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書畫】
馬榮勝,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崆峒印社名譽社長、甘肅省金石篆刻研究院原副院長、平涼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平涼市政協委員、平涼圖書館副館長,副研究員。
書法作品
庸齋述懷
——馬榮勝
自少年浸染翰墨,不覺已幾十年光景。時光如梭,黑發染雪。所歷之事,猶如昨日。感慨悵然,遂作文一篇,記錄歷程,算是對自己從藝之路的總結。
書法作品
在童年時我就見過外祖父吳祖成大人的畫作以及祖母刺繡的花卉,都有著極高的技巧與藝術品位。父親是個能工巧匠,善刻能雕,母親喜歡刺繡,擅長剪紙,所剪的花卉草蟲充滿童趣,栩栩如生。縫制的傳統服裝也是典雅美觀,聞名鄉里。
書法作品
我們馬氏一族父輩們大多文武雙全,多為愛國忠良將士。聽東勝大哥講,大伯父的書法水平和洞簫吹奏技巧非常了得。三伯父、六叔父文學功底很好,書法亦不錯。四伯父雖然不識字,但他很會做生意,算賬的速度很快。到了我們這一輩,幾位兄長個個心靈手巧聰明過人。雖然他們上學不多,卻都能自學成才。他們通音樂、善書畫、制作雕塑,天賦極高。我也就自小耳濡目染,受到了他們的熏陶影響,在心里播下了藝術的種子。由于父親去世早,家中生活貧寒窘迫,直到十歲我才開始上小學。在三年級時,敬愛的兄長百勝又英年早逝,使貧窮的生活雪上加霜,困難重重。我只好輟學參加生產隊勞動。在工余間歇之時就抽空給社員們畫像,講小說和吹笛子,贏得他們的稱贊。深夜又在煤油燈下練習畫靜物和臨摹連環畫。直到一九七四年,在平涼汽車修理廠工作的繼勝兄回家看我畫得不錯,便領我去威戎中學拜訪教語文、美術、音樂的金天行老師,并拜他為師學習繪畫。金老師畢業于西北師范學院美術系,聽說是該系高才生,繪畫基本功很強。這期間,金老師正好負責全縣的美術班,一年一期,共兩年,我便跟著上了兩年。金老師經驗豐富,一絲不茍。所有課程全部按照專業程序設置,從靜物到人像素描、速寫、色彩、構圖創作,循序漸進逐步推進。學習班結束后,我進了縣被服社當了臨時工,順便兼搞宣傳。之后又認識了縣文化館的楊國選老師,在休閑和放假時便經常去他那里看他作畫,受益良多。一九七八年高考制度恢復,繼勝、昌勝二位兄長以及金老師、楊國選老師等鼓勵我參加高考。于是參加了高考,我的成績很優秀,被西北師范學院美術系錄取。在校四年我系統地學習了油畫專業,同時還學習了素描、速寫、色彩以及中外繪畫史等課程,畢業時獲學士學位。“幼遇金師指路津,上庠深造習丹青。身經鄙事能吃苦,書讀寒窗未覺貧。歲月如梭留舊影,光陰似箭遠前塵。詩書畫印勤為勉,笑對人生又一春!”感謝金老師當年對我的教誨,讓我從一個農村學子走上了一條正規的繪畫之路。
書法作品
一九八二年畢業后我被分配到原平涼市文化館從事油畫創作和群文輔導工作。后來我慢慢轉向國畫,進而涉獵書法和印章。當時繼勝兄用肥皂塊刻印供我使用。出于好奇,自己也嘗試著刻。有一次平涼地區群藝館的袁維國先生來我創作室聊天。我便請教于他。他風趣幽默,善書能刻,在全省書法界很有名氣。在他的指導下開始學習篆刻,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袁老師后來調到蘭州去工作。我兩眼茫然,不知所措。正在迷茫之際,忽然看見《書法報》刊登一則消息:上海普藝美術學校招生,設有篆刻班,校長為韓天衡先生,負責教學的老師有孫慰祖、黃連萍等。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眼前一亮,似乎看到了希望。于是不假思索,報名參加了篆刻函授班。第一學年初級班是由黃連萍先生負責,主要學習臨摹秦漢印,每月寄交一次作業。通過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篆刻基礎。第二學年研修班的課程是由孫慰祖先生負責。孫老師很敬業,對我也很器重,曾數次表揚我學習認真。每次的作業他都很細心地批改,幾乎沒有漏過一次。一學年下來,研修結業時,我被評為一等獎。孫老師對我的評語是:“作風猛利峻拔,能借鑒傳統與表現個性相結合”。雖然函授班結業了,但是我仍然堅持給老師寄作業,而老師總是一如既往,照批不誤。先生學識淵博,所編書籍為國內篆刻界的鴻篇巨著,引領一代學風。同時先生禮賢下士,品格高潔,能如此對待像我這樣的學生,真是讓我感動。如此的緣分難能可貴,我們結下了很深的師生情誼。因為我的刻苦努力,也由于老師的精心栽培,我的作品陸續入選《中國青年篆刻家作品集》、首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以及《第三屆全國篆刻藝術作品展》等,在全省書法篆刻展中也頻頻獲獎。為感恩慰祖先生,特賦五律詩一首:“幸有恩師遇,親傳刻石奇。飛鴻三秩教,溫語四時宜。澤潤沾身厚,識庸每自悲。信知桃李樹,蹊路托所思。”
書法作品
九十年代是我從事篆刻創作的高峰期。每天我聞雞起舞,操刀鐫石,晝夜不分,寒暑不停,其中甘苦,唯有自知。在這一時期,我也和其他諸位老師進行聯系,同他們書信往來,虛心請教。他們有韓天衡、徐無聞、肖弟、石開、李剛田、樊中岳、趙英勉等先生。韓天衡先生曾在信中對我說:“您的印尚佳,我想,還是多認真借鑒好的古印,不要急于走出自己的路,路是有頭有尾的,放棄或忽視傳統,等于是在走一條沒頭沒尾的路,往往事倍而功半,望共勉……。”我曾三度拜訪過徐無聞先生。先生為人質樸,博學多識,謙虛謹慎,和藹可親。他建議我篆刻、篆書先走秦漢一路,然后再學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黃牧甫。他曾對我講:“你這娃子,勤奮刻苦,印章刻的不錯,沒有染上時弊”。并給我講授了臨習戰國中山王器字的要領。說中山王器字很難寫,寫時要氣壯力足,要在瘦勁飄逸中見功夫,不要描其皮毛,失其筋骨。他親自對我示范,使我受益頗多。九二年秋我給先生寫信請教,沒有收到回復。過了一段時間,忽聞先生辭世,真是晴天霹靂,令人傷心不已。于是在淚眼濛濛之中,我刻了一方 “無聞不朽”的印章,以寄托我對先生的哀思!肖弟先生已經作古。他曾是省書協副主席,為人正直,禮賢下士,愛惜人才。當我的作品入選《中國青年篆刻家作品集》和《首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時,他給我寫信,鼓勵我多參加全國書法篆刻展覽。我們素未謀面,卻如同老朋友一般熟悉。石開先生熱情大方,他說我“印章刻的不錯,為西北地區少見者……”,并給我推薦了他的師兄林健先生所編輯的《篆刻字匯》一書。該書日后成了我刻印常用的參考書。李剛田先生人也穩厚謙和,我曾寄印作向他請教,他的回信是:“榮勝同志:來信與印作收到,印刻的很好,基本上是漢法,融入了印外的一些東西,字法刀意都能自然,無時下‘流行色’之影響。渾厚與清健是一對矛盾,如何以清健自然的刀意表現渾厚的漢人風骨,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要多看漢人原作,少受時人包括我的印對您的影響,求雋永意味,求金石氣息,方可更上一層樓……”。從信中透出其高尚的品格和提攜后生的無私精神。二零零一年,我曾買過一本《常用篆書速查手冊》,作者是樊中岳先生。書中字型美觀,舒展俊朗,查找方便,攜帶也很方便,是練習篆書的好范本。欣喜之余,冒然寄拙作請教于樊先生。沒想到先生將我的作品推薦給《書法報》進行專版介紹,真乃伯樂!之后,先生陸續編輯的多部工具書籍,我都一一收藏。直到現在,我在古文字方面如有什么疑難,會立即向他請教,先生也是有問必答,毫無架子。先生真乃博古通今著作等身的大學者!趙英勉老師是大學教授、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副會長和中國美協會員。在繪畫、舞美以及詩詞方面學養豐富、造詣非凡!他很欣賞我的印章,多次讓我為他治印,同時也寄一些詩詞作品讓我欣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良師益友的幫助,我的藝術水平得不斷的提升,也多次參加中國書協、西泠印社等舉辦的各項大展。
篆刻作品
在我的藝術成長過程中還有許多我市的藝術前輩和朋友,給了我這樣或者那樣的幫助。葛紀熙、何清榮二先生是原平涼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對我區書法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郭憲章先生古道熱心,詩詞創作很優秀。劉海林、劉玉學、胡曉云等同道亦為我市藝術名人,我們一起切磋交流,交情深厚。同時還有很多的良師益友,對我來說,都讓我充滿著敬佩和感激之情。“半生藝苑費耘耕,幸有賢達引路明。篆鳳雕龍親慰祖,移宮換羽賴胞兄。天行彩筆開蒙昧,學友玄門傾赤誠。解難排憂趙公在,微吟拙句謝高情!”這是我發自內心的對所有朋友的贊嘆和謝意。
篆刻作品
除了書畫篆刻,我平時也喜吟詩撰聯,吹簫弄笛。我在中年時期便開始鉆研學習詩詞,結識了諸多的詩詞學友,如柳國隆、李連太、雷兆杰、陳新民、賀根旺,鄭世昌等先生。他們的文學詩賦水平都很高。大隱隱于市,他們品性高雅,為人低調,學養深厚,卻極少宣傳自己,致使外人很少知道和了解他們。和他們書來信往,對我的詩聯寫作幫助很大。著名書法家、詩人秋子先生和我興趣相投,我們經常通過手機和詩撰聯,評書賞畫,從中感受到他樸實的人格和綿綿不絕的修養。
篆刻作品
十幾年前我去廣西南寧雜技團探望長兄東勝,他精通音律,為人正直,是國家一級演奏員,在當地久負盛名。一些藝術院校的音樂教授對他稱贊有加,稱他蕭笛第一。我向他請教簫笛吹奏技巧,得他指點,我的簫笛吹奏水平提升很快。他曾開玩笑說我是他的關門弟子。又過幾年再次探望他,我吹奏了一曲《梁祝》和古曲《關山月》,他很高興,大加贊賞。他先后給我教了《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江河水》、《梅花三弄》、《陽關三疊》、《平沙落雁》等十多首古曲,不但豐富了我的業余生活,同時對我的書畫創作也有潛移默化的幫助。二零一九年五月,我敬愛的大哥駕鶴西去。望著他送給我的笛簫,睹物思人,無限憂傷荒涼。嗚呼哀哉!
篆刻作品
在我幾十年的藝途之中,繼勝兄始終是我堅強的后盾。他是省市知名的舞臺美術專家,藝術感覺靈敏,書畫涵養和水平也很高。對我的無私教誨和幫助,讓我難以忘懷。“余兄繼勝冠儕英,聰穎天資振凱風。只憾家貧賒課讀,圖強自愿欲傳燈。四時慣習羲之事,累歲研磨道子情。融匯中西多涉獵,終成大器奪蜚聲。”我的每一幅作品完成,第一個品鑒的人就是他。他評判優劣,準確無誤。可以說,沒有他的支持,也就沒有我今天的藝術成就。
油畫作品
夫人松英,為平涼圖書館館員,是我的賢內助,很支持我的藝術事業,東奔西跑,里里外外,忙前忙后。她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端莊秀麗,經常為我抄文填表,不厭其煩,并包攬了全部家務,從而讓我有充裕的時間進行創作。對于她的無私奉獻,我打心眼里感激。日暮西山,我們還要相依相偎,共度風雨!
油畫作品
藝術之路,漫長艱辛。雖然我已是年過花甲之人,但還有一段路要走。從容不迫,閱經習字,已成為我最大的愛好。繼續前行,欣賞沿途的風景,是我最大的快樂。如此,方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鐘愛一生的書畫藝術。
二零二零年初春于庸齋
油畫作品
責任編輯:鳳凰傳媒
版權聲明:本文僅供學習分享與藝術研究,不作任何商用。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屬于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注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并立即與我方聯系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