軍官款式相同,但不縫飾帶。
至于野戰服,盡管官方規定應配發卡其色軍便帽,但實際上它并未成為常規頭飾,因為該帽無法與鋼盔搭配——而鋼盔是戰場上保護頭部的主要裝備。因此,在和平時期的野外演習中,卡其色軍便帽主要由將軍佩戴,軍官和士官較少使用。而一旦進入戰爭時期,隨著鋼盔的廣泛應用,軍便帽便被**楔形野戰帽(piloteka,俗稱“飛行帽”)**所取代。
對于普通士兵來說,在穿著戰斗服時,他們通常佩戴貝雷帽(beret),這種帽子可以輕松地與鋼盔搭配使用,不會妨礙佩戴或脫下。
法國1939–1940 年制式鋼盔
1939–1940年期間,法軍使用的標準鋼盔為1926年式(Modèle 1926),它是一戰“阿德里安”式鋼盔的改進型號。該頭盔由整塊鋼板沖壓成型,頂部配有一個金屬脊梁,材質為鋁或鋼。頭盔前部裝飾有一個兵種徽章(如步兵、炮兵等)。
不過,這個徽章的存在其實會削弱頭盔的防護能力,因為它使得頭盔更難有效地對滑行彈片或子彈進行偏轉(即“跳彈”)。
而摩托化部隊使用的則是1935年式頭盔(Modèle 1935),它采用了完全不同的造型設計,去除了頂部脊梁,更加適合在車輛中使用。此外,該頭盔前額部位還配有一個突出的皮質護額,進一步提升了正面防護力。
裝備與軍裝:
盡管在20世紀20年代法國曾多次嘗試改進,但普通步兵的個人裝備長期以來幾乎未變,仍延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樣式。直到1935年,才開始生產全新的士兵單兵裝備套裝,其中包括經過重新設計的背囊/背包和防毒面具袋。
從那時起,士兵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將水壺和防毒面具斜挎在肩上,而是通過短帶固定在腰帶環后方;背包的背帶也被加長,這樣背包可以更低地垂掛在背部。這一改變使得擲彈兵、沖鋒槍手以及火炮乘員在需要騰出雙手操作時,能將步槍背在背后。盡管這些改進多少減輕了負擔,但總體來說,法軍的裝具仍然較為笨重。
1939–1940年的法國軍裝,盡管經過某些更新,依然顯得老舊守舊,不適應現代機動作戰的需求。唯一的例外是**山地步兵(高山獵兵)**的軍裝。
山地步兵軍裝的革新:
高山步兵學校校長波爾歇上尉(Capitaine Porchier)為該部隊設計了一整套全新式樣的軍裝,專門應對部隊在高海拔環境中常遇的溫差變化。
士兵可以根據氣溫選擇穿脫不同的輕便衣物。傳統的大衣和軍服上衣被一系列羊毛套頭衫(有袖/無袖)所替代,這些套頭衫可以層層疊穿,并套在一件帶兜帽和胸前口袋的帆布運動式夾克之下。這件夾克成為山地部隊軍裝的核心。
即便士兵已在夾克內穿了多層羊毛衫,他們仍可以在夾克外繼續加穿其他保暖衣物以加強御寒能力。這件夾克因其實用性和舒適性深受山地步兵歡迎,最終甚至被正式允許作為日常外出服與禮服穿著。
頭飾:
山地部隊佩戴的頭飾是一種輕便、舒適的黑色貝雷帽。標準佩戴方式是向左傾斜,軍官則反其道而行之,向右傾斜佩戴,以示區分。
殖民部隊的軍裝與構成:
殖民部隊主要承擔在法國龐大殖民地內維護秩序的任務,其成員大多來自當地土著居民,或是定居于北非的法國移民。到1939年,法國擁有12個北非步兵師,其中一部分在1940年春被調往本土,參與對德作戰。
殖民部隊中最為精銳的是**“祖阿夫兵”(Zouaves),他們身穿色彩鮮艷的制服,主要由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的法國移民組成。此外,整個法屬殖民帝國中還組建了大量“塞內加爾步兵團”(tirailleurs,輕步兵)和獵兵部隊(chasseurs)**,這些部隊專門訓練以適應復雜地形作戰。
祖阿夫兵”(Zouaves)
“塞內加爾步兵團”(tirailleurs)
早在18世紀,法國軍隊就開始在殖民地中招募士兵,用以保障海上運輸的安全。1857年,拿破侖三世正式創建了**“塞內加爾擲彈兵團”**(Tirailleurs sénégalais)。這些士兵最初主要來自塞內加爾,后來也包括來自其他非洲國家的人員。他們有的是自愿加入,有的則是被迫征召,參與了法國的殖民和軍事行動。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超過40萬名非洲士兵為法國作戰。
1914年的非洲獵騎兵
“古米耶”(Goumiers,直譯:百人隊)是另一支數量可觀的部隊,成員多來自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土著居民。古米耶士兵英勇善戰,擅長夜間突襲,尤其是在山區作戰中的迅猛無聲行動使他們名聲大噪。
古米耶(Goumiers)最初被作為部落非正規部隊使用,后來編入正規部隊,在1908年至20世紀30年代初法國占領摩洛哥期間被廣泛部署。他們隨后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至1945年)參加了意大利和法國戰場的戰斗。
在這一時期,法國組建了四個摩洛哥塔博爾集團(GTM),每個集團由3個塔博爾(相當于營)組成,每個塔博爾下轄3至4個古姆連(Goum,即連級單位)。戰后,古米耶部隊又被派往越南、老撾、柬埔寨(區域),并在1946年至1954年間參與了殖民戰爭。
此外,在馬奇諾防線的各個駐軍中,還部署了來自法屬越南與馬達加斯加的本地部族組成的機槍部隊。
軍裝特點:
殖民地部隊的制服通常與法國本土軍隊一致,但**“軍便帽”(képi)一般只有法籍軍人佩戴,其帽圍顏色根據部隊類型與駐地而異。在酷熱天氣下,軍便帽會被一種1931年制的淺卡其布包裹的軟木遮陽頭盔**所取代。
殖民地本地士兵通常會在法軍軍裝中加入自身民族傳統元素(尤其體現在頭飾方面)。在熱帶和沙漠環境中,使用的是輕型軍裝,包括:標準剪裁的襯衫或短夾克,配寬松長褲或短褲,以及裹腿,全為卡其色。
在沙漠作戰的北非部隊中,許多士兵會穿上杰拉巴(djellaba)——一種傳統的寬大長袍。此外,北非與塞內加爾部隊常佩戴一種名為**“沙士亞”(chéchia)的彩色氈帽(作戰時會罩上卡其色帽罩),而摩洛哥人則戴頭巾(turban)**,和平時期為多色,但戰斗中統一使用卡其色。
外籍軍團(Légion étrangère):
法國陸軍中的特殊部隊是**“外籍軍團”(Légion étrangère),由外國人組成,最初設立目的是在法國以外地區進行軍事行動**。戰前,該軍團包括6個步兵團和1個騎兵團。步兵團分別駐扎在敘利亞、越南和摩洛哥。
在1939年8月至1940年6月期間,又組建了7個新單位,其中5個設于法國本土。駐法國的外籍軍團部隊參與了1940年5月與德軍的戰斗,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表現出色,但也付出了沉重的傷亡代價。
外籍軍團的野戰軍裝是法國陸軍標準軍裝的不同改款,具體取決于駐扎地點:在本土適用于溫和氣候的軍裝,在北非、敘利亞和黎巴嫩適用于沙漠環境的軍裝,在越南則為熱帶軍裝。外籍軍團士兵最顯著的區別在于他們戴的是白色(而非黑色)的軍帽(軍便帽)。
軍銜標志:
在法國軍隊中,軍銜通過軍服和軍大衣袖子的袖章來表示,而軍官和將軍則額外在軍帽上方部分佩戴條紋作為標志。插圖中顯示:軍帽左側為禮服軍裝袖子的軍銜標志,右側為野戰服袖子的標志。將軍與軍官的區別在于袖子上的星星標志和軍帽上的月桂葉花紋。
感謝大家收看本頻道編譯的內容,同時向大家推薦法國2006年電影“光榮歲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