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類都有哪些行為?
首先,這里所說的人類行為是指人類的主觀行為,是人類在思想控制下的主觀能動性行為。人類的被動行為不在此討論范圍內,例如人類被動的適應環境的行為。
第一個例子,我們的智人祖先風餐露宿,經常被野獸襲擊。通過他不斷對現實環境的學習和認知,他產生了建造安全的,能遮風擋雨的住所的需求和欲望。這個需求和欲望足夠強烈,轉化成了他的意志,激勵和鼓勵他去實踐,他創造了磨平石頭的工具,用來幫助建造滿足他要求的住所。
第二個例子,我們的智人祖先要吃飯,但是他吃膩了其它小動物的肉,他想吃野豬肉。通過他不斷對現實環境的學習和認知,他產生了殺死野豬吃肉的需求和欲望,這個欲望足夠強烈,轉化成了他的意志。激勵和鼓勵他去實踐,他創造了尖棍子的工具,用來殺死野豬。
第三個例子,我們的智人祖先,通過他不斷對現實環境的學習和認知,他產生了要將自己看到聽到的事物和知識與他人交流溝通的欲望,這個欲望足夠強烈,轉化成了他的意志。激勵和鼓勵他去實踐,他創造了用來溝通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語言。
第四個例子,我們的智人祖先,通過他不斷對現實環境的學習和認知,他產生了要將自己看到聽到的事物和知識記錄下來的欲望,這個欲望足夠強烈,轉化成了他的意志。激勵和鼓勵他去實踐,他創造了用來記錄事物和知識的工具,也就是文字。
這四個人類行為的例子,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人類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所以,不管人類的行為是做什么,都是在學習和實踐。而且學習和實踐不是先學習再實踐,而是一邊學習,一邊實踐。學習和實踐是一體的,密不可分的。
根據《人類文明進化論》,人類學習和實踐的過程會創造和改進工具,用工具來改造現實環境。工具提升了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人類通過學習和實踐增加、提煉和升華人類的知識,每一代人類學習和實踐的過程就是人類知識進化的過程。
前兩個例子,人類創造了現實中的工具(對比存在于思想中的語言和文字工具),例如磨石頭的工具和殺死野豬用的尖棍子工具,用工具來改造自然環境。建造好的住所就是對自然環境改造的結果,殺死的野豬也是對自然環境改造的結果。所以,創造和改進現實中的工具來改造自然環境,就是人類兩類行為之一。
后兩個例子,人類創造了思想中的工具(語言和文字存在于思想中),例如語言和文字,用來改造人文環境,語言和文字工具的使用大大提升了事物和知識的溝通交流效率,也大大提升了事物和知識的記錄和流傳效率,也就提高了人類社會知識進化的效率。所以,創造和改進思想中的工具來改造人文環境,就是人類兩類行為之二。
人文環境就是人類的大思想環境,即社會環境。人類創造的各種社會制度(制度也是思想中的工具),包括一些科技,例如手機和互聯網(其實是對溝通和記錄工具的改進),都是為了改造人文環境,提高個人在人類社會環境中的運轉(學習和實踐,溝通和交流)效率,從而,提高人類知識進化的效率,創造和改進更高效的現實中的工具,提高人類改造自然環境的效率。
綜上所述,人類的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創造和改進現實中的工具來改造自然環境,一類是創造和改進思想中的工具來改造社會環境。而人類對社會環境的改造又促進了對自然環境的改造。
2 人類行為產生的原因
人類行為產生的原因就是人類的需求和欲望,因為這些需求和欲望,人類就會沖動,去追求和滿足這些需求和欲望,所以才產生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行為。
根據《人類文明進化論》,人類根本就沒有純潔的需求,因為人類所有的需求都會被人類的思想進行加工為人類的欲望,成為無法完全滿足的無底洞,比如人類吃喝拉撒,傳宗接代的需求會被轉換成吃更好的,喝更好的,住更好的,癩蛤蟆要吃天鵝肉的欲望。
根據《人類文明進化論》,人類的所有的欲望和追求,都來自于人類思想帶給人類的原始欲望和追求,那就是成為超能力的無所不能的“神”的欲望和追求。所以,人類行為產生的根源是追求和滿足人類的原始欲望。
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欲望。這些欲望都是人類思想產生的,是人類基于現實環境的認知產生的。這些欲望并非是完全虛幻的,而是有部分現實邏輯的。其中有的嚴謹一些,實現的可能性大一些,有的不夠嚴謹,實現的可能性比較小。實現可能性越大的,對我們越重要的,我們的欲望就越強烈,我們就越沖動。
我們會將那些理性的(邏輯嚴謹的),強烈的欲望,轉換為我們的意志。用意志來強制我們行為,從而實現和滿足欲望。當我們懶惰的時候,我們的意志會激勵我們去行為,當我們在行為的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的意志會鼓勵我們克服這些困難,繼續前進。
3 人類行為的本質
人類創造和改進現實中的工具,并用來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其實是人類將自己的信息(知識)傳遞(應用)給現實自然環境,現實自然環境會給予人類信息(知識)反饋,例如這個知識正確,或者不正確或者需要調整(和現實不一樣,現實是這樣的….),人類收到這個信息的反饋后,會調整自己的信息并再次傳遞給現實自然環境….
人類創造和改進思想中的工具,并用來改造人文環境的過程。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其實是人類將自己的信息(知識)傳遞給其他的人,其他的人會給予人類信息(知識)反饋,例如這個知識正確,或者不正確或者需要調整(和我認知的不一樣,我是這樣認為的…..),人類收到這個信息的反饋后,會調整自己的信息并再次傳遞給其他人….
綜上所述,人類的這兩類行為,其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信息的傳遞和反饋,都是信息(知識)的交流。人類改造自然環境是和自然環境交流,改造社會環境是和其他人交流。
有的人喜歡與自然環境交流,不太喜歡和他人交流,我們會認為這個人有點內向,反之,有的人喜歡與他人交流,不太喜歡和自然環境交流,我們會認為這個人有點外向。根據本文理論,內向的人更適合改造自然環境,外向的人更適合改造人文環境,孰輕孰重?我想讀者應該能夠清楚的知道了。
根據《人類文明進化論》,人類所有的行為,其目的都是為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即人類知識的進化,也就是進化出更高級的知識,所謂“真知”。而人類行為的本質就是交流,所以,“交流出真知”才是對的。這里的“交流”,其實包括了人類的學習和實踐行為,而“實踐出真知”,這里的“實踐”有點片面。
通過本文理論,我想讀者應該能夠理解,為什么買賣東西的時候要討價還價?因為“交流出真知”,不討價還價怎么知道這件商品的價值在哪里?其實,人類根本無法追求到所謂“真知”,但是,我們一直都在追求“真知”的過程中。
再強調一下,人類的所有行為,其實都是在交流,無論你是內向的人還是外向的人,認清這個事實,有助于完善自己的人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