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黃州、杭州、潁州、惠州、海南,蘇軾的一生顛沛流離。然而不論他到哪個地方,都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和稱贊,也讓這里因他而聞名。
惠州就是這樣一座城,蘇軾在這里僅生活了三年多,但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文人墨客追尋他的蹤跡,在西湖邊、蘇堤西新橋上訪古懷遠。
把蘇軾譽為向外介紹惠州的第一人,一點都不為過。他為惠州留下寶貴的文學財富,謫惠期間創作作品587首,“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大概是宣傳惠州的最好詩句。
惠州西湖·蘇堤·食荔枝
《食荔枝》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紹圣元年(1094年),年近花甲的蘇軾被昔日的學生、當時的皇帝哲宗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貶至惠州。九月度大庾嶺,十月到惠州,兩個月后,他度過了在惠州的第一個春節。
“風土食物不惡,吏民相待甚厚”是蘇軾對惠州的第一印象。起初他住在東江和西枝江合流處岸邊的合江樓。合江樓為廣東六大名樓之一,歷來是惠州府城的東城門。
現在的合江樓為2006年異址重建
《寓居合江樓》
蘇軾
海上蔥昽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
蓬萊方丈應不遠,肯為蘇子浮江來。
江風初涼睡正美,樓上啼鴉呼我起。
我今身世兩相違,西流白日東流水。
樓中老人日清新,天上豈有癡仙人。
三山咫尺不歸去,一杯付與羅浮春。
在合江樓住了一年又一個多月后,他遷到對岸的嘉祐寺,最后選擇了白鶴峰,此時的東坡已斷北歸的念頭,買地筑屋20間,以作終老之計。
他常與鄰居翟秀才交往,有時到白鶴峰下向賣酒的林婆賒酒,又到西側的大磯頭垂釣東江,他在惠州的日子越來越安穩,正如他在《定風波》里所寫:“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東坡井猶存
《白鶴峰新居欲成夜過西鄰翟秀才二首》
蘇軾
林行婆家初閉戶,翟夫子舍尚留關。
連娟缺月黃昏后,縹緲新居紫翠間。
系悶豈無羅帶水,退之云: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割愁還有劍铓山。
柳子厚云:海上尖峰若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
皆嶺南詩也。
中原北望無歸日,鄰火村舂自往還。
甕間畢卓防偷酒,壁后匡衡不點燈。
待鑿平江百尺井,要分清暑一壺冰。
佐卿恐是歸來鶴,次律寧非過去僧。
他日莫尋王粲宅,夢中來往本何曾。
為方便交通,東坡疏浚惠州西湖、修堤筑橋,堤被后人稱為蘇堤,堤上有橋曰西新橋,當時是一座木橋:“飛閣九間,盡用石鹽木,堅若鐵石”。
蘇堤玩月
如今的西彩橋
惠州西湖本名豐湖,蘇軾的一首《贈曇秀》,頭一回將豐湖稱作西湖。此后,人們逐漸將豐湖稱作西湖。
《贈曇秀》
蘇軾
人間勝絕略已遍,
匡廬南嶺并西湖。
西湖北望三千里,
大堤冉冉橫秋水
豐湖山青水綠,煙波嵐影,蘇軾這幽深、曲折、秀麗之景傾倒,白天夜里時常游覽:“予嘗夜起登合江樓,或與客游豐湖,入棲禪寺,叩羅浮道院,登逍遙堂,逮曉乃歸。”
如今,豐湖是惠州西湖的五湖之一。
子瞻認為惠州西湖“山水秀邃”,他縱筆繪寫這泓湖水:“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正似西湖上,涌金門外看。”他把豐湖月夜媲美杭州西湖,泗洲塔也得到“玉塔”的雅稱。
今日所寫之景僅是惠州西湖的很少一部分,要游遍整個西湖,探訪坡公的每一處蹤跡還需不少時間。不能與坡公一同秉燭夜游、泛舟西湖,我們這些現代人只能重走蘇堤,摸一摸泗州塔的磚墻,感受他當年的瀟灑豁達,聊以慰藉了。
惠州西湖八景
芳華秋艷
孤山蘇跡
紅棉春醉
花洲話雨
留丹點翠
蘇堤玩月
西新避暑
玉塔微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