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囤兒
關于電影創作,有一種擰麻花理論。我們可以把諸多能夠并行存在的元素(諸如:背景、故事、人物、主題)想象成麻花里的幾股,然后將它們擰在一起,越緊密越好。如此一來,即便你的各個元素并不大,依然可以讓你的電影看起來內容豐富,情感厚重。10月18日全國上映的電影《牛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部電影以劇情為主喜劇為輔,雖然屬于簡短敘事,但是由于編劇兼導演李墨言很好地把背景描寫、人物成長和主題提煉都和敘事死死地擰在了同一步調上,所以看下來很舒服很動人。
《牛王》的故事在時間跨度上比較短,前后大概也就三五天的功夫,涉及到的人物也不多,主要人物大概也就三五人。題材上,本片更是觀眾這幾年看過不少的鄉村振興。可是李墨言選取的角度,和那些主旋律色彩濃重的同題材影片完全不同。
張國強飾演的石磊是一位很有社會責任心的成功企業家,在朋友和領導的感召下,決定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采購牛羊的方式去幫助藏區的牧民。通過一系列言行表現,觀眾能夠很容易看出石磊品格上的高尚。可是《牛王》卻并不用他來推動故事——他的成長空間是不夠滴。
本片推動故事的角色,其實是石磊不成器的弟弟金武(王大治 飾)。和石磊相比,金武的品格有很多缺陷。他因為迷上買彩票,不僅花光了家里的錢,還欠下外債。他的妻子和女兒都受其拖累,生活品質斷崖式下滑,甚至一氣之下離開了他。很明顯,相對于石磊,金武這個角色有更大的成長空間。用金武來推動劇情,才能讓人物成長與敘事擰在一起。
主題提煉來源于戲劇矛盾的激化與融解。舉個例子,這一趟運送牛羊的大貨車一共有四輛。按時按點回到山東的前三輛車,必然不存在故事。只有因為被小男孩格桑攔下而導致掉隊的第四輛車,也就是金武開的這輛車,才發生了故事。這里的戲劇矛盾就是,這輛車上有被大人賣掉的“牛魔王”。這頭牛魔王是格桑的“御用坐騎”。格桑騎著它,連續奪得了數年的騎牛大賽的牛王桂冠。這樣一頭和人類已經產生情感羈絆的牛,能買嗎?這就是矛盾所在,也是主題得以提煉的契機。
當金武帶著格桑上路,時代背景、劇情推動、人物成長和主題提煉就開始往一起擰了。他們一路上大大小小的遭遇,都在同步推動著金武人格上的完善,推動著觀眾對善良、責任、信仰進行一層層的思考。金武與格桑是在兩種地域文化里長大的,而且年齡上有著很大的落差。這也造成了兩人在互動中會有很多錯位出現,可以營造出自然而然的喜劇效果。
只要觀眾順著元素如此豐富的主線看下來,就會非常主動地去關心“牛魔王”的結局。因為這一頭牛的結局,有著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果,可以影響到很多人物的情感著落。如此的觀影體驗,一定是每個看電影的觀眾最希望得到的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