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生自認大酒量,某日聚餐喝了一杯白酒后出現面部發燙、頭痛、惡心嘔吐、呼吸急促,隨即被送往醫院。
吳先生很納悶,平時“挺能喝”的自己,為什么今天只“喝一杯”就這樣呢?醫生詳細詢問后發現,吳先生在飯前服用了兩粒甲硝唑。
甲硝唑+酒=中毒?
原來,喝酒后,大部分酒精通過胃腸道吸收、肝臟代謝,主要在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變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人們形象地稱這兩個酶為“解酒酶”,尤其是乙醛脫氫酶,有些人喝醉第二天醒來生龍活虎,不是因為真的能喝,而是要感謝體內的“解酒酶”。有些人喝醉第二天醒來,整個人都蔫了,我們稱為宿醉,因為酒精還沒有被代謝完全,體內乙醛蓄積,產生了中毒現象,主要表現為頭痛、眩暈、惡心等。
其實,對酒精代謝有影響的除了“解酒酶”本身之外,還有一些藥物對“解酒酶”的作用也會產生影響。甲硝唑和酒引起的頭痛、惡心、呼吸急促就是因為“解酒酶”沒有發揮作用,導致乙醛蓄積,引發了中毒反應,我們稱之為“雙硫侖樣反應”。
什么是雙硫侖/樣反應?
雙硫侖又稱戒酒硫,是一種抗酒精藥物,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乙醛脫氫酶,使乙醛在體內的濃度迅速升高,產生強烈的不適感,讓飲酒者產生厭煩、排斥心理,從而達到戒酒的目的。這種強烈不適感表現為面部潮紅、頭痛、惡心、嘔吐、呼吸困難、心率加快等中毒反應,我們稱之為雙硫侖反應。
并不是只有雙硫侖會產生這種反應,很多含有雙硫侖結構或相同作用機制的藥物和酒精作用也會產生類似中毒反應,我們稱之為“雙硫侖”樣反應。
甲硝唑就屬于這類藥物。
當甲硝唑和酒精一起使用時,乙醛脫氫酶被抑制,體內乙醛濃度會迅速升高,繼而產生“雙硫侖”樣中毒反應。這種中毒和醉酒是較難區分,如果癥狀嚴重,沒有得到及時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大家熟知頭孢不配酒,但對其他同樣不能配酒的藥物知之甚少,就讓藥師帶大家來認識一下這些藥吧。
相愛相殺的酒和藥
俗話說“喝酒不吃藥、吃藥不喝酒”。這里的“酒”不僅指我們熟悉的啤酒、白酒、紅酒、香檳、威士忌,還指含酒精的食物,如啤酒鴨、米酒紅糖雞蛋、醉蝦、酒心巧克力等,含乙醇的藥物制劑,如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細辛腦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氫化可的松注射液等。
酒精在體內的代謝快慢因人而異,有的人可能1天就能代謝完,有的人可能3天都沒有代謝完;飲酒量對代謝也有直接影響,對于普通人來說,喝的少代謝快,喝的多代謝慢;酒精需要肝臟代謝,對于肝臟功能不全的人來說,代謝的時間也會相應延長。
因此,飲酒后需要使用上述藥物時,應盡量間隔3-5日,如果因為疾病原因,確實需要用藥,應該尋求專業的醫生或藥師的幫助。
服用以上藥物會抑制乙醛脫氫酶,其抑制作用會持續到停藥后4-5天才能恢復,因此停藥后4-5天內都不建議飲酒。
(由“問藥師”團隊李夢媛藥師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