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臟疾病,為乙類傳染病。
很多得了乙肝的女性也想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健康寶寶,那么,乙肝媽媽要怎樣預防寶寶被感染呢?
首先要了解的是,乙肝病毒是幾乎不能通過胎盤的,所以寶寶在子宮內生長發(fā)育過程中被感染是非常罕見的,感染通常發(fā)生在分娩過程中和產后,特別是媽媽體內乙肝病毒DNA水平>2×10^5 IU/ml或乙肝病毒e抗原陽性時,生產過程中寶寶可能因接觸媽媽血液或體液中的病毒而導致感染,因此,預防寶寶被感染應從生產前就開始。
產前預防
一部分媽媽在懷孕過程中肝功能異常,經醫(yī)生評估需要抗病毒治療,這部分媽媽應注意在產后繼續(xù)預防寶寶被感染;
一部分媽媽在懷孕過程中,經醫(yī)生評估肝功能正常,沒有使用抗病毒藥物,應該在懷孕12-24周檢測乙肝病毒DNA水平,來決定是否需使用替諾福韋酯抗病毒治療預防寶寶被感染。
如果無法檢測乙肝病毒DNA,但乙肝病毒e抗原陽性也應接受抗病毒治療。
由于采用剖宮產分娩的寶寶和順產的寶寶相比,并不能降低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發(fā)生率,因此,不建議媽媽因想降低寶寶被傳染的風險而選擇剖宮產。
產后預防
寶寶出生后免疫接種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手段,對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媽媽所生寶寶,應該盡快啟動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聯合免疫接種,即出生后12小時內盡快接種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免疫,再根據寶寶的情況(見下表)決定乙肝免疫球蛋白與乙肝疫苗的接種針數。如果不能按期接種第2針乙肝疫苗,可延遲接種,但最長不能超過3個自然月,第3針乙肝疫苗仍可按正常時間接種。
寶寶在完成整個聯合免疫接種后1-2月,通過檢測乙肝表面抗原是否陰性及乙肝表面抗體濃度來評估寶寶是否產生抗體。
如果乙肝表面抗原陰性,乙肝表面抗體≥10mIU/ml,說明接種成功;
如果乙肝表面抗體<10mIU/ml,說明沒有產生抗體,需要再次重復“0-1-6”乙肝疫苗接種,也就是立即重新接種第1針乙肝疫苗,過1個自然月接種第2針乙肝疫苗,在第6個自然月接種第3針乙肝疫苗,接種完成后1-2自然月復查乙肝表面抗體,如果仍然小于10mIU/ml,通常無需再重復進行乙肝疫苗接種,因為這時通常說明疫苗可能無法使該寶寶產生抗體。
如果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說明免疫接種失敗,寶寶被感染了乙肝病毒,需要到肝病科就診。
母乳是寶寶的第一餐,為寶寶提高營養(yǎng)、增強免疫、調節(jié)情緒、促進寶寶生長發(fā)育。母乳喂養(yǎng)不會增加寶寶的感染幾率,沒有必要監(jiān)測乳汁中的乙肝表面抗原或乙肝病毒DNA。
產后停藥的媽媽可以母乳喂養(yǎng),產后繼續(xù)服藥并有母乳喂養(yǎng)意愿的媽媽,由于寶寶經乳汁吸收的替諾福韋酯的濃度較低,建議媽媽選擇替諾福韋酯繼續(xù)治療。
如果為短期服藥,如產后1個月,應堅持母乳喂養(yǎng);如果需要長期服藥,可以考慮繼續(xù)母乳喂養(yǎng),但應密切關注寶寶有沒有發(fā)生不良影響,如果發(fā)生身高、體重異常、腹瀉、食欲減退、哭鬧異常、肝腎功能異常等情況,應該及時就醫(yī),排除替諾福韋酯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
由于乙肝傳播途徑還包括血液傳播,很多媽媽擔心哺乳時乳頭皸裂或寶寶口腔破損會導致寶寶被感染。根據我國《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預防臨床指南(2020)》的意見,在寶寶出生后12小時內已經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聯合免疫接種,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因此,如果只是媽媽乳頭皸裂、損傷出血,或者寶寶口腔潰瘍、舌系帶剪開造成的口腔損傷等情況,是可以哺乳的。
但如果乳頭損傷出血的同時寶寶口腔也有上皮破損,這種情況建議暫停哺乳。
媽媽們應該知道如何科學地預防寶寶感染乙肝病毒,孕期不要拒絕通過抗病毒治療預防寶寶被感染,產后也不要畏懼母乳喂養(yǎng)、親子接觸,以便讓寶寶能夠茁壯成長。
(由“問藥師”團隊李夢媛藥師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