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海南的印象是一個沒有冬天,沒有嚴寒的地方,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歷史上,海南下過八場雪,也有過天氣異常寒冷的冬天。
據《民國瓊山縣志》記載,清光緒十八年(即1892年)農歷十一月,瓊山縣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極寒天氣,北風凜冽,霜雨交加。湖水漂浮著大量死魚,就連四季常青的竹子都被凍得枯萎了。
在地勢較高的石山地區,突如其來的霜雪嚴冬,手足無措的不僅僅是當地民眾,許多貧苦人家更是缺衣少糧,無法抵御嚴寒。眼看,很多人就快撐不下去之時,瓊山縣鄉賢們自發捐資捐物,建起一座座石屋,供貧苦大眾烤火取暖。
熊熊燃燒的柴火,驅趕了逼人的寒氣,帶來了光明與溫暖,給予了人們活下去的希望。
如今,在海口石山地區的美社村、官良村、美貫村等多個村子,仍留有供村民冬天烤火取暖的石屋。當地人給這些石屋起了個暖心的名字,稱為“暖心廬舍”。當然,也有人不知這個名字,但一到冬天,他們就會不約而同想起這個石屋。
這天,我途徑石山鎮時,天氣陰雨綿綿,格外濕冷。于是,帶著朋友們走進了美社村的暖心石廬,正巧碰見村中老人點燃了柴火,準備取暖。
我們大家便圍坐一堂,一邊烤火,一邊聆聽著石山人家尊老愛幼的鄉賢故事。此情此景,爐火很旺,鄉情很深,我們的身體和心里都是暖洋洋的。
屋內現存兩塊石匾,匾上題字正是美社村村民們淳樸善良、勤勞勇敢、敦親睦族的真實寫照。左邊的是“禮讓休風”,乃是晚清瓊州大儒王國憲所題,出自唐詩人柳宗元的《貞符》“懿其休風,是喣是吹”,寓意受禮謙讓是美好的風格。右邊的是“光分鰲極”,乃是晚清海南最后一位解元曾對顏所題,源自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寓意品格高尚,敢為人先。
老人說古時候,有一條古驛道從瓊山縣城出發,途徑美社村,前往海南西部臨高、澄邁、儋州等地。每年入冬之際,熱心的村民都會備足柴火,為來來往往的過客獻上一份溫暖。一杯熱茶,一堆柴火,讓整個冬天變得不再寒冷。一把溫熱的人文火苗,抵得過任何的風風雨雨。
除了烤火取暖,暖心廬舍也是村民議事、討論問題的地方。火堆旁,年輕人面對面熱火朝天地討論村中大小事,閑聊著家長里短,一旁老人正跟小孩講述村里的故事。大家一起烤火,一起說著暖心的事,氣氛其樂融融。
人間煙火,最撫人心,有了煙火,也就有了人氣,不大的小石屋,散發著勃勃生機,充滿著人情味。火紅的木炭、溫暖的火苗,有著石山人家述說不完的暖心故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好了起來,不愁吃也不愁穿,不需要走進暖心廬舍烤火取暖,可上了年紀的村民依然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僅是烤火取暖,更是懷念在火塘邊那份濃濃的鄰里情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