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sir
本文系作者授權轉載
能影響一個國家進程的因素有許多,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地理、氣候和宗教,還有這篇文章我要講到的地緣格局。
翻開熟悉的世界地圖,有許多國家的形狀位置,在過去幾十年基本沒有多少變化:
浮在海面上的事物總是清晰可見,一目了然,可潛藏在深淵里的風譎云詭,并不容易看得通透。
01
先從北歐開始講起。
熟知歷史的讀者都知道,這片區域原本是維京海盜的老窩。
他們頭戴牛角盔,手持巨斧木盾,身穿鎖子甲,乘上龍頭船,在8-11世紀席卷了整個歐洲,戰斗力很猛,所向披靡。
在這群野蠻人的襯托下,歐洲地區那些長期驕奢淫逸的王公貴族,可以說弱到手無縛雞之力,加上各自內戰不休,大不列顛甚至還在七國爭霸,被維京人打得丟盔棄甲,丟失了許多領土。
維京海盜的足跡不僅遍布西歐地區,還包括東歐,地中海,格陵蘭島,甚至一直探到北美地區,比哥倫布早了500年。
如果有更好的謀生手段,恐怕沒有誰愿意吃飽了沒事做去當海盜。
可斯堪的納維亞的氣候太過惡劣,凜冬漫長,缺水少雨,很難農耕種植,發展畜牧業,于是下海掠奪這條路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
搶了數百年后,維京海盜有點力不從心, 他們面對的 不再是散兵游勇的分裂勢力,而是越來越有組織的反抗。
歐洲 的領主老爺大量修筑堡壘炮塔,堅壁清野,野蠻人能搶到的物資越來越少,風險升高。
眼看著打不過,海盜們開始轉行,當起了南北貿易商人,販賣皮毛木材蜂蜜等土特產,再換來糧食香料和葡萄酒,或者成為雇傭兵水手,一同開發北海地區。
而且那些祖輩海盜打下來的江山,自然也希望政權穩固,先上車的早已擺脫一身泥氣,自然要和沒上車的劃清界限,對付起同類更加得心應手。
久而久之,到了11世紀,原本還信奉奧丁北歐神話的維京人,被基督教同化,對侵略劫掠就更排斥了,一代海盜逐漸落寞。
至今,維京的后代主要居住在挪威、瑞典、丹麥和冰島。
細看挪威這個國家,會發現它的海岸線曲折狹長,各種河谷峽灣在冰川的侵蝕下變得犬牙交錯,優點是方便藏匿,進退自如,所以盛產海盜是有原因的。
但真正的優良港口并不多,一是北歐并不處于貿易的重要航線,而且常年結冰不好通行;二是本土人口也撐不起多少市場體量。
我查了一下挪威的最新人口,是535萬,少得可憐。
其他幾個維京兄弟也半斤八兩:
瑞典998萬,丹麥575萬,芬蘭554萬(北歐唯一不是維京的國家),還有冰島36萬,北歐五國總人口加起來竟然和上海差不多……
挪威在西,瑞典在東。
瑞典過去的戰略重心都放在波羅的海,但這個地區已經被俄國看上。
19世紀,瑞典被俄國暴揍一頓后,割讓出一大片土地——也就是芬蘭。
瑞典元氣大傷,無力海外殖民,在地緣格局上失去話語權,只能保持「中立國」姿態,在二戰中置身事外。
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后,芬蘭隨之獨立,它可能也想成為「中立國」,可地緣位置不允許,因為它的國境線和蘇俄緊貼一起,而且離首都彼得格勒實在太近。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二戰爆發后,蘇聯入侵芬蘭,奪取了卡累利阿地區:
芬蘭臥薪嘗膽,趁著蘇德戰爭爆發,同樣進攻蘇聯,最終在國際上站穩腳跟,沒有被拉入蘇聯大家庭里,而是在美蘇之間兩頭逢迎,迅速發展起來。
等蘇聯一解體,芬蘭加入歐盟,終于可以決定自己的前途。
所以在地緣游戲中,留給小國的發揮空間并不多,要么閉眼中立,要么成為墻頭草。
丹麥的地緣位置,比瑞典和芬蘭都要好。
它控制著北海和波羅的海,工農商業發達,在早期對外殖民中占盡優勢。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丹麥的國土面積在歐洲排第二,因為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
只是格陵蘭島的居民對丹麥認同感很低,目前處于高度自治。加上丹麥自身國力下滑,想強行干涉也沒辦法,美國第一個不答應(特朗普執政時期還曾提出要購買格陵蘭島)。
這里我要講講當今一些世界地圖的通病,有的采用墨卡托投影,導致維度越高,地形放大越嚴重。
比如最常見的谷歌地圖,格陵蘭島面積大得嚇人,比非洲板塊還要大,但在真實尺寸中,非洲面積等于10個格陵蘭島,兩個俄羅斯……
世界地圖如何繪制才能縮小偏差,保持平面美感,是一大難點。
我們更經常接觸的,是我國工作者繪制的等差分緯線多圓錐投影,偏差相對較小:
最后一個北歐國家是冰島。
這個國家的人口實在太少了,遠離歐洲,與世隔絕,加上環境惡劣耕地匱乏,只能通過海鳥蛋和捕魚來維持生活, 過得慘兮兮。
所謂風水輪流轉,在美蘇爭霸時期,冰島的地緣位置一下子重要起來。
如果冰島被拉到社會主義陣容,那它就成為蘇聯在北美的堅實橋頭堡,甚至連格陵蘭島都會被控制,到時候布置一些核彈頭,足以威脅美國大后方。
美國為了拉攏冰島,各種援助貸款不停,像老子一樣供奉起來。冰島人沒那么蠢,左右逢源才能獲取最大利益,于是經常和蘇聯眉來眼去,蘇聯樂意之極,各種暗中拉攏,敞開市場收購冰島的魚類產品。
美國只能發動北約國家一起買冰島的魚產品,讓冰島賺得盆滿缽滿。
冰島還和英國爆發了三次鱈魚戰爭,爭奪領海的漁業資源開發權,每一次英國都落入下風。起初,冰島的領海從最初的離本島海岸50海里,一直擴大到200海里,直接擠占英國的海域資源。
大不列顛一看急了,小小一個漁島這么放肆,如何能忍?
最后冰島威脅要關閉北約的軍事基地,惹來美國親自下場勸架,對英國施壓,才算安撫好冰島人。
蘇聯解體后,冰島的地緣價值瞬間消失,國際影響力基本為零,只能像吉祥物一樣成為旅游勝地。
2008年,金融危機肆虐全球時,冰島總理一度宣布,國家可能將要破產。
好在最后還是勉強挺過去了。
總的來說,北歐五國,在今天這個世界版圖里,都屬于默默無聞偏安一隅的小國。
早期的資本積累,加上慘淡的人口數量,想要保持高福利政策倒不難,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很高。
對北歐來說,地緣格局當然重要,但如果人口少到了一定程度,就沒有多少意義討論地緣政治了,反而最先考慮的是嚴重老齡化問題。
02
西歐的地形,可以說一言難盡。
優點非常多,有大平原,雨水光照充足,有大片溫暖土地,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交通方便;但這些同樣也是缺點……意味著在弱小的時候,會被野蠻人盯上,很輕松征服各個小國。
任何一個有野心的帝王,都有統一歐洲的美夢,歷史上確實有幾個帝國做到了。
然而還是因為地緣格局的問題,各種半島山脈將這片區域切割得支離破碎,各自為戰,統一難度非常高。
再加上還有基督教、伊斯蘭教和東正教的相愛相殺,從布滿火藥桶的巴爾干,到地中海運河之戰,再到英法德的愛恨糾葛,簡直亂到極致。
這里重點講一些國家,首先從葡萄牙開始。
從過去到現在,無論人口還是國土面積,葡萄牙都是一個標準小國,至今也只有1000萬人口,卻是歐洲新航路的先驅者。
開辟海外市場的動因很簡單,一是葡萄牙的尷尬地緣位置,它處于西歐邊緣,右側被西班牙鎖死,國內也多山地丘陵,可耕種面積少;
二是當時的陸上絲綢之路,必須穿過中東地區的奧斯曼帝國,過路費實在太高,歐洲各國早已苦不堪言,都希望開拓出屬于自己的不受控制的新商路。
葡萄牙人有很強的冒險精神,他們說干就干,從大西洋出發,沿著非洲海岸線到達好望角,再穿過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成功到達神秘東方,換來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東南亞的香料,南美橡膠等暢銷貨物, 真正意義上改變了葡萄牙的命運。
盛世之下必有隱憂。
吃完早期紅利后,以葡萄牙的體量,根本無法維持龐大的貿易逆差,很快就走向下坡路,衰弱是必然的。
作為葡萄牙鄰居,西班牙的海外探索之路同樣風生水起,在哥倫布發現北美洲后,這片土地迎來了第一批征服者。
一直到16世紀末,西班牙擁有了龐大的無敵艦隊,一時風光無兩。
但先是被英國暴揍,然后又被小弟荷蘭打敗……
曾經有多風光,后來就有多落寞。
從今天來看,西班牙的地緣位置很好,扼守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咽喉,也就是直布羅陀海峽。
可難受的是,自己家門口的海峽,實際卻由英國牢牢掌控在手。
如今海峽半島上的居民,幾乎全都是英國國籍,只接受英國的統治,西班牙即使不滿也只能忍著,在國際上缺少話語權,目前人口4639萬。
荷蘭同樣是小國(1708萬人),在西班牙稱霸整個大西洋時,還只是它的跟班小弟,默默負責造船事業,承接各國訂單,所以才有了「海上馬車夫」的稱號
養精蓄銳一段時間后,它主動出擊,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在海外瘋狂殖民,從北美到非洲,從南亞到東南亞,一度無人能敵,除了被鄭成功趕出臺灣外……
最巔峰時期,荷蘭的海軍艦隊數量可以和整個歐洲媲美。
信心爆棚的荷蘭,在17世紀末和英法開戰,慘敗,自此讓出霸主位置,由英國接棒。
沒辦法。
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早期海上霸主,或許可以通過先機和火炮稱霸一時,可體量太小始終是一個致命因素。
縱觀歷史,全球霸主位置的交替,總體上符合一個特征——從小體量國家轉交到大體量國家的手中。
英國的崛起其實充滿坎坷。
雖然英倫三島的地緣位置,對外殖民有著無可匹敵的優勢,可這是建立在實力強盛的基礎上。
換言之,如果自身弱小,那簡直是天然被侵略的命,維京海盜可以沿著海岸線長驅直入,打得英國人俯首稱臣。
經過一番腥風血雨的變革后,英國確立了海軍立國方向,并率先開始工業革命。
科技領先的優勢,讓英國在海外殖民上難逢敵手,在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日不落帝國的領土達到3367萬平方公里。
1865年,英國首相帕默斯頓的遺言是:
「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谷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于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
掌控的領土越多,意味著對當地約束力越弱,這個弊端初期還不明顯,當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英國漸漸跟不上步伐了。
孤懸于海外的地緣優勢,讓英國得以隔岸觀火,充分發揮攪屎棍的作用,玩弄離岸平衡。
比如二戰期間英法采取綏靖政策,讓捷克斯洛伐克割讓領土,來滿足德國野心;蘇德戰爭打得最激烈時,丘吉爾屢次拒絕斯大林開辟第二戰場的請求,等到戰爭后期,才和法國在諾曼底登陸,慢悠悠地收拾殘局。
盡管如今英國的衰弱不可避免,它仍然是一個老牌地緣強國,人口6657萬。
至于法國,目前人口6523萬,地理位置不錯,三面臨海,有利于海外殖民,本土平原面積廣闊,發展潛力大,也因為地形平整,很輕易地被德國用一個月時間占領。
中非和北非,是法國的傳統勢力范圍,哪怕到了今天,這些國家的很多制度和文化都沿襲于法國,在政治金融方面更是被嚴格管控,淪為被吸血的命,撐起法蘭西的最后榮光。
德國地緣位置,比法國要差得多。
它位于歐洲的中心平原位置,是傳統的十字路口,各方勢力一有矛盾,都會在德國領土里打架,導致分裂出許多邦國。
而且唯一的出海口在北邊,受到嚴重限制,海外殖民什么的等于妄想。
飽受戰火蹂躪的德意志民族,在統一德國后,有了更長遠的野望,那就是擴展領土,促成了一戰爆發。
然而,德意志被協約國按在地上摩擦,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
希特勒養精蓄銳,又開始了二戰,這一次神擋殺神,占據大半西歐領土,一路征戰到莫斯科,后來被蘇聯一路推到柏林,再次慘敗。
二戰后,德國被分成東德和西德,建立起柏林墻,成為美蘇在歐洲爭霸的分界線。
要說這個民族兇狠,確實狠,要說慘,也確實是慘。
兩次世界大戰,領土越打越小。
東西德統一后,德國的強國夢沒有熄滅,正努力主導歐盟,變得越來越強勢,目前人口8229萬。
南面的意大利,地緣位置優越,位于地中海中部,擁有眾多天然港灣,很早就孕育出了文明,并建立起強盛的羅馬帝國,是地中海和歐洲的商業樞紐,控制著東方陸路貿易道路。
隨著大西洋航線的開辟,歐洲各國不再稀罕這條陸路航線,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就變得尷尬起來。
它也想跟著海外殖民,可東邊有奧斯曼阻擋,西邊是直布羅陀海峽,出海口被人卡住,只能鎖在地中海當一個土霸主,目前人口6048萬。
至于瑞士,一個850萬人的傳統小國,被夾在德法意奧中間,地緣格局保持絕對中立。
瑞士之所以能夠獨善其身,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山多丘陵多(有“歐洲屋脊”之稱),不好打,也沒啥礦產可以掠奪;而且作為戰略緩沖地,一旦誰占領了,都會對其它三國產生危機感;再加上瑞士自身有不錯的武裝力量。
幾大霸主掂量了一下,都覺得打它不太劃算,這讓瑞士成功躲過了兩次世界大戰。
但瑞士終究是個小而美的國家,發展上限基本就這樣了。
其它西歐國家我就不展開論述了,總的來說,國多地小,內亂內耗不停,兩場世界大戰導致元氣大傷,到今天只能通過歐盟來抱團取暖,一同御敵。
03
在東歐,要說最慘的國家,波蘭肯定算一個。
論國土面積,也不算小,而且平原廣闊,特別適合發展。
但它的地緣位置,處于東西歐板塊交界處,天然就是大國角逐場,歷史上被普奧俄瓜分了一百多年,直接亡國。
一戰結束后,波蘭恢復獨立,和蘇俄的關系仍然很僵。趁著蘇俄內戰時機,波蘭趁火打劫,向蘇俄發起進攻,兩國關系變得更差。
最終毫無懸念,蘇聯和德國在二戰直接瓜分了波蘭,被迫加入蘇聯大家庭。
好不容易熬到蘇聯解體,波蘭終于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加入北約,成為美國的忠實小弟,努力對抗俄羅斯,態度非常積極。
但現實就是,波蘭人再怎么靠近西方,也無法改變地理上處于東歐的事實,難以擺脫毛熊這個惡鄰。
天堂很遠,俄羅斯很近,這句話對烏克蘭同樣適用。
烏克蘭有4400萬人口,自然條件優越,位于東歐平原,有肥沃黑土地,適宜發展農業。
自蘇聯解體后,烏克蘭工業遭到重創,國家動蕩不休,淪為國際博弈場所。
俄羅斯一直把烏克蘭當成自己的核心利益和緩沖區,決不允許西方國家插手進來。
作為東歐的地緣霸主,俄羅斯有1.4億人口,國土面積全球第一,戰略縱深極廣,只可惜遠東有大片永久凍土難以開發,極寒氣溫束縛住俄羅斯的發展上限。
擺在俄羅斯面前的一大難題是,雖然海岸線漫長,卻基本長年結冰,導致出不了海,除了海參崴(黑歷史)和摩爾曼斯克。
這兩個港口是能出海,但地理位置偏僻,很難參與到國際貿易中,而且面臨著北約的軍事封鎖。
所以即使是強盛時期的蘇聯,本質上仍是一個超級內陸國,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有限,只能在加盟國內分工合作,一個負責棉花,一個負責糧食,一個生產軍火,在自己的社會主義體系內循環流通。
如此脆弱的分工模式,注定了蘇聯一旦解體,東歐一眾國家很快就會被國際資本打垮,烏克蘭就是如此。
為什么俄烏沖突不斷,主要還是因為克里米亞。
原本俄烏還在蘇聯大家庭時,赫魯曉夫一拍板,將克里米亞半島大方送給了烏克蘭,反正左手倒右手,沒什么所謂。
蘇聯解體后,克里米亞還在烏克蘭手里,這下輪到俄羅斯難堪。
克里米亞的地緣位置十分重要,如果俄羅斯沒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將永遠失去黑海的掌控權,更別說地中海了,甚至任由北約軍艦在自己大后方來去自由。
再加上烏克蘭持續和俄羅斯交惡,隨時倒向美國一邊,普京肯定不能忍,直接讓克里米亞的人們公投,最終將克里米亞收入俄羅斯版圖中,并順利控制住黑海區域。
俄烏自此交惡,俄羅斯也受到了國際經濟制裁,目前非常被動,進退兩難。
都知道俄羅斯很強勢,普京是猛人,是大帝,但硬漢人設也變成了一種路徑依賴,導致普京只能一直硬下去,在外交上缺乏靈活性。
而且,大帝今年已經68歲了。
04
中東,兩河流域,三洲五海之地,古文明的孕育源泉。
這里誕生出第一個古文明國家,第一批語言文字,第一個世俗傳播的宗教,各種最早期的技術、工具、文化和種子,都從這里誕生,并輻射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這一切都因為中東的地緣位置,處于三大洲交界處,不同文明得以在這片區域獲得思想碰撞,進行學習和交流。
而且中東地形平坦,適合早期人類繁衍居住,所以一直是文明的領先地。
可從什么時候開始,就被歐洲和東亞迎頭趕上了?
是從 鐵器的大規模利用開始。
當人們懂得如何高效開發原生態森林,去平淤清沼,修通道路時,原本惡劣的環境就變得適宜人居住,加上土壤肥沃,雨水充足,很快就繁衍出新文明。
而中東的氣候十分干旱,沙漠遍布,農業開墾潛力不足,注定了發展潛力的低上限,以至于到今天,人口增長都受限于氣候條件。
再加上歐洲新航路的開辟,導致陸上絲綢之路凋零,中東的地緣位置變得越可有可無,慢慢落后于其它文明,越來越頹勢。
然而,石油,重新改變中東人的命運。
其中又以波斯灣的地緣最為重要,這里是全球的最大石油產出地,扼住了世界經濟命脈。
波斯灣一共有五個阿拉伯國家,分別是阿曼、阿聯酋、卡塔爾、巴林和科威特。
然后包圍波斯灣的又有三個中東大國,沙特、伊拉克和伊朗,角逐從這里開始。
沙特阿拉伯,中東第二大國,石油儲量和產量居世界首位,非常富裕。而且左邊是紅海,右邊是波斯灣,在中東有很強的地緣優勢。
致命點顯而易見,沙特的國土大部分都是沙漠,缺乏河流湖泊,生存環境惡劣,耕地面積有限,難以養活更多人口,甚至要大量進口糧食牲畜,到現在只有3300萬人。
加上國內教派對立嚴重,沙特對地方控制有限,國際上只能抱緊美國大腿,偶爾買個幾百億的軍火保護費,以維持住皇室顏面。
伊拉克,中東傳統強國,是一個非常可惜的國家。
從地緣位置來看,它具備一個大國的所有必備條件,深處亞歐大陸中心,有兩河流域,有石油儲備,甚至還有出海口,只要有充分時間發展,伊拉克完全有成為中東扛把子的潛質。
但是薩達姆野心太大,大到要統一伊斯蘭世界,嚴重損害了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再加上做事不擇手段,在西方世界風評很差。所以美國才會拿伊拉克開刀,爆發海灣戰爭,各種經濟制裁,又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
過去幾十年來,伊拉克戰火紛飛,整個國家越打越窮,生靈涂炭,到今天只剩3933萬人。
讓美國頭疼的還有伊朗。
伊朗剛好卡在霍爾木茲海峽的咽喉上,每一艘從波斯灣運出去的油輪,都要從伊朗的眼皮底下經過。
當美國質疑伊朗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伊朗說它還真的有,不要亂來。伊朗不像伊拉克那么好拿捏,而且國內多山地,易守難攻,導彈儲備多,中俄更不會坐視不理。
動伊朗所獲得的利益,難以彌補打仗帶來的損失,因此美伊這樣僵持著。
沙特、伊拉克和伊朗都包圍著波斯灣,誰也沒有輕舉妄動,試圖掌控波斯灣,畢竟大家都沒有絕對的壓倒優勢,強行占領只會反噬自己。
所以波斯灣成為地緣政治里最平衡的一個緩沖地區,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反而讓波斯灣五個小國獲得一定的生存空間。
伊朗東邊是阿富汗,目前人口3637萬。
它是重要的歐亞交通中心,東連東亞,西達波斯,南抵印度,北靠中亞。換言之,任何文明想對外擴張,阿富汗都是首先要拿下的。
只有占領了阿富汗,才能打通進攻要道。
但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是有道理的,復盤歷史上各個占領阿富汗的帝國,基本都沒有什么好下場。
要想名義上統領阿富汗,這個不難做到,推翻當局政府就行。
但要想整合阿富汗全境,很難。
阿富汗全境多山,地勢險惡,大型機械部隊無計可施,想在山地里剿匪,面臨著當地群眾的游擊,很容易變成持久戰。
阿富汗地緣位置如此重要,也讓周邊國家不會坐視不理,暗中支持。
就像蘇聯入侵阿富汗,被拖入戰爭泥潭十多年,經濟差點被拖垮,最后只能灰溜溜撤兵。
土耳其,祖上是赫赫有名的奧斯曼帝國,曾建立起一個地跨歐亞非,囊括多民族多宗教的世界帝國,非常強悍,截斷了陸上絲綢之路,逼迫歐洲國家開辟海上航線。
土耳其的困窘在于,雖然扼守黑海海峽和土耳其海峽,是中亞和歐洲的轉接樞紐,地緣位置可以,可遠離波斯灣,加上自身石油和天然氣儲備不多,在國際上缺少話語權。
這不妨礙它在地緣政治上做文章,經常在美俄之間晃蕩,謀取好處。
土耳其另一個奇葩之處在于,明明有97%的國土位于亞洲,卻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個歐洲國家,并費盡心思想加入歐盟。
歐盟說你有9000萬人,太多了我們養不起。
土耳其還是中東難民進入歐洲的唯一通道。
之前雙方有過協定,歐盟每年會給土耳其60億美元的難民安置費,別讓難民涌入歐洲。
但這個協定很快停滯,加上歐盟尤其是希臘對土耳其的敵意,土耳其干脆撕毀協議,只留下高素質白領和技術工人,讓其它教育程度低的難民過關流向歐洲。
此舉可以說一石二鳥。
歐洲的難民問題,到今天已經成為了死結。
中東西部,特別是巴勒斯坦地區,過去幾十年來戰亂不停,核心矛盾就是因為以色列。
猶太人流浪了兩千多年,最終決定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在英美蘇支持下,聯合國通過巴以分治方案,也就是將巴勒斯坦地區一分為二,左邊是以色列,右邊是巴勒斯坦土著。
看似公平劃分,不過以色列占據的國土位置特別好,既靠地中海,又有大片肥沃的泛濫平原,這讓阿拉伯人特別憤怒,決定給以色列一些教訓。
于是,這個地區一共打了四次中東戰爭,每次都被以色列以弱勝強,還將埃及、敘利亞、約旦和黎巴嫩打得落花流水,被占領了更多土地。
阿拉伯國家被打得完全沒有脾氣,總算承認了以色列在中東地位,雙方展開了和平對話。
和以色列隔著一個蘇伊士運河的埃及,擁有9900萬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尼羅河三角洲,其它地區全是沙漠,難以生存。
埃及的一大地緣優勢是完全掌控蘇伊士運河,每年靠著過路費帶來大筆創收,至于其它領域就很遜色了。
中東還有許多小國,像亞美尼亞、也門、敘利亞和約旦等,真的只能淪為大國的背景板,不是被征服就是在被征服的路上,或者一直默默無聞,低調做人。
所謂弱國無外交,這是真的。
05
中國,東亞的地緣霸主,人口有14億。
有許多地緣優勢,比如有長江,珠江和黃河流域,文明傳承度完整,西南有橫斷山脈和青藏高原,抵御外敵;氣候溫暖適宜,可耕種面積雖然不多,卻能自給自足;海岸線漫長,雖然優良港口不多,耐不住基建狂魔的奇跡,眾多深水港吞吐量驚人。
這里要講下青藏高原的戰略價值。
我們有了青藏高原,等于掌握了上游河流的主動權,足以震懾南亞尤其是印度的野心……
別的不說,在西藏放置遠程導彈,就可以輕松覆蓋整個印度半島,誰敢輕舉妄動?
但中國的地緣劣勢也很明顯,那就是接壤的鄰國數量非常多。
而且有許多不是省油燈,隨時會點燃炸藥桶,甚至有四個擁核國家;近海被島鏈封鎖,還有復雜的海洋領土紛爭,包括南海問題;中國在進出口方面,尤其是石油資源,從波斯灣到馬六甲海峽,一路上受制于人。
南海問題上,我們貫徹的方針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主要原因是東南亞一些國家只是貪圖南海的經濟價值,而我們謀求的是地緣戰略,是主權問題,必須確認這個大義名分,然后養精蓄銳,積攢實力。
而且哪怕是共同開發南海,以東南亞小國的實力,也只能開發漁業資源,對深海的110億桶石油他們缺乏勘探采集的能力,這些資源最終還是屬于中國的,甚至可以擺脫馬六甲海峽的石油咽喉遏制。
最后想說的是,許多人會比較中國和美國的地緣格局,兩者都有各自優劣之處。
中國的地緣位置,決定了它一旦衰落,必然會遭受來自周邊鄰國的侵蝕分食,甚至會成為戰亂之地;但一旦國力強盛,反而會加強對鄰國、對歐亞大陸的影響力滲透,打破長久以來海權論和陸權論的爭論,在世界舞臺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別的不說,就好比現在所謂第一島鏈封鎖,如果被中國控制在手,豈不是成為捍衛近海的海上長城?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要論對世界的影響力,美國肯定遠高于中國,不過這背后需要大量的海外軍事實力支撐,維系成本遠比中國要高,而中國已經處于世界島核心位置,這就意味著,中國只需繼續平穩發展下去,就足以破開一切阻撓。
再來看中國的北方,是蒙古國,人口312萬。
蒙古國最強盛的時候,是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一路征戰到西亞,最遠到達東歐和北非一帶,建立起龐大的蒙古帝國,后來分裂成四大汗國:
到了近代,沙俄暗中策劃了蒙古獨立事件。
蒙古的地緣位置,決定了它被夾在兩個大國之間,也意味著它倒向哪一邊,都會對另一邊造成極大的壓迫感。
比如中蘇交惡年代,蘇聯陳兵百萬在中蒙邊界,讓中國整個北方都籠罩在戰爭陰霾下;可換過來,如果中國駐兵在俄蒙邊境,那只需一天,就能截斷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條俄羅斯的遠東大動脈。
所以對蒙古國來說,它只能身居夾縫,在中俄之間努力搞好平衡,變成一個中立緩沖區。
朝鮮半島,是亞洲東北的火藥桶,一條三八線,分成了北朝鮮(2566萬人)和南韓(5126萬人)。
曾經的朝鮮,地緣位置極其重要,依靠著蘇聯幫助,在1975年就建立起完備的工業體系,實力雄厚。
當靠山倒臺后,朝鮮走向了封閉衰弱,經濟面持續惡化,加上核彈陰影,導致整個半島的地緣政治十分嚴峻,氣氛僵硬。
南韓的地緣位置也差,周圍有中日美俄環伺,北邊還有動不動就要試射核武器的朝鮮,尤其韓國首都離停火線才不到40公里,一馬平川的地形極難防守,當真是天子守國門。
韓國就好比踩著鋼絲,如何平衡和周邊國家的關系,是一大地緣難點,這也讓韓國時刻感到危機,緊抱美國大腿,讓美軍駐守,同時每個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
海對岸的日本,國土面積其實不小,但看一眼地圖我們就會發現。
日本的國土絕大多數都是山地丘陵,平原非常稀少,加上資源匱乏,要養活1.2億人口,非常有壓力。
雪上加霜的是,日本處于板塊交界處,地震頻發,每年還要遭受臺風侵襲,苦不堪言。
尤其日本東岸就是馬里亞納海溝,目前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日本島甚至還有塌陷的風險,地理位置真心樂觀不起來。
這種地緣位置,決定了日本必須對外軍事擴張,因此才會以朝鮮半島為跳板,進一步侵略中國東北地區,試圖占領大片疆域。
二戰就是日本最后的國運之戰。
終究是賭輸了,一億人玉碎也阻擋不了核彈洗禮。
戰后,憑借著美國扶持,日本很快恢復生機,成為重返亞太的一顆重要棋子。
曾有過一段時間,中日韓達成共識,要建立自貿區,這是美國不愿意看到的。
一旦中日韓走向聯合,意味著朝鮮半島的問題迎刃而解,美軍將失去在東亞立足的基礎,所以怎么破壞怎么來,一會加強美日同盟,一會部署薩德,一會和朝鮮作惡,努力讓朝鮮半島成為一顆火藥桶,如此才能牽住中國。
需要承認的事實是,過去幾十年來,中國能在如此復雜嚴峻的地緣環境下謀得長久和平的發展時間,突破歐美各種封鎖,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一個用血汗和智慧換來的奇跡。
06
“熱帶國家無強國”,這句話放在東南亞也很有說服力。
首先是泰國,人口6918萬。
它擁有湄南河平原,這個中南半島最肥沃的土地,也被稱為泰國谷倉,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國。
特別佩服泰國的是,它見風使舵的能力很強,是整個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二戰期間,見日本強勢,泰國假裝屈服,等后期形勢反轉時,泰國又對日本反戈一擊,可以說是非常善于站隊了。
戰后,馬六甲海峽的地緣優勢凸顯,泰國也在美國的扶持下,在東南亞話語權越來越高,在區域內算是混得風生水起了。
泰國的東邊是老撾(696萬人),一個沒有多少存在感的國家。
群山遍布,既沒有多少可耕種平原,也沒有任何出海口,被鄰國合圍,在地緣上特別慘,沒有亮點。
泰國西邊的緬甸(5385萬),好歹有個出海口,而且它和我國接壤,這就意味著,中緬的合作機會只多不少,比如中緬油氣管道,能直接繞過馬六甲海峽的封鎖。
可惜緬甸最近的內亂,鬧得沸沸揚揚,還有人把矛頭指向中國,有組織地打砸中資工廠。
可惜了,唉。
泰國、緬甸和老撾三國的交界點,就是著名的金三角,動亂不堪,盛產鴉片等毒品,馳名全球。
這個區域為什么變得這樣?
主要因為地形支離破碎,峽谷絕壁,山巒疊嶂,形成大片監管死角,難以對金三角進行有效的控制。
再講講越南,人口9649萬,是一個挺有野心的國家,善于折騰。
冷戰期間,越南在國際舞臺上縱橫捭闔,實現了國家統一,隨后又希望借助蘇聯的力量,入侵柬埔寨,試圖控制中南半島。
越南還和中國爆發戰爭,典型的作死行為,最后被中國打屁股,老實了一段時間,又在南海上和我們爭奪島礁。
毫無懸念,又被中國虐了。
蘇聯解體后,越南加入東盟,繼續謀求著地緣擴張,在大國博弈的棋局中玩弄平衡術。
對于越南而言,生命的意義就在于折騰。
至于盤踞在海上的「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人口達到驚人的2.6億,同時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群島國家。
印尼的地緣優劣勢都很明顯。
優勢在于,它不愁什么海岸線和港口,但劣勢也很明顯,雖然貼著馬六甲海峽,但自身缺少優良深水港,無法滿足大型船只停靠,只能眼睜睜看著生意都被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搶走。
另外一點是,印尼的島嶼太過分散破碎,彼此經濟難以整合統籌,自成一體。
反過來看新加坡,很善于提升自己的國際形象,外交上很靈活,千方百計避免在大國間站隊,加上地理位置非常好,坐擁馬六甲海峽水道,建設各種超級港口和物資集散地,經濟非常發達,成為東南亞的重要經濟中心。
新加坡的唯一缺陷是,人少地少,體量太小。一旦不幸被卷入到世界大戰,沒有多少反抗的能力。
二戰時被日本占領,就是新加坡的血淚史。
印度,是南亞的地緣霸主,人口13.5億,而且年增長率是中國的三倍,潛力巨大。
印度半島也是全球最頂級的地緣板塊之一,但前提是要大一統,所以印度始終對西藏耿耿于懷。
而且印度很喜歡搞機會主義,想法設法蠶食中國領土,能占一點是一點,最后被中國一頓暴揍,然后全吐了出來,尼赫魯也郁郁而終。
但在南亞,印度依然是一方霸主,吞并錫金,肢解東巴,還持續不斷地對尼泊爾和不丹施壓。
只是直到今天,印度不僅沒有實現大印度夢,還把周邊鄰居全部得罪了個遍。
在地緣格局上,印度也遭到了多方面牽制:東部恒河流域的出海口,被孟加拉國占據;西部的印度河被巴基斯坦拿走;北部有遲遲無法吞并的尼泊爾和不丹,還有居高臨下的西藏戰略俯視;南部的海面有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
換言之,印度與周邊國家都水火不容,這是非常難做到的事,但印度輕輕松松就做到了。
加上沒有任何戰略縱深,三面領海,無險可守。
左側的巴基斯坦有2億人口,常年和印度作對,可以說是世仇。
這主要是英國當年挖的坑,根據宗教信仰不同,直接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還留下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讓兩國爭奪,打了三次印巴戰爭。
東巴基斯坦的獨立,就是印度一手促成的,分裂出了今天的孟加拉國,人口1.6億。
這些賬巴基斯坦一筆筆算著,如今成為擁核國家,成功反制印度的核訛詐。
巴基斯坦的地緣位置對中國很重要,它擁有印度洋出海口,而且與伊朗接壤。
這意味著伊朗-巴基斯坦-中國的能源線一建成,歐美將再也無法通過馬六甲海峽對中國進行制裁,中國還幫巴基斯坦修建瓜達爾港,同樣繞過了印度的海面封鎖。
巴基斯坦背靠中國,在地緣格局上足以徹底站穩腳跟。
南亞還有一些小國,有的淪為地緣政治犧牲品,有的像不丹和尼泊爾,被夾在中印之間,如果不是中國阻止,不丹和尼泊爾很可能會像錫金那樣從地圖上消失,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比起南亞國家,中亞五斯坦就真的太貧瘠了,開局很難。
中亞地區不利于傳統農業發展,而且遠離海洋,貿易流通不暢,又是四戰之地,誰先控制了中亞,就等于控制了通往歐亞大陸的通道。
至今,中亞地區缺少一個能維持地區秩序的絕對力量。
中亞最強大的國家是哈薩克斯坦,人口1840萬,位于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結合處,中亞物流中心。
烏茲別克斯坦的人口最多,有3236萬,擁有宜居土壤、廣袤綠洲,但整個國家是極為罕見的雙重內陸國家,本身是內陸國家,鄰居也是內陸國家,這國際貿易還怎么搞,愁死個人……
剩下的三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613萬人)、塔吉克斯坦(910萬人)、土庫曼斯坦(585萬人),就這樣吧,太沒存在感了,沒有地緣優勢,甚至沒有被博弈的資格。
07
歷史上的非洲,先后誕生了幾個強盛王朝,有加納帝國,有馬里帝國,也有桑海帝國。
其中建立于14世紀的桑海帝國,是西非歷史上最大的王朝,它的面積堪比歐洲,代表著古非洲文明的輝煌。
但也就這樣了。
縱觀非洲幾千年歷史,璀璨文明真的屈指可數,大部分地區,仍然處于打獵、采集野果的原始生活。
這可能是因為非洲的自然環境,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優越。
除了撒哈拉沙漠,其它地區全年氣候適宜,降雨頻繁,沒有凜冬,無需御寒。森林草原連綿不絕、動物種類繁多,千姿百態,幾乎沒有什么生存壓力。
既然隨便挖個洞都能逮到獵物,何必再辛苦開墾土地,去圈養家禽家畜?
這間接導致了,非洲多懶人,生活太安逸了。
如果能給非洲大陸一個相當長的安逸時間,或許這片土地還會誕生許多璀璨國家。
只可惜,歐洲人沒給這個機會,長達400年的奴役,使非洲損失了一億人口。
而非洲,再也沒有強盛國家出現,一旦落后,就是全面落后。
如今非洲被分割成好幾塊板塊,涇渭分明。
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地區,被稱為阿拉伯世界,這里的人信奉伊斯蘭和阿拉伯文化,戰火連綿不停。
利比亞是一個人口647萬的小國,位于地中海附近,位置得天獨厚,是被殖民的好地方。
1951年,利比亞在英美的扶持下獨立,可國土內除了沙漠,沒有多少吸引人的地方。后來,地下蘊藏的龐大石油儲備被發現,資本開始在這片土地角逐,但利比亞的人民生活水平沒有實質提升。
這時,狂人卡扎菲出現,干脆利落推翻了前政權,將英美企業收歸國有,并且緊抱蘇聯大腿。
美國當然生氣,除了進行常規的經濟封鎖,還對利比亞進行一連串軍事打擊。
卡扎菲心一橫,支持世界恐怖組織,在全球開展報復性襲擊,并制造出震驚世界的洛克比空難事件。
最后,卡扎菲死于槍殺,留下了紊亂無序的利比亞。
旁邊的突尼斯,是北非面積最小的阿拉伯國家,地少人多,矛盾十分突出。
在蘇伊士運河沒開通前,地中海國家要想進入大西洋,必須經過突尼斯附近的狹窄海域,才能到直布羅陀海峽。
換言之,誰卡住突尼斯海峽,就等于掌控了地中海的收費站。
小國的地緣游戲,往往只對大國博弈有利,對當地人民是一種災難。 于是,從這個國家率先開始了「阿拉伯之春」,然后席卷整個阿拉伯國家。
最西部的摩洛哥(3619萬人),是去非洲旅游的首個打卡國家,因為南部山脈阻擋了撒哈拉沙漠的熱浪侵襲,常年氣候宜人,被稱為「北非花園」。
盡管瀕臨大洋,摩洛哥主要人口都集中在內陸,海岸沒有什么像樣的港口城市,地緣優勢難以凸顯。
蘇丹(4151萬人)這個國家很奇葩,獨立后,本來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國土有250萬平方千米,可南北人們出現了內斗。
蘇丹北部居民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南部是黑人,信奉基督教,于是南北長期對立,多次爆發內戰。
最終結果是,南部分裂出四分之一國土,成立南蘇丹共和國。
蘇丹有石油,這是長期利好,中國也在這里投資了很多基建項目,有蘇丹港,麥洛維大壩,蘇丹東線鐵路等。
至于撒哈拉以南的國家,處境尷尬。
如果稍微離歐亞大陸近一點,很容易就會被殖民入侵,動亂不休;但如果遠離,又會陷入封閉落后的局面,發展停滯。
目前我最看好的國家是埃塞俄比亞,人口1.06億,是非洲少有的大國。
歷史上,他們建立了阿克蘇姆帝國,文化傳承至今有2000年,而且連續擊退兩次西方殖民者,相當了不起。
從地緣位置來看,埃塞俄比亞位于尼羅河上游,掌控著埃及的命脈水源,兩國因此產生摩擦矛盾。
但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內陸國,缺少出海口是最大的劣勢。
為此,中國的援建項目發揮作用,直接修了亞吉鐵路,采用中方標準,并在吉布提擁有一個軍事基地,保證了海陸路通暢,增強在東非的話語權。
東部的索馬里,盛產海盜,世人皆知。
從地圖上看,索馬里位于亞丁灣的咽喉要道,如果妥善利用這個位置,比如建造深水港,學新加坡一樣,再怎么折騰也能混得很好。
事實正相反,索馬里政局動蕩,國內民不聊生,導致百姓另謀出路,干起了海盜。
這群索馬里海盜很聰明,在公海搶完商船后,立即回到索馬里領海,這樣各國的剿匪部隊就無法輕易干涉,索馬里當局更沒有能力整頓,變成了天然「保護傘」。
后來,聯合國頒布決議,允許各國維和部隊進入索馬里領海剿匪,從此,索馬里海盜成為歷史。
海盜沒了,可這片海域仍然是大國博弈的一個重要戰場。
肯尼亞這個國家很聰明,緊抱中國大腿,一條援建的蒙內鐵路,直接推動肯尼亞的經濟增長1.5%,創造4萬個就業就會。
南蘇丹眼饞這條鐵路,雖然它石油儲量多,但因為是內陸國,沒有出海口,所以一同納入東非鐵路計劃里。
西非,大部分是法屬殖民地,這片土地貧窮動亂,除了淪為原料礦石輸出國,沒有可講的地緣價值。
南非板塊的老大自然是南非,人口5739萬,是非洲大陸最發達的國家,早期控制著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航線,還吸引了很多歐洲移民,走向工業化道路。
南非的種族矛盾十分突出,白人執政時期,實行種族隔離,導致黑人地位低下,很難享受到和白人同樣的公民待遇。甚至南非的人均GDP統計,也沒有將黑人算進去,這就是南非看上去很「發達」的原因。
一直到曼德拉接過白人留下的爛攤子后,黑人才有了當家做主的權力。
南非板塊還有一個叫納米比亞的小國,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它位于非洲西南部。
雖然人不多,只有258萬,自身卻很爭氣,成為第一個向中國出口牛肉的非洲國家。
中國還在這個國家援建了一大批民生項目,基礎設施完善,有優良的深水港,有完善的公路鐵路網,承接非洲內陸國的出海轉運,發展潛力巨大。
相比之下,馬達加斯加的位置就很難受了。
在以前還沒開辟蘇伊士運河的時候,歐洲的主要航線之一就是穿過南非的好望角,然后在馬達加斯加歇個腳,接著再進入印度洋。
但在蘇伊士運河開辟后,很多遠洋貨輪不必再繞路好望角,馬達加斯加也幾乎成為了一個被遺忘的島國,地緣價值一落千丈,國家仍然貧窮,沒有誰愿意在這個島國投入精力。
如果無法自救,被歷史遺忘是遲早的事。
08
美國,北美地緣霸主,人口3.2億。
地理氣候沒什么好講的,平原面積廣闊,天然大農場,適合規模機械耕作,糧食生產成本低,沒有任何糧食壓力;
鄰國少,周邊環境穩定,三面臨海直通大洋,所以二戰中美國才能隔岸觀火,并且在戰后很輕易建立起全球霸權。
可為什么美國只有幾百年歷史?
既然地緣位置優越,為什么在北美漫長的歲月里,沒有產生其它霸權帝國?
因為在工業革命前,北美這塊土地并不適合農耕民族的生存。
北美大陸的最致命缺陷,是沒有東西走向的山脈,也就意味著難以阻擋北冰洋的寒流長驅直入。
極端嚴寒的天氣,對農業文明的打擊是致命的,動輒十幾二十年的小冰河時期,各種肆虐臺風、旱災,足以摧毀任何脆弱文明。
到了17世紀,英國大規模向北美移民,來了300萬白人,在這片土地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改造,才造就了美國的繁榮。
世界的文明中心仍然是歐亞大陸,只要中國平穩發展下去,對歐亞大陸的影響力會越來越深。
而美國孤懸于北美板塊,它的地緣條件有點類似于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關系(所以這兩個國家連戰略都高度相似)。
這意味著美國要想持續保持對歐亞大陸的影響,必須擁有龐大的海軍和海外基地,并且扶植一大批附庸國,才能保住自身的全球霸主地位。
這和當初的日不落帝國一樣,強盛時期無所畏懼,玩弄各種離岸平衡,一旦國力衰弱,龐大的軍費開支足以拖垮財政。
尤其是遠距離作戰,像伊拉克戰爭,就讓美國掉了一半血瓶,所以現在能政治干預就絕不動手,能放導彈和無人機解決,就絕不武力入侵,比如伊核問題和朝鮮半島問題。
美國的北方鄰居是加拿大,人口3695萬,國土面積雖然大,可相當一部分是北部群島,永久凍土,不適合人類居住,也沒有什么農業發展潛力,導致人口承載力有限。
加拿大的地緣位置,注定了它在國際貿易航道中,始終是邊緣化的角色,更別說身邊睡著一個霸主,只能做偏安一隅的富國,全面倒向美國。
但是,隨著全球變暖,當北方航道開啟后,也許加拿大會迎來歷史性的機遇。
當然俄羅斯也在等待這個機會……
美國的南部鄰居是墨西哥,人口1.3億。
在美國出現之前,墨西哥才是真正的北美強國,但后來幾場戰爭下來,墨西哥丟了一半領土,德州、加州都被割讓出去,從此萎靡不振。
今天的墨西哥,地緣位置很糟糕,既沒有富饒的北方土地,也沒有廣闊的農耕區,多山地高原,發展受到桎梏,整天看美國臉色。
古巴這個國家很特殊,位于墨西哥灣的出海口,地理位置對美國來說很重要。
但古巴沒有唯唯諾諾,不想成為美國的跟班小弟,整天反抗,惹得美國經濟制裁,試圖推翻古巴政權。
蘇聯將古巴拉攏了過來,用來牽制住美國,并且秘密部署核導彈,差點引發核彈危機。
至今,古巴還是西半球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
再來看南美。
如果從賬面數據來看,巴西擁有亞馬遜流域和巴西高原,坐擁全球第五大陸地國土面積(約855萬平方公里),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加上兩億多人口,有成為世界大國的潛力。
可巴西卻不是南美霸主……為什么?
首先是亞馬遜河流域,占據了全球28%的森林資源,但面臨著許多基建難度,代價高昂。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點火燒林,可全世界的環保組織都在抗議,禁止破壞「地球之肺」,要保持原生態,這一點就很棘手。
但這些人一方面要求巴西保護雨林,另一方面又沒有多少國家愿意為巴西損失的經濟買單。
此外,巴西雖然緊鄰大西洋海岸,但沒有任何適合的出海口,因為有巴西地盾存在,導致憑空拉高海拔,直接隔開內陸。
入海口反倒是掌握在阿根廷手里,造就了巴西在國際貿易上的弱勢地位,農產品出口沒有成本優勢。
巴西北部是委內瑞拉,情況似乎要好上不少,靠海,有出海口,還有龐大的石油儲量,怎么看都能輕易發展。
可這個國家現在動亂不堪,政治因素最為重要,而且石油開采成本高,出口受到長距離運輸的限制。
西部的哥倫比亞,人口4946萬,地緣條件似乎也挺好,面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良港眾多,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自然資源也非常豐富。
這樣的國家只要社會穩定,就算安心賣資源,做港口貿易都能變富,現在狀況實在太可惜了。
那阿根廷呢?
復盤全球的優質地緣板塊,阿根廷絕對榜上有名。
有個笑話是:在上帝創造地球后,他發現南錐體已經得到了所有財富:遼闊的大草原、豐富的石油儲量、雄偉的山脈、迷人的丘陵與湖泊、肥沃的河谷和多樣的氣候。
于是,為了平衡一下,他讓這個地區住上了阿根廷人。
……
至于智利,除了國土面積狹長,真沒有多少地緣優勢,南北城市距離遙遠,交通很不發達,而且最怕海嘯。
南美國家拉胯到現在,全都掉進了中等國家發展陷阱,哪怕地緣位置再好,也禁不起這般折騰。
還有一個差點要被遺忘的國家,澳大利亞,獨自成洲。
最早期是英國作為流放犯人的地方,因為地理位置偏僻,成功躲過了戰火,但也導致這片大陸的開發程度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區域適宜居住,人口承載能力低。
澳大利亞看上去沒有任何出海口的煩惱,四周環海,但處于西風帶的影響下,對貿易通行很不利。
澳大利亞的一大優勢是有礦,躺在草地上就能賺錢,而且因為人口少,所以人均資源非常豐富,生活綽綽有余,但要成為國際強權就實在是力不從心了,只能在國際上大喊幾聲,站在反華最前線,來表示自身的存在感。
09
文明中心在哪,地緣中心就在哪。
這句話是對的,將歷史卷軸鋪開,就會看到文明的波瀾衍變史,幾千年前是中東文明,是四大古國和羅馬帝國;后來分成了儒家圈、伊斯蘭圈和基督圈;歐洲航海時代來臨,日不落帝國的余暉陪伴著二戰消逝,之后美蘇冷戰,形成兩極中心,再到今天的一超多強局面。
有的國家坐擁金山,資本雄厚,可以坐吃山空數百年,有的國家百姓只能吃用土烙成的薄餅;
有的國家外交官,鏗鏘有力指責污蔑,為祖國作出激烈辯護,四天后,上百枚導彈投到這個國家城市里;
有的國家實力強盛,導彈可以打到一萬公里以外,有的國家連門口都出不了,被壓著打;
有的國家群狼環伺,飽受戰爭蹂躪,最后化劍為犁,一步步走到現在,也有的國家橫跨歐亞非,最終盛極而衰,淪為地緣小國;
有的國家因為站錯了隊伍而被制裁,有的國家左右逢源謀取好處,也有的國家只能被動中立,沒有任何選擇;
有的國家地理位置不好,發展得很好,也有的國家占據上帝位置,卻打出最爛的牌。
過去時代,最大的機遇是國家之間相差不大,給每個文明都留有反超的底蘊和時間,三十年河東河西,忍辱負重方能成大事,指著地圖就能揮斥方遒。
當下時代,最大的悲哀是國家之間已經不是單靠努力就能迎頭趕上了,落后的國家只能盡可能不讓自己落后太多,盡量別被割太多韭菜,別被周期性地割來割去。
或者說,如何學會在巨人的陰影下生存,是所有小國的必修課,小心翼翼地在地緣政治中摸索生存。
象征性的反抗徒勞無功,如果沒有掌握核武,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沒有自己的市場縱深,沒有導航衛星,那在現代化戰爭面前,只能被壓著打,打得毫無反手之力,就像當年的海灣戰爭。
在科技時代面前,任何技術上的突破,都要窮盡一個國家的所有運氣,就像芯片這一塊至今卡在中國脖子上,不是簡單的人多力量大,各地上馬就能立即解決。
過去幾十年來,我們在技術封鎖的背景下一步步發展起來,取得這般成就已經很不容易。
我們現在是世界工廠,是全產業鏈大國,可在高精尖領域還處于第三梯隊,想成為一個制造業強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現在,我們已經走了71年。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
參考資料:
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
大衛·克里斯蒂安:《時間地圖》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