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緩緩君
首發 | 緩緩說
01
2月1日清晨,緬甸軍方發動突然襲擊,帶走了包括總統溫敏、國務資質昂山素季在內的執政黨 (緬甸全國民主聯盟,以下簡稱“民盟”) 高級官員。
軍方隨后宣布該國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并表示總統已將權力移交至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
當天中午,昂山素季的臉書賬號發表了一份聲明,聲明稱軍方正在發動一場“政變”,并敦促人民“要做出反應,全心全意地抗議軍方發起的政變。”
緬甸軍方則強調,這不是政變,而是在依據憲法接管國家權力。
軍方給出的理由是,去年11月的大選出現了嚴重作弊,他們認為有超過762萬張選票存在問題,在軍方要求徹查后,民盟和聯邦選舉委員并未認真對待,不僅沒有開展實質性的調查工作,還準備依據大選結果在2月1日召開新的聯邦議會。
軍方認為這是在破壞緬甸的民主進程,篡奪國家權力。
而根據緬甸《憲法》第四十條第二款:
不論是在省、邦,還是在民族自治地方,如果出現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緊急狀況時,或有將發生此類情況的足夠證據時,軍隊有權依據本憲法的規定采取預防、制止和保護措施。
軍方還表示,待國家緊急狀態結束后,會重新舉行大選,屆時國家權力也會移交給新當選的政黨。
緬甸軍方的行為是否構成政變尚存在爭議,但種種跡象都指向了,這是一場有預謀的行動。
一來是,軍方不僅帶走了總統溫敏和國務資質昂山素,同時還在各省邦帶走了當地的行政長官。即,這是一場全國范圍內的統一行動。
二來是,當天凌晨3點左右,即軍方發動突然襲擊之前的幾小時,緬甸首都內比都和經濟中心仰光,發生了大規模的通信“故障”,導致互聯網和電話無法接入使用。
緬甸國家電視臺也在當天突然停播,雖然對外宣稱是技術問題所致,但又會有多少人會相信這一說辭?
2月2日,緬甸軍方宣布對政府進行大規模改組,換掉了中央政府的11名部長,另有24名副部長被解除職務。
2月3日,有消息傳出,昂山素季被控違反《進出口法》,最高或將面臨2-3年刑期,原因是軍方在她的家里搜查到了非法進口且未經允許使用的手提收音機。
不知道這樣的理由能不能說服你,但顯然服緬甸的老百姓是不服氣的,各地均爆發了抗議示威活動,其中鬧得最兇的城市是仰光。
(仰光以前是緬甸的首都,2005年軍政府執政時,突然宣布遷都內比都,對外的理由是仰光過于靠海,一旦發生戰爭首都容易癱瘓,但外界普通認為,遷都的另一個原因是,“民盟”在仰光的影響力太強,遷都可以和反對派保持距離)
仰光民眾先是在夜間通過敲擊鍋碗瓢盆和按喇叭來表達不滿,之后又有上千人在白天進行了游行,以抗議軍方的行為。
國際社會也在第一時間紛紛表態。
以美國和澳大利亞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譴責緬甸軍方的這一行動。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辦公室也發表聲明稱,這是“對民主改革的嚴重打擊”,并敦促軍方尊重此前的大選結果。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則表示:
中國是緬甸的友好鄰邦,中方希望緬甸各方在憲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處理分歧,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
2月2號,聯合國安理會就緬甸局勢舉行內部磋商,中方的態度是:
“國際社會應為緬甸妥善解決分歧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安理會采取任何行動都應有助于緬甸政治和社會穩定,有助于緬和平和解,避免激化矛盾,使局勢進一步復雜化。”
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國不干涉緬甸內政,也不希望其他國家去干涉,我們在極力避免緬甸國內的矛盾被進一步地激化。
這事關中國的國家利益。
02
中國是緬甸的第一大外來投資國,也有一些重要的戰略合作項目希望能能夠在緬甸順利落地。
所以對我們來說,肯定是希望緬甸國內的局勢能夠保持穩定,好讓投資項目順利推進下去。
如果因為緬甸內部動蕩影響了這些項目,將會給我們帶來巨大損失。
“密松水電站項目”就是前車之鑒的。
早在2003年,昆明水電勘測設計院就為這個項目進行了勘測;2006年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受緬甸政府的邀請對該項目進行了投資;在經歷了地質鉆探、庫區勘測和水電設計之后,2009年項目正式開工。
結果到了2011年的時候,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爆發武裝沖突,導致密松水電站項目被迫停工。
事后,維基解密披露的美國外交文件證實,美國大使館曾秘密資助了反密松水電站項目的活動。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2017年中國又向緬甸提出了“中緬經濟走廊”這一戰略合作項目。
該項目可以幫助緬甸把最窮的地區 (若開邦) 和富裕的地區連接起來,完善緬甸的基礎設施,也可以通過打通中緬油氣管道來加強中國的能源安全,還有助于促進中國、緬甸以及其他東盟國家之間實現經濟一體化發展,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重大戰略合作項目。
但美國一直在背后使絆子,通過政治、經濟等手段向緬甸施壓,企圖攪黃該項目。
(皎漂港項目是中緬經濟走廊的出海口,2018年中緬雙方簽訂了框架協議,2019年美媒報道稱,項目的投資規模由起初的73億美元縮減到了13億美元,這一調整的背后有美國的“貢獻”)
如果這個項目被攪黃了,那我們的損失就不僅僅是用錢可以衡量的了。
所以,緬甸局勢出現動蕩,對我們來說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但既然動蕩已經發生了,如何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我們的利益,就顯得尤其重要。
現在緬甸國內博弈的雙方,一方是握著槍桿子的緬甸軍方,另一方是獲得主流民意支持的民盟,支持任何一方都意味著站到另一方的對立面。
那以后還怎么和人家打交道?
顯然,對于我們來說,不干涉緬甸內政,不站隊任何一方,不讓緬甸的局勢進一步激化,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2月6日,楊潔篪應約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通了電話,這也是中美最高級別外交官的首次通話。
在這次通話中,不僅提到了中美關系,臺灣問題、香港問題和新疆、西藏問題,還專門提到了緬甸。
楊潔篪重申了中方對緬甸局勢的立場,強調“國際社會應當為緬甸問題妥善解決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緬甸問題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03
在我上一篇介紹的文章中,有人留言說,軍人推翻民選政府,這是在開歷史倒車。
這種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
軍政府的名聲一向都不太好,從歷史經驗來看,軍人的治國水平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都不如文官政府,而且非常容易滋生腐敗 (當然,也會有例外。比如靠軍事政變上臺的樸正熙,在執政的18年里,實現了韓國外向型經濟的騰飛,開創了“漢江奇跡”) 。
但緬甸的軍人之所以強勢,是有其歷史成因的,這也是我為什么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介紹緬甸的歷史 (詳細可以閱讀一文) 。
簡單來說就是,緬甸形成統一國家的時間不足千年,而在這近千年時間里,周邊的山地少數民族長期處于搖擺之中。
(圖片來源:地球知識局)
當北方的中原王朝強盛時,他們會接受朝廷冊封,成為中國的“土司”,而一旦中原王朝衰落,緬族政權變得強勢時,他們又紛紛歸附緬甸。
但這種長期而反復的搖擺,導致山地少數民族對緬甸這個國家的認同感很低。
少數民族對國家認同感低的另一個原因,則和緬族人自己有關。
緬族在歷史上就是一個非常好戰并且善戰的民族。
好戰到什么程度?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 (東吁王朝和貢榜王朝) ,都出現過同時與中國、泰國進行兩線作戰的局面 (貢榜王朝時期的緬甸尤其剽悍,一邊和清軍作戰,一邊還攻陷了當時的泰國首都大城府,把泰國的大城王朝給滅了) 。
緬族政權常常因為連年征戰,導致田地荒廢,饑荒不斷。
這樣的政權,會怎樣對待被征服的少數民族,可想而知。
比如克倫族,原本生活在緬甸中部,但因為在歷史上飽受緬族人的欺凌,現在已經被趕到了緬甸的東南部。
對于克倫族來說,緬甸的歷史就是他們民族的血淚史。
你說他們對于以緬族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會有多少認同感?
再比如孟族,他們在文明程度上一直都強于緬族,但苦于打不過緬族人,多次被緬族入侵,滅國,然后被迫成為緬族政權的少數民族。
但一有機會,他們就會發動起義,尋求復國的機會。
東吁王朝就是在孟族人的起義中覆滅的,但就在孟族人推倒東吁王朝的同一年,他們的主力部隊就被另一位緬族大帝——雍籍牙一舉擊潰,然后緬甸進入到了貢榜王朝時期。
沒辦法,孟族人雖然文化水平更高,但打仗是真的打不過緬族人,只能被征服。
但純粹的武力征服并不能讓人心服口服。
總之,在緬甸這個國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其民族矛盾本來就已經很激烈了,后來隨著英國殖民者的到來,矛盾被進一步激化。
(緬甸少數民族分布圖)
04
1824年-1885年期間,英國通過三次英緬戰爭,讓緬甸淪為了自己的殖民地。
隨后,英國殖民者就發揮了“分而治之”的傳統藝能。
即通過扶持殖民地中弱勢的一方 (一般為少數民族或者當地原先的被統治階層) ,來對抗強勢的一方 (一般為主體民族或者當地原先的統治階層) 。
這種“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可以讓殖民地內部的不同民族、不同階層陷入持續的內耗,從而削弱當地的反抗力量。
這種做法有利于降低殖民者的統治成本,但對于被殖民的國家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
在殖民者人為制造的內耗中,同一個國家內部的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之間相互攻擊、相互仇視,甚至是結下血海深仇。
等到殖民者一走,留下的只是一個爛攤子。
這也是為什么英國會有“攪屎棍”這個稱號。
此外,這些年緬甸因為“羅興亞人危機”而飽受國際社會指責,其實始作俑者就是英國殖民者。
早在1000年前,緬甸就是一個以佛教為絕對主流宗教的國家,但英國殖民者到來后,開始從孟加拉地區大批量引入穆斯林到緬甸的若開邦,幫助殖民者進行開發。
這些穆斯林移民的后代,后來自稱為“羅興亞人”。
羅興亞人和原住民之間,本來就因為爭搶土地和宗教矛盾而爭端不斷。
偏偏英國殖民者又人為地把若開邦居民劃分為“佛教徒”和“穆斯林”,進一步強化了彼此的身份差異和宗教矛盾。
隨著日本侵略者的到來,雙方的矛盾達到了巔峰。
當時日本人呼吁緬甸的佛教徒一起來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而英國殖民則給羅興亞人放了大量的武裝,扶持他們去和日本人對抗。
但拿到了武器的羅興亞人,卻對當地的佛教徒大開殺戒。
雙方在二戰期間結下了血海深仇。
等到1948年緬甸獨立之后,“羅興亞人”的處境就非常尷尬了。
緬甸人拒絕承認他們是緬甸的本土民族,連少數民族的身份都不配有。
羅興亞人也對緬甸沒有國家認同,他們更希望能夠被并入到東巴基斯坦 (即現在的“孟加拉國”) 。
但又沒能并過去,還多次發動武裝叛亂,自然是遭到了緬甸人的仇視。
而當年的始作俑者——英國殖民者,早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覺得緬甸的局勢真是亂啊。
但其實還有更亂的。
日本入侵緬甸后,緬族人內部也分成了不同的派別。
緬甸共產黨長期以來活躍在抗日前線,和英國人是同一個戰線。
而緬甸的國父昂山將軍 (昂山素季的父親) ,曾經擔任過緬共的總書記,后來卻一度幫助日本打擊英國人。
這背后的經歷也有點陰差陽錯的味道。
1940年,昂山帶著緬共的介紹信來到中國,他此行的目的去來向中共學習抗爭的經驗。
結果中共沒見到,反而被日本特務注意到了,并遭到了軟禁。
日本人以幫助昂山實現民族獨立為條件,拉攏其加入到日本那一邊。
此后,昂山領導的獨立義勇軍就和日本人一起打擊英國軍隊和中國遠征軍 (還曾以殘暴手段對待中國遠征軍的傷員) 。
1943年,昂山被日軍提拔為少將——“昂山將軍”的頭銜也由此得名。
但這個人真的非常善于審時度勢。
1944年8月,昂山判斷日本人大勢已去,又秘密成立了“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給日本人來了個反戈一擊。
這樣的經歷竟然讓昂山同時收獲了“民族解放”和“反法西斯”的美譽,被尊稱為“緬甸國父”。
但對于一直活躍在抗日前線的緬共來說,他們能服嗎?
畢竟你曾經和日本人是一伙的 (在緬甸被日本人占領期間,昂山還曾擔任傀儡政府的國防部長) 。
1948年,緬甸正式從英國殖民者手里獲得獨立。
獨立后的緬甸采用了西方的議會民主制,由于昂山本人已經于1947年遭到了暗殺,于是由接替他的吳努擔任了緬甸的首任總理。
但就像前文所述,緬甸的情況太亂了——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派系矛盾交織在了一起。
在這樣的局面下,直接照搬西方的議會民主制,結果可想而知。
就在緬甸宣布獨立的3個月后,緬共打響了內戰的第一槍,他們的理由是遭到了執政黨的排擠,被不公平地排除在了國家權力之外。
隨后,克倫族鬧起了獨立。
正如上文所說,在緬甸這個國家發展的歷史中,克倫族沒少遭到緬族人的欺凌,而在英國殖民者到來后,他們選擇了加入了基督教。
他們對緬甸這個國家并沒有認同感,他們想要尋求獨立。
一起要求獨立的還有其他各少數民族。
就連羅興亞人也掀起了叛亂。
他們不被緬甸這個國家接受,他們無法獲得公民身份,再加上宗教矛盾和殖民時期和佛教徒結下的血海深仇,根本不可能融入到這個國家,所以他們要求連人帶土地一起并入東巴基斯坦。
從1948年到1962年,這一歷史時期被稱為緬甸的“獨立后議會統治時期”。
這個時期簡單來說,就是亂成一鍋粥。
再加上總理吳努失敗的經濟政策,緬甸這個國家在不斷地走向分崩離析。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由奈溫 (也被稱為吳奈溫,其中“吳”是一種尊稱) 領導的緬甸國防軍發動了政變,取締了議會政府,緬甸進入到軍政府統治時期。
從1962年到2011年的49年時間里,緬甸長期處在軍政府的統治之下。
(在1988年時,奈溫政府曾在上百萬民眾的游行抗議下,把政府權力短暫地移交給了文官政府,但文官政府鎮不住場子,示威一直不停,國家造地走向失控,于是在1個月后,蘇貌將軍發動了政變,緬甸再度進入到軍政府統治狀態)
那么,緬甸是如何走向民主的?
其實緬甸的民主化改革,恰恰是在軍政府的讓步和主導下實現的。
05
軍政府內部也分傳統派和開明派。
其中1992年上臺的丹瑞大將,就屬于軍中的開明派,他自上臺以來,就在逐步推動緬甸的政治轉型。
但他并未能獲得緬甸民眾的擁戴。
事實上,緬甸軍政府的腐敗問題一直非常嚴重。
(丹瑞女兒結婚時,因婚禮過于奢華,引發緬甸民眾的強烈憤慨)
推動民主化改革,其實也是迫不得已。
自從獨立以來,緬甸長期處于貧窮落后的狀態,是聯合國認定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一方面有美國制裁的原因 (緬甸自獨立后就長期遭到美國的經濟制裁) ,另一方面也是緬甸的歷任政府確實都不擅長發展經濟。
經濟凋敝,民生問題突出,導致老百姓對政府的不滿越來越強。
在這一背景下,推動民主化改革,一方面可以呼應民意,另一方面則是希望美國能因此解除對緬甸的經濟制裁。
然而,有一個人一直都讓緬甸軍方有所顧忌,那就是——昂山素季。
作為緬甸國父,昂山將軍因暗殺而死,這個故事實在是具有太過強烈的悲情色彩。
在這種悲情的渲染下,昂山素季一出道 (昂山素季15歲出國,直到1988年才回到緬甸) ,就受到了民眾的極力擁戴。
只要是搞選舉,昂山素季就能以橫掃千軍之勢,拿下絕大多數的選票。
這讓緬甸軍方極為頭疼。
一方面,他們要推動民主化改革,另一方,又怕昂山素季太過強勢,導致軍人失勢。
為此,軍政府在2008年的憲法修訂中,留了一些“保底條款”。
這些條款包括:
1.軍隊在各級議會中擁有25%非經選舉產生的議會代表席位。
這一方面是為了給軍方在議會留下部分席位,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防止執政黨做大后修改憲法。
因為2008年版憲法還規定,修憲需要在議會獲得75%以上的同意才行,而軍方擁有25%的“保底”舉席位。
這就確保了凡是不利于軍方的修憲,都不會獲得通過。
2.緬甸國防軍享有獨立處理所有與軍隊有關事務的權力,并且在18名政府部長中,其中3個部長職位(國防部長、內政部長和邊境事務部長)必須由軍人擔任。
這是為了確保軍方在日后的民選政府中,也能分配到一定的權力。
3.軍方擁有在特殊時期接管國家的權力。
也就是文首說的《憲法》第四十條第二款:
不論是在省、邦,還是在民族自治地方,如果出現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緊急狀況時,或有將發生此類情況的足夠證據時,軍隊有權依據本憲法的規定采取預防、制止和保護措施。
4.禁止外國人或直系親屬中有外國國籍的公民擔任總統
由于昂山素季的丈夫是英國人,兩個孩子也都有英國國籍,所以這一條的針對性其實非常明顯了,就是不想讓昂山素季當上總統。
此外,軍方制定的政黨法還規定,政黨成員中不能有犯罪之人。
這一條其實也是針對昂山素季的,因為在軍政府統治時期,曾以煽動騷擾罪等罪名將昂山素季軟禁了十幾年 (其實在軟禁期間,軍政府多次希望昂山素季能夠主動離開緬甸,再也不要回來,但昂山素季鐵了心就是不走。1999年,其丈夫在倫敦因患前列腺癌逝世,昂山素季也拒絕奔喪) 。
這也意味著,民盟如果想參與大選,就必須把昂山素季開除黨籍。
在準備好了以上一系列的“組合拳”之后,緬甸終于在2010年,迎來了修憲后的首次民主選舉。
在這次選舉中,民盟因拒絕將昂山素季開除黨籍,干脆退出了選舉。
最終,聯邦鞏固與發展黨(以下簡稱“鞏發黨”) 贏得了大選,黨主席吳登盛出任緬甸國家總統。
鞏發黨其實是軍方扶持的政黨。
該黨派的前身——聯邦鞏固發展協會,本身就是軍政府時期設立的組織,一直到2010年大選那年,才注冊成政黨,并掛牌參加緬甸的選舉,其核心骨干,也都是由原軍方大佬退役后加入的。
(吳登盛本人也曾是軍政府時期的總理)
所以“鞏發黨”也被稱為軍方的“小號”。
這樣的民主化改革,美國當然是不會認的。
迫于無奈,吳登盛執政時期,修改了政黨法,使得民盟可以在保留昂山素季黨籍的情況下,參與總統大選。
結果,5年之后,讓軍方擔憂的情況真的發生了。
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以絕對優勢贏得了大選。
在498個選舉席位 (不含25%的非選舉席位) 中,民盟獲得了390個席位 (其中人民院255席、民族院135席) ,而軍方的“小號”鞏發黨在選舉中僅僅獲得了42席,即便是加上預留給軍方的那25%的保底席位,加起來也不足半數。
緬甸議會出現了民盟一家獨大的局面。
(在獲得政權之前,昂山素季因其言行,一度被視為是東南亞的“民主女神”和“人權斗士”,還獲得了各種人權獎和諾貝爾和平獎,西方世界一度對她抱有巨大期望。然而等她真的掌握權勢之后,人們發現她是個現實主義者。在外交上,沒有因為意識形態問題而倒向西方,而是堅持大國平衡的外交政策,在羅興亞人問題上,則完全站在緬甸人的立場之上,讓西方大失所望)
06
獲得政權的昂山素季,隨后就表現出了勃勃的野心。
盡管軍政府時期制定的憲法,讓她無法就任總統 (有外籍子女) 。
但民盟在成為執政黨后,仿照新加坡,強行新設了一個憲法中沒有的職位——國務資政。
新加坡過去的國務資政是誰在擔任呢?
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昂山素季的這一做法目的性就非常明顯了。
你不讓我當總統,那我就“垂簾聽政”,照樣是國家的掌舵人。
哪怕軍方和鞏發黨強烈反對,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依然頭鐵的很。
又由于民盟在議會占據多數席位,軍方的反對根本沒用。
除此之外,民盟在第一個執政任期里,曾提出過多項不利于軍方的提案,還要求修改憲法 (包括削弱軍隊權利,解除對有外籍直系親屬的人擔任總統的資格限制等等) 。
這讓軍方感到岌岌可危,生怕這樣下去自己會被邊緣化。
軍方原本寄希望于2020年的大選情況會有所改善。
因為在民盟執政的那5年時間里,緬甸的經濟增速表現,其實還不如鞏發黨執政時期的那5年。
但讓軍方沒想到的是,在這次的大選中,民盟的席位比上一屆還多了6個,而鞏發黨則比上一屆少拿了9個席位。
軍方隨后提出,大選可能存在嚴重舞弊,要求民盟和聯邦選舉委員進行徹查。
結果人家根本沒當回事,也不開展實質性的調查工作。
民盟的這種態度,更加讓軍方感到岌岌可危。
因為鞏發黨和軍方那25%的保底席位加起來,也不足1/3。
這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5年時間里,只要民盟不答應,軍方的提案就不可能獲得通過,而民盟的提案,即便軍方和鞏發黨全數反對,也完全阻止不了 (修憲除外) 。
站在軍方的角度,是他們維護了國家免于陷入分裂,緬甸的民主化進程也是在他們的讓步和保駕護航之下一步步實現的,結果現在自己反倒被邊緣化了。
而且人家民盟還不把你當回事。
這種心理上的落差不難想象 (今年1月10日,鞏發黨發言人曾公開表示:“我們一直在致力于2020年組建政府而努力,希望至少也會獲得比2015年更有尊嚴的選舉結果”,這其實體現了軍方和鞏發黨的真實心態,但現實是他們比5年前輸得更慘了) 。
而偏偏軍方手里又握有槍桿子,于是他們選擇了在民盟準備組建新政府的那天,對其發動了突然襲擊。
這種做法在一部分人眼里顯然是不光彩的,但這個事件的本質,在我看來純粹是緬甸內部的一次權力斗爭。
民盟并非是弱雞,甚至還一度在議會咄咄逼人。
(昂山素季其實是個狠人,而且非常善于借助國內外的各種力量,頗有她爸的風范)
軍方雖然擁有槍桿子,但也受到了種種的制衡,至今仍小心翼翼,生怕外部勢力卷入。
事態的后續會如何發展,我認為應該交由緬甸人自己去處理。
緬甸的民主進程,也應該由緬甸內部各勢力之間的妥協和談判來逐步完成。
這種由“內生”產生的民主,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可執行的民主(關于這一點,我曾在一文中介紹過)。
外人沒必要去干涉緬甸的局勢,也不應該去干涉。
看看敘利亞,在美國強行干涉后,人民至今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而對于我們國家來說,在緬甸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也有重大戰略合作項目需要和緬甸一起去推進。
如果因為外部勢力的介入導致緬甸陷入動蕩,我們的損失并非是用錢可以衡量的 (中美競爭的大格局下,緬甸亂了其實最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
所以,不干涉緬甸內政,不站隊任何一方,不讓緬甸的局勢進一步激化,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P.s
關于軍方的突然襲擊,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因為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未能拿到議會的特赦。
敏昂萊出生于1956年,馬上就要65周歲了。
如果在退休前不能拿到特赦,很可能會遭到清算。
敏昂萊是否曾索要過特赦,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個可能性我認為還是相當大的。
畢竟丹瑞和吳登盛在退休前,都獲得了議會特赦,讓他們可以安心退休。
而自從民盟上臺后,議會就一直掌握在由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手里,他們為什么不給敏昂萊以特赦?
考慮到民盟曾公開宣布把修憲當成自己的執政目標,而這一目標如果沒有軍方的支持,顯然是無法實現的。
所以有一種猜測是,民盟希望用特赦來換取敏昂萊對修憲的支持。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猜測。
但如果猜測屬實, 雙方必然會就特赦展開談判,一旦談妥,緬甸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緩緩君:985高校工科男,時代華語圖書簽約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觀點;有一點理性,也有一點溫度,已出版《我就喜歡這樣的你》。公眾號:緩緩說(huanhuanshuo5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