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語“開門紅”的淵源
開門紅是中國人的常用祝語,用以祝福人們工作、事業、學業從一開始就能取得佳績,為后面開個好頭。開門紅一詞的由來,跟中國古代建筑的一種特殊小品有關,這便是照壁。照壁是常設在建筑主入口內部或外部的一面獨立墻體,能起到聚氣斂財、保護隱私等作用。
有關照壁的記載最早見于西周時期的文獻,唐代以后開始盛行,在明清年間達到高峰,并流行于民間。古人為圖吉利,逢年過節時,常在照壁上貼上紅色的福字或者門神,希望能開門見紅、開門見福,討個好彩頭。
古代建筑里的照壁
川菜中的“開門紅”
川菜中有一道創新菜品也叫開門紅,它是以湘菜剁椒魚頭為藍本,結合川地本土的食材原料和川菜的調味方式加以改造而成,特別在視覺體驗和食用體驗上進行了創新,色、香、味、形、意兼具,十幾年前常作為一些筵席的頭菜,是當時創新川菜的代表作之一。
剁椒魚頭是湘菜傳統名菜,據傳與清人黃宗憲有關,此菜以胖頭魚(即鳙魚、花鰱)魚頭和剁椒合蒸而成,魚頭的鮮嫩與剁椒的鮮辣充分融合,成品色澤紅亮、魚頭滋糯、鮮辣爽口。
湘菜剁椒魚頭
川菜廚師們把剁椒魚頭引入四川并進行了川式改造。
選料:
魚頭選用兩斤多重的簡陽三岔湖花鰱魚頭,海椒用優質大甜椒、小米辣和鮮剁椒,大甜椒取形、取色,小米辣取味、取意,另外還要用到四川泡菜中的泡野山椒,取其酸辣,使之與小米辣、剁椒形成鮮、酸、香結合的復合辣味,再加蜂蜜以和味,使之辣而不燥。
做法:
制作時先將魚頭用水浸泡半小時,去除雜質,再以蔥、姜、鹽、料酒腌制二十分鐘,魚頭裹豬油入盤擺好,淋上以剁椒、山椒、鹽、胡椒等料兌成的滋汁,放上切細的小米辣顆子,最后再逐次蓋上甜椒片,上鍋蒸制二十分鐘即成。
食趣:
上桌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盤通紅,大片甜椒色澤紅艷,晶瑩光亮,絲絲魚香從片縫中升騰出來,盤內湯汁縈繞,潤澤剔透,遮掩中透露出幾分神秘。食客動筷,如掀蓋頭一般將甜椒片揭開,鋪滿小米辣和剁椒的魚頭才讓人恍然大悟,原來是如此開門見紅!魚頭吃完后,可讓店家煮來新鮮面條放入盤中,拌著滋汁大吮大嚼,更能體會到此菜之精妙。
川菜開門紅
川菜開門紅,從湖南“飛”到四川
作為創新川菜,“開門紅”與宮保雞丁、麻婆豆腐、開水白菜等經典的傳統川菜相比,誕生時間并不長,準確說是本世紀才創制的,其引進者正是成都大蓉和酒樓的老板劉長明,他曾在自己的書中詳細介紹了此菜的來龍去脈。
2000年9月,劉長明在長沙天心賓館附近的一家小餐館吃到了剁椒魚頭,出于對口味和市場的敏感,他當時就覺得這道菜在四川肯定會有廣闊的前景,于是便立刻讓家中的技術力量打飛的到湖南考察,一行人經過多次試菜和多渠道取經,終于把剁椒魚頭的操作手法帶回了成都。
飛回成都后,大蓉和又專門組織研發人員進行本地化創作,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實踐,終于在2000年10月推出了川版剁椒魚頭——開門紅,并一炮打響,受到眾多食客追捧。此后,成都市面上一些川菜館也紛紛效仿,陸續推出了各種魚頭菜品,共同為身處變革期的川菜帶來陣陣創新的風潮。
早期的川菜開門紅(攝于本世紀初)
海納百川,川菜長“紅”之道
單從一個菜品來看,“開門紅”是極其成功的,在本世紀初的幾年里,它曾是成都大中型餐館中銷量最好的菜品之一,光一個店在三四年間就能賣出50萬份,甚至還掀起了一股鮮椒味川菜的熱浪。
究其原因,除菜品本身的風味適合川人、菜品名稱討喜之外,更多來自于汲取、創新與融合。取湘菜的風格,取粵菜的檔次,取川菜的調味,裝盤大氣,顏色喜慶,味道刺激,口感爽嫩,最終才能綜合形成“開門紅”在寓意上的吸引力,視覺上的沖擊力和口味上的誘惑力。
此外,“開門紅”給川菜帶來的另一個啟示,是創新的理念和創新的方式。
傳承與創新,一直都是川菜發展過程中并存并立的話題。傳承不等于固守舊章,以發展的眼光來審視日益變化的市場,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食客的喜好,這樣的傳承更具生命力。
同樣,創新不等于推倒重來,把握川菜的本質,以川人食俗為基準,將其它菜系的長處和強項,融入到“川地特色的原料和川人尚味的基因”這兩個根本體系中來,這樣的創新才站得住腳,不僅能“開門紅”,更會日益長紅。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請注明:川味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