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這一詞還有很多其他的叫法,比如“先生”、“夫子”、“師傅”、“師長”、“教諭”……但小可認為最好的稱謂還是“人類心靈工程師”。
在文壇中,有不少名家還有著“心靈工程師”的身份,他們用文字灌溉心靈的同時,還擔任著教書育人的工作,錢穆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1930年,錢穆因發(fā)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后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云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1967年遷居臺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
1986年6月9日,92歲高齡的錢穆在臺北外雙溪素書樓家中為學生上了最后一堂課。1990年8月30日,先生在臺北杭州南路寓所無疾而終,平靜安詳地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一刻。一代大師隱入歷史,享年96歲。
錢穆先生的逝世,象征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即傳統(tǒng)國學的終結。
先生“萬里曾家山入夢,一生為故國招魂”,時至今日,我們追思錢穆先生的同時,更不應該忘記先生一生對國人于中國文化精神的諄諄教誨。
《靈魂與心》,為錢穆先生探討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的重要論著,是一部中國思想文化的養(yǎng)成史略。
先生在書中對中國古圣先賢的思想精華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發(fā)明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深奧朦朧的難點,特別是對儒家、道家的思想演變歷程做出了詳細的分析與梳理,全面展現了一代國學宗師對于“靈魂與心”這一中國傳統(tǒng)哲學問題的深入思考。
在歷史的思想路徑中破解中華民族的信仰密碼,在《靈魂與心》中,讀者將跟隨錢穆先生一道,去追尋中國人真正的精神出處。
- “人心一元論”與“二元人生觀” -
在中國文化中,有一個“三不朽”的概念,即“立德、立功、立言”,大意是指人死之后,他的道德、事功、言論仍然留在世上,仍然留在后世人的心中。
這其中深層的真實表達在于,一個人的生命,如果能反映在別人的心里,這會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我們經常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一個人如果對他人沒有一點影響,真的是雖生尤死。
不僅是中國,在宏大、悠長的漢文化世界,東方人都希望死后的生平事跡、思想,能留在家族子孫或后世別人的心里,從而達到生命的綿延與不朽。
肉身縱是不復存在,精神、靈魂亦要永存,這是一種“人心一元論”。
而望向西方,靈魂和肉體卻是對立的,靈魂如果不破滅,肉體則無法永生,由此便引申出感性與理性的對立:
感官是與物質世界接觸的,而理性所接觸到的是精神世界。由靈肉的對立,帶來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對立,這是一種二元世界觀演化出“二元人生觀”。
( 圖:師引,選自《靈魂與心》 )
這其中,中西方對“不朽”看法的差異很有意思。西方人的“不朽”是死后靈魂到另外一個世界去,而中國古人的“不朽”,是人死之后仍然留在這一個世界里。人生短暫不過數十年,倘若沒有“不朽”,一個個體便如螻蟻一般,渺小的無法留下任何痕跡,這自然是人類所不甘的。
因此,“不朽”是全世界共同追求的。但中西方面很大的一個不同是,西方將生命分割成兩塊,一塊是靈魂,另一部分則是肉體。
在這樣的二元觀指導之下,西方人總是存在著靈與肉的矛盾。一方面,追求靈魂的“不朽”,另一方面,卻苦于肉體的種種欲求。
中國人卻從來沒有這樣的二元觀。不論是孔孟的儒家,還是莊老的道家,追求的都是“天人合一”。中國人看重的是生命的整體。
生命隨自然而來,自然也隨自然消逝。因此,中國少了西方的矛盾,多了和諧。
人生亦是一個整體,作為一個存在了五千年的文化,中國文化中獨特的生命力需要每個人來挖掘,我們不僅要知道自己身處在哪里,從何而來,去到何方也是必須要了解的。
- “心生命”與“身生命” -
但凡是有生命之物,皆有心靈、精神,便有保生的智慧,而人與動物的區(qū)別乃是以心靈精神為主。李白的詩,千百年在,活在許許多多人的心中。
身的溫飽是短暫的,而心的安寧則是長久的。身體的享受無法與人分享,而心的收獲則可以在分享中不斷充實。
( 圖:師引,選自《靈魂與心》 )
在錢穆先生的晚年,西方的思想在中國的社會已經漸呈暗涌之勢。社會在改革進步,墨守從前的規(guī)矩自是不合理,但是對于我們自己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
過度西化的到來,對奢華生活方式的追逐,都是人們的欲望集中在對“身生命”的滿足,卻忽略了對“心生命”的雕琢。物質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一種是可以回想的,才會在生命中占有分量。另一種只是短暫的滿足,并不會持久。
但有時,身與心的生命會發(fā)生正面沖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向能懂得“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孔孟遺訓,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即是教人要能犧牲身體的生命來完成護衛(wèi)心的生命。更進一層,便知道我中華民族國家歷史文化所積累的,正是由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之心生命所積累而完成。
何以中國人不朽?何以中國精神不朽?中華五千年文明綿延,是全體中國人一條心的生命凝結,這種力量,始終寄存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于我們而言,理想人生當如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在病毒肆虐的今日,我們的成功有目共睹,也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需要厘清我們作為中國人的精神溯源。
- “快”與“慢” -
與很多國學作品不同的是,《靈魂與心》本身含括了許多中西文化間的對比,而正是這些對比,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了解到更為真實的中國文化。
錢穆先生談及西方重創(chuàng)造,而中國重養(yǎng)育;西方重方法,中國重功夫,還有新與舊,進與止,欲與情,德與力。
兩者互相對比,也在互相補充。中國文化本就自有其優(yōu)勝的一面,如中國重功夫,可是現在社會,只會一味追求速成,實在讓人擔憂。
凡事即言“方法論”,這背后則是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使然。
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源,不在于排斥西方文化、一味反對快節(jié)奏,這只會讓更多人心生反感。
根源在于讓中國文化,重新回到我們的精神世界。
中西文化的相融是必然的,但是,如何保住中國人的根,中國人的心,比刻板否定西方文化要重要得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