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清這事兒,得先把時間往前倒一倒。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咱們和蘇聯那關系,真是鐵得不能再鐵。
蘇聯是第一個承認咱們的,還派了大批專家,送來了真金白銀的技術和設備,幫咱們搞起了“156項工程”,可以說,咱們最初的工業底子,有蘇聯老大哥的一份大功勞。那會兒,中蘇是社會主義陣營里的兩棵大樹,口號是“中蘇友誼萬歲”,大家真心覺得是“同志加兄弟”。
但好景不長,自從赫魯曉夫上臺后,這味兒就慢慢變了。
他開始搞“大國沙文主義”,總想對咱們指手畫腳,當我們的“老子黨”。
1958年,蘇聯提出要在咱們國家建個他們控制的長波電臺,還要跟咱們組建一支“聯合艦隊”,說白了就是想控制咱們的軍事指揮權,把中國綁在他的戰車上。這不就是想讓咱們當他的小跟班嗎?
咱們一向講究獨立自主,毛主席當場就頂了回去:“我這個地方,你搞什么軍事基地?”
這下梁子就算結下了。后來,中蘇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咱們反對他搞霸權主義,他就在國際上孤立我們。咱們和印度鬧邊境摩擦,他公開站隊印度。
最狠的是,1960年,蘇聯單方面撕毀了幾百個合同,撤走了所有專家,把咱們扔在了一堆干了一半的工程項目上。
關系僵了,邊界問題就浮出水面了。珍寶島,這個烏蘇里江上的小島,自古以來就是咱們的領土,咱們的漁民祖祖輩輩都在那兒打漁??商K聯偏要說這島是他的,沒事就派兵過來騷擾,搞點小動作。
到1969年3月,小動作終于升級成了真槍實彈。
3月2日,70多個蘇聯兵坐著裝甲車,氣勢洶洶地沖上珍寶島,對著咱們的巡邏隊就開了槍。咱們的邊防戰士忍無可忍,被迫還擊,一仗就把他們趕了出去。
蘇聯人哪受過這個氣,3月15日,他們調來了更多的坦克、大炮,想把場子找回來。咱們的戰士也是寸土不讓,硬碰硬地跟他們干。這一戰,不僅又一次擊退了蘇軍,還繳獲了他們一輛當時最先進的T-62主戰坦克,這在當時可是個大新聞,狠狠地打了蘇聯的臉。
“外科手術”的陰云
珍寶島吃了虧,莫斯科那幫鷹派人物的肺都快氣炸了。當時的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公開叫囂,要“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他們組織了十幾萬人在莫斯科圍攻咱們的大使館,把樓下砸得稀巴爛。
這還不算完,一個更瘋狂的計劃在克里姆林宮里醞釀——對中國的核設施、重要工業城市和軍事基地,進行“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這不是開玩笑的。當時的蘇聯,在和美國的全球爭霸中處于優勢,軍事力量空前膨脹。勃列日涅夫領導下的蘇聯,對自己的實力極度自信。他們覺得,中國當時的核力量還很薄弱,只要一擊得手,就能把中國打回“石器時代”。
這個消息傳出來,整個世界都緊張了。這是繼古巴導彈危機之后,人類離核戰爭最近的一次。中國政府的回應鏗鏘有力:“不管你們想打多大的仗,小戰、大戰、核大戰都嚇不倒中國人民”。咱們的態度很明確:不惹事,但絕不怕事。全國上下也進入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臨戰狀態。
但光有決心還不夠,拳頭的大小才是關鍵。當時的國際格局,是美蘇兩極爭霸。蘇聯雖然狂,但動手之前,他必須得看看美國的臉色。
于是,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勃雷寧,專門去見了當時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半試探半通知地把這個核打擊計劃透露給了美方。蘇聯的小算盤是這么打的:中美在朝鮮、越南都打過仗,是死對頭,我打你的敵人,你總不至于反對吧?就算不支持,你保持中立,我就敢放手干了。
蘇聯人想得挺美,但他們低估了尼克松和基辛格這對現實主義玩家的政治智慧。
消息傳到白宮,尼克松立馬召集了最高級別的國防會議。這幫美國高層精英們一合計,得出一個結論:絕對不能讓蘇聯對中國動核武。
為什么?難道美國人良心發現了?當然不是。這背后全是冰冷的國家利益算計。
第一,維持全球戰略平衡。尼克松政府看得明明白白,當時世界舞臺上是美、蘇、中“三國演義”。中國雖然弱,但體量巨大,而且死扛著蘇聯,幫美國在東方分擔了巨大的戰略壓力。如果蘇聯一巴掌把中國拍死了,那下一個要面對空前強大的蘇聯的,就是美國自己了。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但如果一只老虎被另一只直接干掉了,那剩下那只老虎的日子就難過了。所以,一個強大的、并且與蘇聯為敵的中國,完全符合美國的利益。
第二,防止核戰爭失控。美國是唯一在實戰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他們比誰都清楚那玩意兒的恐怖。一旦蘇聯對中國扔了原子彈,誰能保證中國不會拼死反擊?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核輻射、難民潮會瞬間席卷整個亞洲,美國在日本、韓國、東南亞的幾十萬駐軍和盟友都得跟著遭殃。這買賣對美國來說,虧到姥姥家了。
想通了這一點,美國開始行動了。他們的操作堪稱一絕,分三步走:
首先,輿論造勢。美國政府故意把“蘇聯計劃對中國進行核打擊”的消息泄露給了媒體?!度A盛頓郵報》等大報在頭版刊登了這個消息,一下子把蘇聯擺在了全世界的審判席上。你蘇聯不是說自己是和平的社會主義老大哥嗎?怎么背地里要干這么喪心病狂的事?這一下,蘇聯在國際上就非常被動了。
其次,公開警告。美國副國務卿理查森公開發表聲明,話說得很巧妙,但意思很明確:“兩個共產黨巨人之間的分歧我們不關心,但如果爭吵升級到破壞國際和平,美國不得不深表關切?!边@話是說給誰聽的?當時中國是防守方,有能力“破壞國際和平”的顯然是蘇聯。這就是在敲打蘇聯:你小子別亂來,我盯著你呢。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私下攤牌。當蘇聯大使再次找到基辛格,想得到確切答復時,美方的態度變得異常強硬?;粮衩鞔_告訴他,美國不會坐視不理。如果蘇聯對中國發動核戰爭,美國認為這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最讓勃列日涅夫后背發涼的,是美國人亮出的底牌。據后來的解密資料,美方甚至告訴蘇聯,他們已經鎖定了蘇聯國內130多個戰略導彈基地。“只要你們有一顆核彈離開發射架,我們這邊的核按鈕就會被按下。”
這已經不是暗示,而是赤裸裸的核威懾了。勃列日涅夫雖然狂妄,但他不傻。跟中國打,他有信心;但同時跟中美兩個核大國開戰,那就是自取滅亡。最終,在權衡利弊之后,蘇聯不得不把這個瘋狂的計劃,重新塞回了抽屜里。
這場驚心動魄的核危機,就這樣被悄無聲息地化解了。而它帶來的影響,卻無比深遠。
對中國來說,這件事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國際關系中,“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那個曾經最親密的“老大哥”,轉眼間就成了最危險的敵人。而那個頭號“帝國主義”對手,卻在關鍵時刻成了可以借力的對象。這極大地沖擊了我們“非黑即白”的陣營觀念,為后來的外交政策轉向提供了可能。
對美國來說,他們成功地保住了中國這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棋子,也驗證了“聯華制蘇”策略的可行性。
危機過后,中美雙方都敏銳地捕捉到了對方釋放的善意。那扇緊閉了二十多年的大門,終于開始松動了。
1971年,“乒乓外交”,小球轉動了大球,震驚世界。
1972年,基辛格秘密訪華,緊接著,尼克松總統踏上了中國的土地,與第一代領導人實現了歷史性的握手。中美關系正?;拇竽?,由此拉開。
回看這段歷史,我們不得不佩服老一輩領導人的高超智慧和戰略遠見。他們在極其困難的國際環境下,利用矛盾,縱橫捭闔,為中國爭取到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空間。
時至今日,世界格局早已天翻地覆。蘇聯早已解體,當年的中美蘇“大三角”,變成了今天更為復雜的中美俄關系。我們和俄羅斯成了背靠背的戰略伙伴,共同應對來自美國的壓力。歷史仿佛一個輪回,但內核從未改變。
只有自身強大,手握籌碼,才能在變幻莫測的國際風云中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