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上午,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簡稱武創院)正式揭牌成立。周濟等十余位院士專家,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部分在漢重點高校有關負責人出席大會。與會院士專家共聚一堂,為武創院和武漢發展建言獻策,寄望武創院放膽破冰放手創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將持續關注武漢、看好武漢,為武創院的發展提供更高效、優質的支持。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武創院的成立,必將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造、人才創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武漢發展積蓄強大動能。衷心祝賀武創院成立,并祝未來發展越來越好。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竇賢康:武漢大學將與武創院開展全面深度合作,為點燃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為武漢經濟繁榮作出應有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華中科技大學將與武創院緊密協作,積極搭建政校企交流合作平臺,服務人才興漢,助推科技強漢,促進產業富漢,共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武漢力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中國地質大學和我本人,將秉持“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作風,求科學之真,務發展之實,與武創院攜手合作,為把武漢建成國家科技創新中心而不斷努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余少華:武創院的成立是武漢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的重要舉措!衷心希望武創院成為鏈接武漢與世界、技術與企業、人才與轉化的重要紐帶,成為武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周濟:武創院成功關鍵在于“抓創新”“抓企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周濟認為,武創院成功的關鍵在于“抓創新”和“抓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發展。
周濟說,武創院并不是“給教授開公司”,而是要做其中的橋梁,“技術一定是高精尖的,但最終要落地,武創院職責之一是為產業服務、為企業服務”。
周濟說,創新型機構“四不像”并非毫無模式,武創院要進行模式創新。
邵新宇:把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好吃的紅蘋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圍繞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話題,形象地提出“青紅蘋果”理論。
他表示,華中科技大學發展和武漢產業發展是深度融合的。他說:“圍繞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這個話題,我提出‘青紅蘋果’理論。”所謂青蘋果,指的是高校培養學生為社會作貢獻,如同把種子培育成青蘋果,這也是高校的定位和使命。所謂紅蘋果,指的是高校成果走出校園成為產品,企業要求的是“既好看又好吃的紅蘋果”。
他說,目前高校要做的第三步,就是種植一片“蘋果園”。如何進行產業創新,始于科技,成于金融,高校背后也需要有很好的產業基金。“武漢的環境好,一片蘋果園出來了,成果就出來了。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即從樣品到商品再到產品,最重要的是要瞄準需求作產品研發。”
“學校里的學院以單一學科支撐,而武創院是以綜合學科支撐。希望武創院和現有的學院能發揮不同的優勢,共同推動武漢創新。”邵新宇說。
期待清華校友“三創”大賽與武創院展開合作
清華大學校友總會副會長,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韓景陽稱,期待清華校友創新創意創業大賽(以下簡稱“三創”大賽)能與武創院工作緊密結合起來。
韓景陽表示,“三創”大賽和武創院工作內容是緊密銜接的,它們成立的初衷都是為了發揚創新創業精神,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她介紹,清華大學校友會于2016年籌備“三創”大賽,目前已在全球設立了十大賽區、多條賽道,涵蓋多個領域,為清華校友提供了展示的舞臺、落地的渠道以及對接的平臺。“上周我去參加了在重慶舉辦的第二次‘三創’大賽,發現已經有十幾個項目在當地落地了。”韓景陽說,“在各地舉辦大賽,為眾多清華校友提供了項目展示的平臺,當地政府和有關企業看到好的項目就會主動邀請其留下來。”
“武創院成立之后,完全可以從‘三創’大賽過程中發現一些與當地產業基礎有契合度的項目,與武漢本身的產業相結合、相轉化。我也期待通過‘三創’大賽與武創院的銜接與交流,能夠把握武漢的需求,推進相應產業發展。期待今后進一步合作,為武漢的發展貢獻一點力量。”韓景陽說。
要讓科學家愿意來帶團隊來
出席武創院發展專家咨詢會時,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創新中心秘書長朱乙說,武創院要重點考慮人才引進的問題,怎么把人才引來,各地政策不同,但為何有些人才成功牽手、有些沒有,因為“科學家對錢不感興趣,對事情感興趣”。
“武創院不缺錢、不缺政府支持,現在要做的是怎么把人留住。”朱乙說,要讓科學家自己愿意來,還愿意導入其資源、帶來他的團隊,要善于“跟院士交朋友”,做好人才服務工作。
怎樣有利于創新就怎么干
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孫殿義寄語武漢搶抓武創院機遇,加速科技創新發展。
他說,山東產研院首先就是沒有行政級別,“把創新管理職業化”,干得好留下,干不好就走人,就像踢職業足球,隨時會下場;第二個特點就是沒有主管部門,更加按照創新實踐活動來自主設計治理體系和運行管理的機制,“很多制度一個月內就要迭代兩次”“怎么有利于創新、有利于轉化、有利于商業成功,我們就怎么安排”;第三個顯著特征就是按照市場化運營、企業化管理。“我們提出‘商業成功是檢驗技術創新的唯一標準’,因為一定要把技術變成產品,再變成價值,這是山東產研院的唯一理念。英雄不問出處,只要您能商品化、產品化,我們就拿出全套商業體系來支持。”
孫殿義說,武漢具有歷史沉淀,工業制造文化濃厚,科技天然稟賦任何其他城市都無法比擬。他認為,武創院為武漢邁入科技創新階段開了個好頭。
(綜合)
武創院功能定位
作為更高起點、更高標準、更高能級新型研發機構,武創院致力成為:
體制機制的開拓者:大膽試、勇敢闖,打造武漢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先行“特區”。
創新要素的集成者:打通“政產學研金服用”通道,打造人才、技術、資本“蓄水池”,營造“熱帶雨林式”最優創新生態。
技術產品創新的領跑者: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激活一批可轉化運用的“沉睡”專利。
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賦能者:重點聚焦“965”產業持續迭代發展,填平科技成果轉化斷裂帶、死亡谷,實現從源頭創新到新技術、新產品、新市場的快速轉換。
成長性企業和高端人才的培育者:推動高新技術企業、規上工業企業爆發式增長,聚集一批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現代企業家和創新發展團隊。
本文來源:武漢科技報
圖片來源:武漢廣播電視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