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過一本書,里面列舉了英國人在各個領域的行為潛規則,這本書非常好笑,我伺機在音頻節目里給大家好好解讀一番。
里頭說:英國人對食物常常展現出一種無動于衷的冷漠態度。如果你在公共場所大談食物有多美味、它給你帶來怎樣的享受時,英國人表面往往滴溜溜眼珠一轉,跟桌上親近的人進行一番彼此心領神會的眼神交換,心理活動是一方面覺得你滑稽另一方面自己很尷尬難堪。因為這個國家自古就全員懷有某種深刻的心理暗示:對牽扯到感官刺激的事兒多少都有點唯恐避之不及的意思(估計這也是為什么英國人在19歲以前有過性行為的比例遠高于美國,但卻給人一種性欲非常之低,極端克制、壓抑、冷淡、只會賣腐的經典印象)。
所以你談論食物時,萬萬不可一本正經、充滿激情地談,要用一種英國社會普遍認可的輕松的、淡淡的、幽默且刻意自嘲的態度來表達,否則會被視為比當眾講葷段子還不能接受的“貪吃色情”傳播者。奇怪地,講露骨笑話反倒更能為社會所容忍呢。
我是一個在言談打扮和處事作風上都比較貼近英式作風、但唯獨在吃上富有旺盛激情和表達欲的女性。這么一看, 吃上東西的我就頃刻間化身為美國人joey,不但光明正大地眼饞一切,并且義正言辭且面斥不雅地never share food.
作為北京四九城主食圣殿的守護者,此篇我先為大家推薦下列 屢吃屢爽的百姓餐桌美食:
陳年價格表,那時豬肉價格一切都很美好
【西苑味道】 算是西苑飯店的外賣窗口小店,全年無休,哪怕大年三十你沒地方買熟食和主食去,也照例可以驅車前往 白石橋東南角,在新世紀日航酒店正門斜對過找見這間小鋪。
我對它一往情深到什么地步?從只能現金購買的年代到可以購買儲值卡、充了一次又一次值、眼見著金牌扣肉從48元漲價至如今60元還不離不棄的地步。
我媽是一個非常節約的中國傳統女性,上禮拜我們蒸好了最后一份扣肉囤貨,她邊吃邊嘆氣:吃完這份可真不能再買了,漲價漲到離譜,但好吃是真好吃。我怎么聽著這拒資產階級腐蝕永不沾態度的弦外之音是暗示及鼓勵我麻利兒再買幾袋呢?
這個扣肉,是我最為推薦的必買第一名, 肥而不膩特別香,下頭鋪滿一層梅菜。每次我都遵循先夾一大片肉再kuai滿整勺梅菜跟米飯攪拌均勻后、一口一口往嘴里送的賞味原則,體會那份肉香四溢的純感官享受(英國人若見此情此景非要痛苦地別過頭去),有這個菜時我吃米飯一律兩碗起步。
坦白說我根本不知道所謂地道正宗的扣肉應該什么味道,那對我而言也似乎不那么重要。就好像英國人明面兒上給人一種保守頑固的“不變”形象,但他們在吃上那可是相當的靈活變通。前一秒還在往各式菜肴里加西紅柿干或者迷迭香醬汁,后一秒就開始把開心果奉為神物,什么東西都是開心果口味的。
這種做法除了暴露出他們不在乎吃、沒什么深厚的烹飪傳統之外;也從側面說明,口味本身就是見仁見智、在進行改良時非常個人化的。 我相信咱普通人大部分吃的是味道本身,而不是所謂的“正宗”。畢竟你點的是梅菜扣肉,就算再邪門的改良,也吃不成蒜蓉排骨味兒啊。 我覺得買奢侈品啥的,被虛榮心左右、因為別人說好硬著頭皮買了自己明明不喜歡的東西,也就罷了。 但吃進肚子、最終都會變成一坨坨屎尿屁的東西,就別那么焦慮、被別人教該吃哪個不該吃哪個了。咱們老百姓活得還不夠卑微嗎?
有些自認為是專家的人還喜歡擺譜、跟你提飲食文化。 我個人有一些不同的意見:我們國家無論是飲食還是文化、無論拆開看還是合在一起看,都毫無疑問是源遠流長、有極為深厚傳統的;但文化最終表達的,應該是人的本質和修養、一種兼容并蓄的包容態度 、甚至更偉大的生命態度。
有人吃過幾口好飯,去過幾個國家旅游就容易看不起別人的喜好 , 我這幾年學到這是不夠善良的。 有位我也很喜歡的畫家說過一句大實話:其實你有你的擅長,別人也有別人的,但大多數人都差不多,有相對好的地方,也有不夠完美的。所以與其去說一些“這女孩太胖”、“你一點兒都不會吃”、“這個不行,比我在哪兒哪兒哪兒吃的差遠了,那里面有一種xxx和xxx(正常人根本無法記住的香料)的清香”之類的,不如發出“身體健康現在絕對是第一位的,你看你臉色多紅潤啊”、“這個肉一看就是好肉”、“這價格對比東西看真是太實惠了”這些同樣是實話、但會讓社會變得更和諧的旋律。
這不是虛不虛偽的問題,這是人夠不夠善良、胸懷和眼界的問題。因為個人一點點微不足道的長處被大眾捧起來、轉臉就把自己凌駕于大眾之上,這都是沒什么出息的膚淺行為。
當然西苑味道除了扣肉之外還有一些很合我口味的好吃吃:
桂花半片鴨
單獨售賣的鴨腿
比如 鹽焗雞、桂花半片鴨、鴨腿、豬耳朵和豆腐干 。其實這家整體口味是偏南方、帶點兒甜絲兒絲兒味道的,我也在店里也撞見過幾次聽口音明顯是南方但看樣子應該在北京過了有年頭的老阿姨們。
豬耳朵我家一般兩吃,有時候直接拌菜;立春的時候我媽把它跟其他幾絲炒在一起拿面餅裹著吃
豆腐干也兩吃,有時拌菜,有時直接配飯吃
如果是久居北京的南方朋友想找點家鄉味道,我覺得沒準能從這些鴨肉的做法上獲得些許心靈撫慰。
吃那些肉時,總搭配我媽做的蔥油餅、肉龍以及麻醬餅
我媽特別推崇在夏天吃鴨肉,因為鴨子是涼性的,可以對抗夏日濕熱; 所以有陣子我家經典的夏日菜肴就是鴨腿+拌幾絲, 再搭配上我媽自制的蔥油餅或者麻醬餅, 離傳統北京大爺大媽形象就只差一臺胡同口的小矮桌以及大蒲扇了。
我媽最愛鹽焗雞
我媽的口味更代表標準的北京人口味,相較于甜,更重咸一些。 當然作為自養生堂開播以來就忠誠追隨的天使輪觀眾,我們全家也長久看重健康飲食這一議題,在平日的 烹飪中堅持執行“少鹽少油、能熬菜燉菜絕不炒菜、甚至敢用水煎荷包蛋”的0添加、尊重食材本身味道的宗旨, 所以鹽焗雞就是偶爾為清淡飲食加點兒咸口的存在。
如果不喜歡冷吃雞的處理,可以去嘗試牛街居民區里 【大益烤雞】 的八珍烤雞或者 【香妃烤雞】 的任意烤雞部位。
記得第一次去買大益烤雞時,我媽跟著我在居民區里逆風行進,她連連追問我是不是走錯了路,什么店能在這么犄角旮旯的地方做生意。 等看到烤雞定價、回到家開膛破肚吃到肚兒里那些黃花木耳香菇時,才夸贊它一只只要五六十塊,比香妃烤雞便宜了近一半的高性價比。
連我媽都說實惠的,就是這個世界上的真實惠。
多說一句,大益的豌豆黃,真的好吃,我吃了一口又一口,不是人
大益烤雞和香妃烤雞的處理,都是干干凈凈地刷油烤,大益更實在地把雞肚子收拾干凈,塞上各種配菜,借由烤雞過程中滲出的自身油脂,把菜也浸得香噴噴的。 對于圖省事的裝修人來說,這就是有菜有肉的幸福一餐了。
吃過了這樣的做法,再偶爾買一只幾年前我還為之瘋狂的山姆會員店烤雞,就覺得添加的甜醬辣醬太多太重了。
曾經也是吃了無數只山姆爆款的人
山姆這個爆款的定價是真便宜,能看出來是品牌為了走量打造的明星產品,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代謝的變慢,我想要消化掉它們就有些困難、胃也不那么舒服了。所以現在盡量去買添加的醬料少或者不添加的,這樣在口感上更清爽沒負擔。
香妃烤雞的第一名我覺得肯定不是烤雞,而是燒餅。 北京各家名店的燒餅也是自成一派,不需要比較,買自己最愛的那口兒就好。
香妃烤雞的雞油燒餅在我看來是最像點心、室內溫度下不需要加熱也特別美味的。 我每次打西單北大街路過時總要拐到店門口、指揮副駕的人一進一出拎回20個燒餅。
以前在這個寸土寸金、沒辦法便捷停車的地段,最佳方式就是讓副駕的人跑趟腿兒;但上次我去時發現香妃往南20米處效仿了南鑼鼓巷的做法,開辟出一片停車空間,從根本上解決了一個人出行也能方便購買順便吃份套餐的難題。
除了燒餅烤雞套餐,也有炒菜套餐,千禧年之后再也沒見過30塊套餐給堆成小山一樣的配菜的
當然 老回回、龍大嬸餑餑店、滿恒記、聚寶源 這些在北京有口皆碑的老字號名店的燒餅水準保持得都很好,其中我特別喜歡 聚寶源的芝麻椒鹽燒餅。
它比一般燒餅的個頭兒要小一些,更接近于螺絲轉或者燈籠紅的大小,因此配合著2塊一個的定價就顯得捋著油頭、身份有些尊貴了,但如果你趁熱吃剛出鍋的,那個椒鹽芝麻混合著孜然的味道真是越嚼越香、不負定價。
注意:一定要熱著吃,變冷了的它就好像失去濾鏡的美女,讓人直喊2塊花得冤。不如再順著聚寶源往前走不到400米,全牛街最劃算的燒餅就在 【穆民美食】這兒,無論椒鹽還是麻醬,一律一元一只,味道也沒什么差別。 每天早起夾個荷包蛋進去,配合著我媽現做的五谷豆漿,幸福感都是等量的。
grace曾跟我說,她朋友得知我倆認識時,曾托她問我加雞蛋的燒餅是誰家的,現在看看,誰家的都有可能啊
但如果要想吃糖火燒,我誠意推薦阜外醫院附近 【老回回】 出品的,確實不一樣。以前我跟Grace學過 一個英文單詞叫做gooey,意思大概就是軟軟乎乎有點流動的……流心 (爆漿雞排、熔巖蛋糕,一咬開就往出微微咕噥的流心都可以用gooey)。
老回回糖火燒掰開之后,竟然有gooey之意境。 大家看,簡直是內有乾坤了,這紋理像什么?恕我直言,我覺得是去往古潼京的地圖和流動的海子。
老回回的糖火燒不但料足、gooey,而且個頭兒非常之巨大。 我能理解當代女性在保持身材和滿足口腹之欲當中的情緒和意志力的游移,因此給大家支個招兒 :如果決定了午餐吃這個糖火燒,那么索性就把其他想吃的一塊兒吃了(比如老回回的糖油餅和炸糕,或者涮羊肉),將攝入的總熱量控制在2000大卡以上,然后下午驅車前往馬連道一家家試茶,這堪稱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完美行程。
老回回的糖花卷和炸糕
如果你是一個愛喝茶的人,一定懂我在說什么:沒有兩千卡打底,如何承受得住試茶之消食。 這個生活小竅門也是Grace教我的,她來自一個飲茶世家,上個月要從上海飛回倫敦之際,我受其母之托從北京人肉給帶過去一個行李箱。當她在我酒店打開這只行李箱、映入眼簾的是壓住衣物那五餅茶時,我就知道這個只喝loose tea的女的有點東西。
覺得燒餅、糖火燒這類太干、不好順著嗓子眼兒往下送的人,不要忘了我們四九城里還有數不清的包子鋪。
世間包子千千萬,我媽做得最好吃
雖然在我心目中最好吃的包子絕對是我媽做的,但還是經常會在miffy推薦的 【繆家婆】以及牛街的【洪記】 買新鮮出爐的肉包子坐在店里趁熱吃,這些包子也沒啥特別的過人之處,但勝在皮薄餡大,一咬一口肉,里面的肉汁水還能浸透面皮,正是我偏愛的那種。
繆家婆的豬頭包子
洪記的羊肉包子
進店吃的話,洪記的羊肉汆面好吃!跟小時候媽媽做得爆羊肉味道一樣~
曾有許多來京郊旅游的親朋好友也會慕名前往我區網紅包子鋪 【新新飯莊】 、并預先請我點評它是否名副其實。從個人情感上來說,新新飯莊的包子伴我成長,小時候的事兒我能記住的不多,但其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我曾在5歲時單槍匹馬連吃13個新新飯莊的包子不停嘴,那得多好吃啊!
今天雖然店里還是拐著彎兒的排隊,去年我也買過兩次、試圖重現當年之勇,但發現里面的肉真是可憐兮兮只有一丟丟了,所以我懷疑我吃的不是包子皮,是情懷。
但如果你來門頭溝,另一家網紅窗口 【新橋炸雞】 還是值得帶兩條腿子回家的。
它不是那種給你裹上好多淀粉下油鍋、咬一口找不著雞的類型,而是 皮是皮肉是肉,色澤金黃、味道過硬, 在我區強勢屹立四十年從不過時。 春節 前我路過附近時發現一位大哥坐在馬路牙子上大口撕著肉 吃,完全不顧是否會喝風、 會不會打臭雞蛋嗝兒。 立刻有一種看水滸傳的錯覺,轉身也進店買了兩條雞腿子。
最后,分享一位南方朋友給我寄來的龍游發糕,我媽用了蒸和裹著雞蛋煎的兩吃做法,是春節期間每天我都要來一份的美味!
好啦,這篇我本來隨便寫寫準備發小號填坑的,但在排版的一剎那心中突然涌起一些叛逆,我問自己:干嘛不發在表姐F?難道吃好吃的不是最重要的事兒嗎?難道買奢侈品、喜歡fashion、等著看裝修文的人就不吃糖火燒和梅菜扣肉嗎?
希望大家愛吃~更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你珍藏的好吃吃。2021,多吃多漂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