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悲慘遭遇卻自欺欺人的班花
前兩天同學聚會,我遇到了一位初中女同學,號稱是我們班花第二,以前開朗樂觀,見人就笑,學習又好,后來嫁給了一位工程師。朋友圈還發去過美國。
但之后就很久沒發圈了。
原來這幾年,她患上了第五類乳腺癌,也就是最嚴重的那一種。在她化療期間老公出軌,她還得了抑郁癥。
保命后,她每做一份工作都不會超過6個月。如今的她和之前相比,就是個可憐的影子。
飯后我跟她聊了一會,她和老公的傷痕無法彌補,而且手術后,身材變差,按她老公說法,手術后老婆成了飛機場了,彼此之間興趣全無。
后來只能離婚,一個人帶娃生活,但是她卻說:“我那時徘徊在死亡邊緣,但你知道嗎,既然它沒能打敗我,就會使我變得更強大。”
我心說,別扯了!我還從未聽過如此錯誤的想法!
她的生活、身體和工作都已經毀了,我絲毫沒看到她有什么強大的。
又是一個被毒雞湯坑了的人!
2、企業家的悲慘遭遇
我認識一位企業家,他生產筆記本配件。在他的公司成立5年之后,突然出現了一個競爭對手,搶走了他的顧客。
他們的產品相似,但競爭對手的營銷策略更勝一籌。他不得不辭退了幾乎所有的員工,銀行也撤銷了對公司的信用貸款,他只能通過私人負債來支付到期的利息,企業幾近破產。
現在他的企業恢復到了危機之前的狀況,他說:“我們學到了很多,現在從危機中走了出來,變得更加強大。”
從危機中變得更加強大?可是他的生意明明大不如前了,而且以前不怎么喝酒的他,經常借酒消愁。
下面的配圖不是他,只是說明:
“那些未能殺死我的,將使我更堅強。”這句話是尼采說的,但這個道理是錯誤的。
一次危機不會使公司變強,而是會削弱它:損失了客戶,媒體給出負面評價,最優秀的員工離開,庫存上升而現金減少,銀行信用擔保額提高。但我們卻打算從這里看到積極的一面。
這一錯覺是如何產生的呢?請你試著從概率的角度思考,也就是去思考可能性。
人們挺過了一次危機,其實憑的僅僅是運氣。假設在一次經濟危機發生時,市場上有10000個電腦配件商,他們的結果會如何?
據統計數據分布,大多數都會破產,有一些會保持原有狀況,只有很少幾個供應商的生意會變得更好。
只有挺過來的人覺得是在危機中變得強大,但這只是表面上的錯覺。從整體上來看,危機就是危機,不是什么強化過程。人們只是很容易忘記在危機中還會走向失敗(或者說可能走向失敗)。
最近的疫情,挺不過來的企業,不是多數么?只有個別企業過來了,但是“老*雞”我覺得再也不如疫情前好吃了,不知道是為什么。
3、同事在摩托車禍后,到底收獲了什么?
要想死得快,就買一腳踹,早些年我認識騎摩托車的人,好多非死即傷。
我有位青島同事,發生了嚴重的摩托車事故,因為沒帶頭盔,毀了半邊臉,走路只能拄著拐杖還一瘸一拐,再也不能正常上班了,簡直快廢了。
這一事故把他變得更強大了嗎?沒有!他唯一的收獲只是懂得了不應該騎摩托不帶頭盔,不應該開快車,不應該像電影中那樣劈彎(請勿模仿下圖),更不應該在劈彎時超車...但是,這些,有用么?
看看統計數據就知道了,騎摩托車的受傷率太高了。
他收獲了什么?只有病退、殘疾、沒娶老婆、孤身一人,收入極少,只有一點點的補償金,我看不到任何好處。
通過一次事故、一場大病或一次崩潰而獲得認識是最悲慘——恕我直言——是最愚蠢的方式。
認為糟糕的事情可以帶給我們益處是種錯覺。一場大病,也許是種經歷,會給身體留下痕跡,但身體不會比生病之前更健康;
一次事故或一次崩潰也是同樣的道理。有多少士兵在戰爭結束后變得比之前更強大?更多的士兵是患上了創傷應激綜合征(PTSD),夜夜被噩夢驚醒!
如果經歷了福島海嘯或卡特里娜颶風,人們會在未來變得更強?更多的是家破人亡,多年積蓄毀于一旦!
人們有了這種經歷之后,與其安慰自己這可以帶來益處,還不如讓自己搬離危險區。
古人就說過:“君子不涉險地”,避開危險,才是最高明的。
4、最好的做法是什么
避免不必要的危機是最好的,這條適合于任何情況,我們就以創業為例說明一下,例如如果要創業,也要輕資產、低風險創業才是最好的出路。
我們身邊大量的創業者,經常會冒很大的風險,甚至賣房創業,造成了很多生活的悲劇。
一個優秀的創業者絕不是一個善于冒風險的人,一個優秀的創業者是一個善于掌控風險的人。
有一些人聽到這句話說:“風險跟收益成正比”。好,所以我要冒險,我去賭博,我去做很多鋌而走險的事,因為我覺得能承擔多大的風險,我就能夠獲得多高的收益。最后導致家破人亡,出現各種各樣的悲劇。
從經濟學的角度,從來沒有這回事!
事實上就是你要知道,風險跟收益幾乎從來都不成正比。為什么呢?因為風險和收益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變量,這個變量就是能力。
比如說走鋼絲。走鋼絲對于咱們這些普通人來講風險肯定很大,讓你從兩棟樓之間這么走過去,那嚇死了。
但是對于一個馬戲團的專業馬戲演員來講,走鋼絲如果你還不玩點花樣,例如坐在上面兜兜轉轉,那就沒人給你鼓掌,你只是隨便地走了兩圈而已。這憑什么收錢呢?
所以,同樣是走鋼絲這么一件事,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講風險很大,而對于那些馬戲表演者來講,覺得簡直就跟走路一樣。為什么?因為能力不同。
金惟純先生是臺灣《商業周刊》的創始人,他說,有一次李嘉誠跟他吃飯,吃飯吃到中間,李嘉誠就跟他感慨說:“很奇怪,這個社會上的人都說我善于冒風險,說我做生意,從小就開始創業,做塑膠花,做房地產,做港口。搞很多這樣的東西,善于冒風險,其實我說實話,我這一輩子從來沒有冒過風險。”
為什么呢?他說:“你看,當年我為什么做塑膠花?因為我過去就是做塑膠花的,我在塑膠花工廠里邊打工,我對于塑膠花生產成本需要多少錢?能賣多少錢?渠道在哪里?怎么做宣傳?大客戶是誰?我非常清楚,然后我在創業的時候,我找到了相應的這些團隊,我能夠清楚地保證,這個塑膠花生產出來一定質量好、一定好看、一定能賣得掉。”
所以做塑膠花沒有承擔風險,接下來說,做房地產。很多人講說李嘉誠豪賭,賭這個香港的房市。不是,是“我心中早就知道那些房子到底值多少錢,就是我在不斷地判斷,這么多年來我在觀察那個物業。所以,我腦海當中的標的,我早就選好了,我所有的房子,哪個房子大概多少錢的價格,是合適的,我都很清楚,然后我只是在等一個合適的時機出手”。
下圖是長江實業的樓,我當年在香港第一次看到時,還是很感慨的!圍著樓轉了好幾圈。
李嘉誠這一輩子做生意做下來,覺得風險變得越來越小。同樣的道理,當一個人的能力越強,掌控的資源越多的時候,他承擔風險的能力變得越高。
什么樣的生意有風險呢?就是投資無底線,賺錢卻有限,例如開酒店。
曾經有一個人在一個三線旅游城市開了一個大酒店,投資了大概10個億,開了一個五星級大酒店。
剛一開張,市政在他們門前開始修路,挖了一個大溝。修了5年,公司倒閉,就等于這10個億投進去,這個五星級酒店還沒運營,門口路就修起來了。你想門口修路誰敢住,住宿率非常低。
酒店這種生意它的特點就是就算賺錢是有數的,但是萬一虧錢沒底。那么多員工,都要工資,所以,最近疫情,很多飯店都受到了影響。
我有位IT的同事,花了300萬投資開飯店,每年純利潤也才20多萬,還不如原來的年薪50萬高,但是一年到頭沒假期,他后悔極了。去年疫情酒店終于倒閉了,他倒覺得解脫了,重新開始打工做IT了。
關于創業,那是另外一個話題,在這里就不展開了。
總之:
1、遠離危機、遠離賭徒心理。
2、盡可能去做大概率會成功的事件,不要賭小概率事件。
哪些是大概率事件呢?學習、健身、輕資產創業、旅游、正常的理財都是。
小概率事件呢?盲目投資、玩杠桿炒股、賣房創業、路人甲群演妄想成為王寶強,出租車司機想成為賽車手,普通人成為職業作家、歌唱家,都是。
3、不要只看到那些金字塔頂部的風光。
4、首先是活下去,然后穩扎穩打、日拱一卒,一點點進步,才是你的王道。
你曾經遇到過什么危機?是收獲大還是損失大?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以上是名弘老師原創的知識分享,感謝觀看,喜歡請點個贊吧,并歡迎評論討論,正能量成長知識持續分享,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